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曹良臣(?-1372年),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人,明朝開國將領

曹良臣
國籍 中國
職業 山西行省平章
知名於 參與明朝北伐
知名作品



曹良臣早年聚兵保鄉里,後歸降明太祖,歷任江淮行省參政、左丞、山西行省平章等職。明朝建立後,隨徐達北伐,破大都,守通州,功勳卓著,封宣寧侯。後又隨征明夏。

洪武五年(1372年),曹良臣再次隨軍北伐,戰死於阿魯渾河,追封安國公,諡號忠壯(一作忠莊)。

目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曹良臣早年曾率鄉眾築城堡自衛,抵禦潁州一帶的起義軍,後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歸附朱元璋,被授為江淮行省參政。他隨大軍攻取淮東、浙西,因功擢升為行省左丞。

建功封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為明太祖。同年八月,曹良臣隨徐達奪取大都(今北京),並攻至澤州、潞州一帶,晉封山西行省平章。 九月,徐達命曹良臣與馬指揮一同駐守通州。

洪武二年(1369年),北元丞相也速率一萬騎兵駐軍白河,進逼通州。當時,明軍主力正征討山西一帶,通州守備薄弱,兵力不足千人。曹良臣道:"我軍兵力少,不可與其對戰。敵軍兵力雖多,卻都是亡國之兵,氣勢不振,可用計逼走他們。"他設下疑兵計,命指揮仵勇沿河樹紅旗,綿延三十餘里,並敲鼓相應。也速果然上當,率軍遁去。曹良臣又派騎兵追擊,一直追出百餘里。元軍從此不敢窺視北平。

洪武三年(1370年),曹良臣隨徐達奪取定西(今甘肅定西)、三不剌川,擊敗元將擴廓帖木兒。同年十一月,明太祖大封功臣。曹良臣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宣寧侯,食祿九百石,獲賜鐵券,子孫世襲。

洪武四年(1371年),曹良臣隨湯和伐蜀,征討蜀地的明夏政權。他先後奪取歸州山寨、容美諸土司、茅岡覃垕寨,後兵出白鹽山、紙坊溪,進軍夔州(今重慶奉節),繼而攻克重慶

北伐戰死

洪武五年(1372年),曹良臣隨副將軍李文忠北伐,兵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收復沿河部落,後在阿魯渾河(今鄂爾渾河)一帶與元將哈剌章展開會戰。明軍經過殊死戰鬥,最終擊走元軍。但曹良臣卻與指揮周顯、常榮、張耀盡皆戰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祖追封曹良臣為光祿大夫、右柱國、安國公,賜諡忠壯(一作忠莊)。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案爆發,曹良臣之子曹泰受牽連被殺,世襲的宣寧侯爵位被廢除。

主要成就

曹良臣參與了明朝統一江南、滅亡元朝、平定蜀地的戰爭,為明朝的建立、統一作出了貢獻。 他在明太祖欽定的開國功臣中位列第三十二。 明太祖曾在雞籠山(在今南京)設立功臣廟,祭祀二十一位開國功臣,"死者塑其像,生者虛其位"。曹良臣也位列其中,居第十七位。

軼事典故

明太祖大封功臣時,認為有七個人在天下形勢未明時沒有採取觀望態度而主動歸附,因此將七人都封為侯爵。這七個人是韓政曹良臣、楊璟、陸聚梅思祖、黃彬、胡美

歷史評價

《明太祖實錄》:① 幼有大志,及長英毅有敢,人多殫之。② 大軍取河北,入元都,攻永平,良臣功居多。[1]

張廷玉《明史》:明祖之興,自決策渡江,始力爭於東南數千里之內,摧友諒,滅士誠,然後北定中原,南圖閩、粵,則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諸人,厥功豈細哉!計不旋踵,效命疆場,雖勳業未竟,然褒崇廟祀,竹帛爛然。以視功成命爵、終罹黨籍者,其猶幸也夫。[2]

家庭成員

兒子:曹泰,襲封宣寧侯,後因藍玉案被殺,除爵。

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3]


《明史紀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4]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故元遺兵》[5]


文學形象

明代小說《英烈傳》中,曹良臣原是元朝平原指揮,與達魯花赤福壽一同鎮守金陵,抵禦朱元璋的和陽軍。他讓福壽守城,自己率軍出城劫營,結果中計被圍,只得歸順朱元璋,後曾舉薦宋濂。[6] 最終在伐蜀時因跌落坑阱,被槍而死。[7]


參考資料

 

  1. 明太祖實錄:卷七十四 ,中國社會科學網 . 2016-01-06
  2. 明史: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 . 2016-01-06
  3. 明史: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 . 2016-01-06
  4. 明史紀事本末:卷八,國學導航 . 2016-01-06
  5.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 ,國學導航 . 2016-01-06
  6. 英烈傳:第十六回 定金陵黎庶安康 ,國學導航 . 2016-01-06
  7. 英烈傳:第七十八回 皇帝廟祭祀先皇,國學導航 . 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