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赤陽
曹赤陽 |
曹赤陽(1922年- ),浙江省鄞縣人,中國近現代農業昆蟲學家[1]。1946年,畢業於南通學院農科,獲學士學位。畢生致力於棉花害蟲的防治研究。對棉紅鈴蟲、棉盲蝽的研究及棉花害蟲的綜合治理有較深的造詣。提出了棉花害蟲區域性綜合防治理論和實施辦法。他長期蹲點,刻苦鑽研,對棉紅鈴蟲防治的區域化技術,以及棉花種子與馬鈴薯塊莖的檢疫消毒處理技術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近現代農業昆蟲學家
出生日期----1922年5月22日
出生地點----浙江省鄞縣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南通學院
生平概述
職務介紹
曹赤陽,畢業於南通學院農科,獲學士學位。1947年,到南京棉產改進處從事棉花害蟲研究工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任華東農林部特產處技術員。1950年,調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病蟲害系,後轉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所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童年時代
曹赤陽童年時代常隨父母回鄉探親。在與農民的接觸中,他深深感受到農民淳樸勤勞的優良品質,對他們的生活狀況極為同情。1942年,他於上海東吳大學附中畢業後,便投考了南通學院農科,受業於尤其偉、徐蔭祺、汪仲毅等。1946年畢業後,經尤其偉介紹,他於1947年到當時的農林部棉產改進處,在傅勝發指導下,開始從事棉花害蟲的防治研究,並在這一領域中耕耘了一生。
1950年
1950年,受華東農林部派遣,曹赤陽到安徽農村進行春耕調查。這是他第一次接觸農村實際。當他看到農業生產的艱難,農民的勤勞困苦,更加強了他致力於農業的決心。以後,他調到華東農科所病蟲害系,承擔棉花害蟲的科研任務時,更是長時間在農村蹲點。他一邊做防治棉花害蟲的試驗調查,一邊與農民一起查蟲,向他們宣傳、傳授植保防治知識,一起總結防治經驗,改進防治技術。
曹赤陽在農村工作了20多年,深受農民及基層領導的歡迎。在此期間,他先後研究出多種棉蟲的藥劑防治技術,棉籽、馬鈴薯塊莖的薰蒸技術,黑光熒光燈預測害蟲技術,紅鈴蟲抗寒性冷凍防治技術,紅鈴蟲性信息素的開發應用,並按照已有的技術條件提出了棉花害蟲區域性綜合治理的方案。
摺疊1981年以來 1981年以來,曹赤陽先後擔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四、五屆副理事長,江蘇省昆蟲學會第五、六屆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江蘇省農業科技職稱評委會委員,江蘇省科協農業組成員,江蘇省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他還擔任多種學術性刊物編委、顧問等職。1991年起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待遇。
參加九三學社
曹赤陽1956年參加九三學社,1984年被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候補委員,1987年當選為中央委員。1983年,任江蘇省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常委。1988年,任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委員。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工作簡歷
1946年6月 畢業於南通學院,獲農學士學位。
1947-1949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農業部棉產改進處技佐。
1950-1958年 任華東農科所植物保護系技術員。
1959-1978年 任中國農科院江蘇分院植物保護系助理研究員。
1979-1986年 任江蘇省農科院植物保護所副研究員、副所長。
1979年6-11月 赴瑞士汽巴公司考察學習農藥開發技術。
1986年以來 任江蘇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2]。
學術貢獻
對棉花害蟲綜合治理的研究與實踐
70年代,中國實施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為貫徹這一方針,曹赤陽在大豐縣蹲點工作時着重進行了棉區農業生態係為基礎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推廣。他提出實施害蟲綜合治理首先以降低農藥用量為目標。在調查研究了各階段的主要害蟲及防治指標、棉田有效天敵、多種保護天敵的農業耕作措施等之後,他和省植保站、省科委人員密切協作,組織、指導全省幾十個縣市的技術人員,經3年研究,確定了紅鈴蟲為害蕾花鈴的損失主要是棉鈴的損失大,蕾花被害對產量基本無影響;棉蚜為害損失主要在棉苗三葉期前,但由於棉株的補償功能,可以大幅度放寬防治指標;棉盲蝽為害主要是幼鈴,防治指標以心葉、幼鈴期為主;評估了食蟎瓢蟲及選擇性農藥雙二甲脒對天敵的保護作用;玉米棉花間作中玉米對棉鈴蟲、玉米螟的更大誘集力,可減輕棉田防治壓力;以及冬季耕作措施、耕作制度、作物合理布局對害蟲的抑控作用等等。並通過省內幾個綜合防治試驗點的調查,總結了江蘇棉蟲區域性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耕作制特點分階段確定關鍵害蟲;按照關鍵害蟲為害損失和棉株的補償功能重新制訂防治指標;採取農業措施和改進施藥技術保護自然天敵;培訓基層查蟲隊伍按蟲情確定施藥適期。這一防治原則,經多點實踐,套作棉區棉蚜防治由每年3-4次減為1次,農藥用量減少了30%-50%。1978年,中國南北方棉鈴蟲大發生,曹赤陽蹲點的大豐縣金墩鄉,由於施行綜合防治,棉鈴蟲發生很輕。這是綜合防治理論和實踐結合的一個典範。
主持中國"六五""七五"防治研究課題
深化對棉花害蟲綜合治理的技術體系。
1983年後,曹赤陽在參加、主持國家"六五"、"七五"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課題中,進一步發展了上述技術體系。他深入探索了在一個特定的農業生態地區結合耕作制度的變化,各項農業措施對害蟲作用的評估;生物防治技術在綜合防治中的作用;棉花受不同害蟲為害後的補償功能界限的測定;防治指標放寬的界度及其條件等。他的工作,使80年代末中國棉花害蟲綜合治理技術,從針對幾種害蟲的綜合防治技術,進一步發展為以棉田總體害蟲為目標的系統綜合防治。在多次國際交流活動中,曹赤陽介紹了中國棉花害蟲綜合防治的經驗並受到了好評。
個人影響
為棉蟲防治作了開創性研究
1954年,曹赤陽在國內首先開展了溴甲烷熏蒸棉籽試驗和對棉紅鈴蟲的毒力測定。1956年,完成溴甲烷熏蒸馬鈴薯塊莖蛾的試驗。這兩項工作保證了棉籽、馬鈴薯調運中的檢疫處理。
1955年,曹赤陽參加並總結了在國內首次應用安二型飛機防治棉蟲的技術工作。1958年,他在中國國內首先推薦應用國產黑光熒光燈作為預測棉花害蟲的工具。1956年-1963年,進行了紅鈴蟲抗寒性研究,為利用自然低溫控制紅鈴蟲的發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1974年以來,曹赤陽致力於綜合防治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他從害蟲發生、作物布局及棉花生育狀態的關係,按棉花的受害補償功能,提出多種害蟲,如棉蚜、棉紅鈴蟲、棉盲蝽等放寬的防治指標,為棉花生產節約了大量農藥。同時,按不同棉區耕作條件提出棉花害蟲的區域性綜合治理。他的工作,經過實踐,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對棉紅鈴蟲防治區域化技術提供成功範例
50年代中期起,曹赤陽與傅勝發、萬長壽等一同着重於紅鈴蟲的基礎研究。他們從紅鈴蟲生物學特性、發育生態、滯育條件、抗寒能力等基本規律上探討控制紅鈴蟲的防治技術。經過多年研究,闡明了紅鈴蟲是一種兼性滯育昆蟲,幼蟲滯育的條件與食物、光照、低溫有關;滯育幼蟲的耐寒性與取食的棉鈴乾物質積累有密切關係;在冬季低溫條件下的耐寒極限等生理指標及生態條件。這一工作為全國棉區紅鈴蟲的地域分布提出了充足的理論根據。據此設計出不同區域的防治對策方案,尤其是耐寒極限指標的明確,使利用冬季自然低溫能作為控制紅鈴蟲發生的手段,從而使東北、華北廣大棉區採用後基本上消滅了紅鈴蟲為害,長江流域棉區有效控制了紅鈴蟲為害。這種以實驗結果為依據的理論和應用實踐,為實現區域性治理害蟲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曹赤陽研究紅鈴蟲的測報技術並不滿足於黑光熒光燈對成蟲發生期的預測。在全國測報總站的支持下,他開展了多種預測技術研究,如各蟲態相關因子、各代蟲態歷期、為害與蟲量高峰的間距、有效積溫、發育進度的地區性預測模型等。70年代後,他進一步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較早地引用人工合成的紅鈴蟲性信息素高斯用於測報田間蛾量的變動,同時研究出適合中國農村生產條件的土法裝置,使紅鈴蟲蛾量預測更為專化、準確、簡便。
在紅鈴蟲的田間防治技術研究中,曹赤陽積極探索新的路子。當DDT在50年代廣泛用于田間防治時,他已着手研究DDT與有機磷的混用技術,以提高防治多種害蟲和延緩紅鈴蟲抗藥性的產生。1986年起,他探討了性信息素田間釋放干擾紅鈴蟲交配的防治技術,連續3年在大斗縣300畝無隔離的棉田上,採用誘捕與干擾相結合技術取得成功。在對紅鈴蟲為害損失分析的基礎上,他自1988年起提出了"一代放寬防治或不治,狠治二代"的策略,受到同行的極大關注。他與萬長壽一起進行的棉花品種對紅鈴蟲的抗性研究,明確制訂了一套抗性鑑定技術,以及探索了品種抗紅鈴蟲的機理,為抗性品種的選育提供了理論根據。1961年-1963年,他在南京實驗室應用鈷60的γ射線輻照紅鈴蟲蛹取得了產生不育蛾的研究結果。
個人榮譽
1963年,在傅勝發主持下,曹赤陽與萬長壽等共同完成了紅鈴蟲生態特性和全國紅鈴蟲發生類型區域化研究,此項研究成果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由於曹赤陽工作成績顯著,先後獲得農業部愛國豐產獎,國家、部、省級科技進步獎等10多項獎勵。1985年,他被評為省勞動模範。 棉花害蟲綜合治理的研究與實踐獲江蘇省科技推廣一等獎和農業部科技改進二等獎。發展為以棉田總體害蟲為目標的系統綜合防治。該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論著
1、傅勝發,曹赤陽,萬長壽:《棉紅鈴蟲的防治研究》,《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3 (3-4)
2、曹赤陽:《應用安二型飛機防治棉蟲幾點經驗》,《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6 (7):356
3、曹赤陽:《黑熒光燈誘集棉紅鈴蟲及其他棉蟲的效果》,《昆蟲知識》,1958,4(3):126
4、傅勝發,萬長壽,曹赤陽:《棉紅鈴蟲防治途徑及在生產上的應用》,《應用昆蟲學報》,1958(1):1
5、傅勝發,曹赤陽:《溫濕度對棉紅鈴蟲的分布限制》,《中國農業科學》,1962 (4):9
6、傅勝發,曹赤陽,萬長壽:《棉紅鈴蟲的若干生態特性及發生類型》,《植物保護學報》,1963,2(1):75
7、曹赤陽:《棉紅鈴蟲蛹期發育的數學常數》,《江蘇農學報》,1963,2(4):65
8、曹赤陽,陸伊文,束春娥:《紅鈴蟲為害棉鈴的損失調查》,《江蘇農業科技通訊》,1979(5):29
人物評價
與曹赤陽接觸過的人都感到他很謙虛。有些基層同志在談到自己的體會或經驗時,即使有錯誤的地方,他也能耐心聽完,從不擺出專家姿態。他作事樸實,一步一個腳印,得到成績也不居功自傲。他的謙虛還表現在學習態度上:他閱讀國內外資料,摘記的農藥品種近300個;他研究測報綜防,不僅查閱了大量文獻,還綜合起來在全省植保幹部會議上介紹。1981年,他在全省植保會議上作的害蟲綜防原理及對策報告,經大家要求整理成文後發表。
在實驗室、在農村蹲點搞研究,曹赤陽總是親自動手,通過言傳身教團結大家圓滿完成任務。70年代中期,有一次他帶省內10多位人員去河南考察,由於乘坐的是運過煤的空卡車,在到達目的地時幾乎個個都成了黑人,但他仍笑眯眯地帶領大家繼續工作。有次在大豐農村蹲點,住在一個小種子場中,蘆葦編的門不擋風,伙食條件又很差,他帶着組內人員依然安心工作,沒有半點抱怨。即使到了62歲高齡,在夏天氣溫33-34℃時,他仍堅持與組內人員一起頭頂烈日,站在田間調查、記錄。這種無聲的教育,激勵着棉蟲組人員的熱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