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勉 (原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所長)
曾勉(1901—1988),字勉之,瑞安城關申明里人。1925年畢業於東南大學園藝系。1928—1943年留學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雲南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教授,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應邀赴波蘭講學。1958年,擔任農業部黃河古道地區果樹考察團團長。1960年後,在四川江津負責籌建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先後任所長、名譽所長,並創辦和主編《園藝月刊》、《中國園藝》(英文版)和《園藝新報》等刊物。
目錄
簡介
50年代初在華東農科所時,曾組織一批科技人員到黃岩研究果樹栽培技術,創造「枝序修剪法」,並結合施肥試驗,為克服果樹隔年結果找到有效途徑;主持柑橘、棗和葡萄的雜交育種和快速育苗等項試驗,獲得豐碩成果;培養名種「臍橙」、「溫州密柑」等新品種,向各地推廣。1958年擔任黃河古道地區果樹考察團團長時,曾制定出這一地區的果樹發展總體規劃,使這一地區後來建設成為我國多種果樹大面積生產基地。根據自然和社會的綜合因素,提出長江流域發展柑橘的「兩宜線」建議,後來成為建設長江柑橘帶的重要依據;針對國際上柑橘分類的混亂現象,提出了新的分類學說。在柑橘研究所創建全國性的柑橘標本室和柑橘資源圃,收集到國內外柑橘材料1200餘個,被列為國家果樹種質資源重慶柑橘圃。 先後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著有《柑橘》、《中國柑橘志》等。
人生經歷
他從小學習刻苦,成績優異,頗受老師讚揚。 1925年畢業於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前身)園藝系。 1928~1934年赴法留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雲南大學、南京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山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現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研究員、名譽所長。他曾被選為南京市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人民政府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曾任南京市園藝學會理事長,四川省園藝學會理事長,中國園藝學會第三屆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第一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
執教大學
曾勉於1925年大學畢業後至1952年間,長期在大學執教,先後講授過《普通園藝學》、《果樹園藝學》、《柑桔學》、《蔬菜園藝學》、《庭園學》、《觀賞樹木學》、《果品學》和《園藝植物分類學》等。在執教的同時,他十分視對實際問題的研究,幾乎每個寒暑假都去產地調查。為了調查一個品種,不惜長途跋涉。一次,他去四川北部山區調查,途中遇匪,財物被搶劫一空,不得不半途折返。可是時隔不久,他又背上植物標本夾,在崇山峻岭中攀登。他曾對10多種園藝植物的品種資源和農民的栽培經驗進行過調查,並 將調查結果着文發表和充實教材。 鑑於中國植物資源寶庫之一的西南地區的觀賞植物過去多為外國人所採集,並帶出國外鑑定、定名、利用,他認為中國人要有志氣自己來研究。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遷往重慶,他在講授《觀賞樹木學》的同時,在峨眉山創辦苗圃,收集觀賞植物,並引種到重慶栽培。他不辭辛勞往返於重慶和峨眉山之間有二、三年之久。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央大學遷回南京,學校的太平園藝場,房舍破舊,場地荒蕪,幾乎無法利用。他不分酷暑、寒冬,徒步數十里往來於學校至太平門之間,從資金籌措到設計施工,從品種鑑定到區劃種植,一一操勞過問,一年之間,一棟寬敞明亮的兩層樓房建成。桃、梨、葡萄等果樹品種苗木生機盎然,使園藝場恢復和發展成為一個理想的實習場地。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他所工作的南京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合併到浙江農學院,他被調到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專門從事果樹科學研究。在工作中,他重視理論和實際的結合。1953~1958年,他帶領科技人員去柑桔老產區浙江黃岩長期蹲點研究栽培技術。他根據當地栽培品種的生物學特性,通過修剪結合施肥,解決了隔年結果的問題。1954~1958年,受聘在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任兼職研究員,主持棗生物學特性觀察和桃加工品種的雜交育種。在此期間,他還主持柑桔、葡萄的快速育苗和安徽、江蘇、廣東、廣西柑桔資源調查等項試驗研究。 30年代至50年代初,他先後創辦、主編了《園藝》、《中國園藝專刊》(英文)和《園藝新報》等刊物。1934年8月,中國第一份園藝刊物《中國園藝學會會報》問世,發表論文8篇,但僅出1期即停刊了。而遲出一年的《園藝》月刊,則出刊3年,每期發行數達五六千冊,為中國當時在國內外發行量最多、影響最大的園藝刊物。
研究種類
30年代,曾勉留學回國後,立志用近代植物學方法對中國園藝作物資源進行整理和分類。數十年來,他一直從事中國果樹品種資源的調查和分類研究。在品種資源的整理中,他提出品種、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改變了品種研究單純描述形態的方法。三四十年代,他在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江西和福建等省,先後調查過柑桔、楊梅、橄欖、獼猴桃、中國櫻桃、銀杏、梅、榧、蘋果、梨、桃、柿、棗、葡萄、枇把、石榴、黃皮等17種果樹資源。此外,對十字花科蕓薹屬蔬菜(白菜、芥菜)以及梅花、黃麻等多種觀賞、經濟作物資源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柑桔研究
中國是柑桔類植物的重要原產地之一,資源豐富。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調查、採集和鑑定。對於柑桔屬的分類,植物學家意見分歧,爭論激烈。目前習用的有兩個系統,一是施溫格(W.T.Swingle,1946)提出的分類系統,把柑桔屬劃分為兩個亞屬,16個種;一是田中長三郎(T.Tanaka,1952)提出的分類系統,則劃分為兩個亞屬,145個種。前者分得過粗,嫌其籠統;後者分得過細,失之繁瑣。因此,不少學者繼續致力研究,以期提出更合理、更實用的分類系統。 30年代以後,曾勉對中國柑桔資源的調查和柑桔分類研究傾注了大量心血。1936年他發表在《園藝》月刊上的《柑桔屬分類概況》,被陳嶸教授譽為「至於關於本屬各種類,以金陵大學胡昌熾教授以及前中大曾勉之教授兩氏之研究頗為精到……」。1959~1960年,他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所長時,參加了《中國果樹栽培學》和主持了《中國柑桔志》的編寫工作,在前人研究和本人長期調查觀察的基礎上,又對許多省的調查資料和標本進行了研究,他提出了一種新的柑桔系統分類意見,1960年發表在《中國果樹》上。 他將原柑桔屬劃分為5個屬,而常用的施溫格分類系統中這個類群僅列1個種,田中分類系統則分為36個種。他的意見發表後引起同行專家的重視,並在部分着作中被應用。 為了進一步科學地進行柑桔分類系統的整理,曾勉提出以野生種為依據,研究其地理分布特點和形態演化規律,聯繫栽培品種親緣關係的主導思想和研究原則。1961~1965年,在他的主持、帶領下,一組科技人員根據已有的資料,提出調查方案,爬山越嶺,深入到川、鄂、湘、桂、粵等山區採集野生柑桔標本,並反覆比較鑑定,首次整理髮掘和鑑定了一批寬皮柑桔和?檬的野生類型,為深入研究柑桔分類奠定了重要基礎。
銀杏水杉
銀杏(Ginkgobi1obaLinn)和水杉均為中國自古遺留下來的活化石,為世界珍奇樹種。1934年,曾勉依據果實性狀,將其分為佛手銀杏(商品名長白果)、梅核銀杏(圓白果)及馬鈴銀杏3個變種類型,這一品種的分類方法得到國內園藝學家的普遍承認和採用。 楊梅(MyricarubraSieb.etZucc.),原產中國.為名貴水果之一,以浙江栽培最多,品質最佳。1934~1935年,曾勉對浙江沿海各縣的楊梅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將其鑑定為野楊梅、紅楊梅、粉紅楊梅、水晶楊梅、鈕珠楊梅和烏楊梅6個變種。此項研究成果1937年即獲得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家陳嶸教授首肯,至今仍為果樹分類學專着所沿用。
中華獼猴桃
中華獼猴桃(當地又名藤梨,為栽培獼猴桃的基本種),是中國特產果樹,多為野生。近代被外國人從中國引去栽培以作觀賞,20世紀初新西蘭引進進行栽培馴化,大獲成功,由於維生系C含量高於其他果品數倍至數十倍,被譽為「果中之王」。幾十年來,這一現狀沒有引起國人的注意。1954年,曾勉兼職於南京中山植物園。次年,他即與該園科技人員一起在中國率先開展了獼猴桃的引種栽培及生物學特性研究。1958年寫出《藤梨的生物學特性》一文。從中可以看出曾勉在果樹資源收集、評價和利用上的自如運用。蕓薹屬中的中國白菜和芥菜原產中國,是南北各地普遍栽培的主要蔬菜。30年代末曾勉和李曙軒就對它們進行了連續幾年的研究。芥菜類的榨菜、大頭菜、雪裡蕻、芥菜型油菜、瘤葉芥菜等變種及中國白菜的幾個變種學名皆為他們所定,並一直沿用至今。
梅
(PrunusmumeSieb.etZucc.)原產中國,依品種可分為果梅與花梅兩大類。1936年,曾勉對主產地之一的浙江杭州塘棲的梅進行了詳細調查,依據果 國溫帶果樹分類學》和《中國果樹栽培學》等專着採用,至於梅花(花梅),曾勉於1942年發表的英文專論《中國的國花——梅花》,被中國園藝界專家評價為:「解放前中國自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專論梅花學術論文後,漸有少數人從事於梅花研究。」可見中國近代園藝學家涉足梅花繁多變種類型研究者當首推曾勉。由於曾勉對植物分類學造詣較深,他將栽培狀況、地理分布、生物學特性與植物學性狀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各種果樹闡明了種、變種、類型和品種等分類單元,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如中國櫻桃、柿、棗、橄攬、榧、石榴、批把及多種其他經濟植物無不如是。
黃麻
他與李曙軒合作,於1943年發表的《中國黃麻屬植物的栽培與分類》,是中國最早論述黃麻屬植物分類的專題論文。它將黃麻屬植物分為圓果種黃麻、長果種黃麻、假黃麻和椏果黃麻4個種,其中椏果黃麻(CorchorusaxillarisTsenetLee)是新種。論文所採用的分類方法和所確定的4個種的分類地位,為麻類學術界所公認,在許多論文和重要着作中被引用。
重視總結農民經驗,關心果樹生產發展
曾勉在農村調查和開展試驗時,常在田頭、農舍與老農促膝長談,注意總結搜集農家經驗。於1951年創辦的《園藝新報》上,他連續撰寫了《農家經驗集刊》8輯。60年代初,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初建時,曾勉要求科技人員到農村去了解柑桔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並總結農民經驗,為深入開展科學研究作好準備。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也常常要求科技人員重視總結農民經驗。關心生產發展是曾勉熱愛祖國、重視實踐的又一體現。40年代他在雲南大學執教時,就曾應聘擔任了雲南省建設廳顧問兼農業改進所園藝系主任。50年代中期,他到廣東潮汕地區調查柑桔栽培,見到黃龍病對柑桔生產的嚴重危害,當時人們對該病病原的認識還不一致,他在調查後就所見所聞,十分認真地向農業部提出防治黃龍病的書面建議。1958年,為了論證在遼闊的黃河故道地區發展果樹生產的可行性,農業部組織多 學科的專家由鄭州到徐州進行實地考察,由他擔任考察團團長。考察後,在徐州召開河南、安徽、山東和江蘇四省農業廳廳長會議,聽取考察團的報告,經過討論後認為,在黃河故道地區發展果樹生產是可行的,從而制訂了在該地區發展果樹的總體規劃,並向國務院提出報告。如今,黃河故道地區已建設成為中國多種果樹的大面積商品生產基地。曾勉等科學家當時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已經結出豐碩的果實。60年代,在廣西境內進行廣泛調查後,基於桂林及其以北地區當時沒有黃龍病流行,並且氣候條件有利於多種柑桔類植物生長,他積極向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提出加速發展桂北地區柑桔生產的建議,受到領導的高度重視。對發展廣西的柑桔生產具有指導意義。
研究情況
1960年10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成立,曾勉被農業部任命為第一任所長。當時正是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工作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曾勉深感責任重大,他和們一起邊建所邊開展工作。當時,他不僅要領導全所工作,參加課題研究,還要親自勘查,為確定所址而奔波。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期以五年,當成為國內很好的柑桔研究中心」、「每夜工作到二、三點才就寢……能給黨和人民做點工作,是我最大榮譽。」 研究所建立初期,科技人員中新手多。為了使工作早日走上正軌,他除了主持研究課題外,還對全所各個專業的方向、任務和研究內容提出意見和設想,參加每個課題的年度計劃和總結的討論。他要求科技人員着重研究當前生產中存在的重要技術問題,要重視總結農民的生產經驗,要注意對「所以然」的研究。他強調要開展柑桔生物學、生態學和生理學的研究。在配備技術幹部的時候,他提出不僅要有農業院校的畢業生,也要配備一批綜合性大學的理科生來所工作,為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創造條件。 在研究所內,他注意了解每個科技人員的特長,重視他們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態度。要求他們深入實際,踏實工作,勤于歸納分析,認真撰寫專題報告和學術論文。對他們提出的疑難問題總是耐心地予以解答,或者幫助查閱參考資料,使年輕科技人員很快成長,從而培養了一支較好的科研隊伍。
研究成就
1963年所址確定後,他即着手建立柑桔原始材料圃。積極搜集、整理柑桔品種資源,同時,指導科技人員開展人工雜交和輻射誘變培育新的優良品種,為該所柑桔種質資源和育種研究奠定了基礎。目前,研究所已建成 保存數量居世界第三位、有1100餘份種質材料的國家種質資源重慶柑桔圃。在新品種培育方面,也獲得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和有希望的類型。研究所在科技力量、試驗手段、基礎設施諸方面已具一定規模。 面向全國的柑桔研究所設在柑桔主產區四川,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建所工作告一段落後,曾勉即赴華南考察,謀求在紅壤丘陵地區建立一個試驗站,以便開展多方面的柑桔科學研究工作。1962~1963年他到廣西調查考察,看到柳州、桂林一帶紅壤緩坡丘陵地發展柑桔生產有潛力,特別是桂林以北地區未受黃龍病危害。他除向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提出加強廣西北部柑桔生產發展和建立柑桔研究所的建議,並得到有關領導部門的支持外,還多次赴廣西參與籌建柑桔研究所的工作。1965年,廣西柑桔研究所在桂林成立。他提出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擬建的試驗站設在廣西柑桔研究所,統一領導,統一計劃開展工作的意見得到廣西有關部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支持,廣西方面還擬聘請他兼任廣西柑桔研究所所長,並為他建了宿舍和工作室。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在廣西建立試驗站一事被迫中止。 曾勉治學嚴謹,畢生着作60餘篇,在學術上取得重要成就。1984年獲得由陳雲親筆題贈的從事農業科學工作50年的表彰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