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曾国藩为官绝学:升迁有道第九招——巧借社会力量名利双收,但要见好就收

曾国藩为官绝学:升迁有道第九招——巧借社会力量名利双收,但要见好就收

曾国藩为官绝学:升迁有道第九招——巧借社会力量名利双收,但要见好就收
圖片來自 腾讯网

[1] 在工作实际中,尤其是在官场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官员无论多忙,当受一些商会、协会邀请出席活动时,都会去捧场。

很多官员之所以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其背后的真相并不简单,而是和升迁有关。不过,很多人并不懂“升迁有道”的技巧,最终被人利用,发展成官商勾结,大肆谋利,最终栽在这些风光的场面上。

晚清名臣曾国藩早期在京城为官的时候,也十分热衷于参加这些活动,但他能见好就收,不会被社会上各种虚幻的头衔迷了眼,在找到一条能带来财源的渠道后,全身而退,只给江湖留下意犹未尽的传说。

曾国藩的这些经验和方法,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依旧十分宝贵。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33岁的曾国藩被升授为翰林院从五品侍讲兼翰林院侍读、詹事府行走,专门为道光皇帝讲解历史文化以及为皇子们讲解“四书五经”。

身份地位的转换,不仅让曾国藩可以自由进出皇宫,也给他在社会上带来了很高的地位。

当时,很多商会、协会、会馆等都以能请到曾国藩当顾问为荣。而此时的曾国藩虽然俸禄有了增加,但经济依旧捉襟见肘,很不宽裕,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曾国藩决定好好利用一番,以缓解自己的窘迫。

为此,他对请他出任各种社会职务的事情几乎来者不拒,如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赈灾会执事(理事长)、湖南在京同乡会会长、湖南会馆执事等等,多达仅20种。

参加这些社会活动,使曾国藩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在京城名声大噪。而且,也借助这些社会力量,给他创造了很多财富,即使他不愿意拿别人的银子,但也总有人为他马首是瞻,慷慨解囊,甚至有人主动替他还了很多高利贷。

而且,曾国藩在参加这些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也为自己积累了大量人脉资源,并多次获得了升迁,其中,35岁至36之间,就获得了4次升迁。从翰林院从五品侍讲的位置上,一路高升,先后被升授为正五品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从四品翰林院侍讲学士、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正三品太常寺卿。


曾国藩的升迁之快速,在当时的大清王朝朝廷中,屈指可数。

在当时的官场上,甚至还有很多传言,认为道光皇帝是有意在栽培曾国藩,要将其培养成大清的股肱之臣,入阁拜相。

虽然后来曾国藩确实被朝廷封侯拜相,但当时他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未来。这才使他不得不想出各种升迁方法。

在社会上的名望越来越大,并顺利通过社会地位获得升迁后,懂得经营“升迁有道”的曾国藩,开始逐渐从各种社会职务中退出。

而此时,曾国藩已经找到了一条既不违背大清律例,也能为自己带来大把银子的方法,反过来为升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利用社会职务,为自己获得升迁机会的呢?背后有3条真相,每条都和升迁有关。

第一条真相:可以获得名声

曾国藩虽然一生低调,但也要看在什么时候。就在其官职还不大的时候,他急需各种社会资源,为升迁铺路。而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参加资源丰富的各种商会、协会。

不过,曾国藩可不仅仅是图一个虚名,而是实实在在干一些实事,而这一切,都紧紧围绕获得升迁机会展开。

比如他担任赈灾会执事期间,遇到湖南、河南、山东等地灾荒严重的实际,大张旗鼓号召京城的商家捐钱捐粮,源源不断将物资运往灾区,获得了道光皇帝以及朝廷的认可。从而为曾国藩树立了一个心系黎民百姓的光辉形象。


另外,他还利用湖南在京同乡会会长、湖南会馆执事的名义,向在京的湖南老乡筹集银子,将年久失修的湖南会馆修葺一新,而且对来京参加会试的湖南学子,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

曾国藩的这个方法,也被其它省份的会馆采用,使他在天下学子们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第二条真相:可以扩大增收渠道

在当时已经腐朽没落的官场上,很多官员除了大肆收受贿赂和鱼肉百姓外,没有更多的增收渠道。而曾国藩最痛恨贪官污吏,可自己也确实十分贫困,即使拿着朝廷俸禄,可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并非易事。

在不违背大清律例的前提下,随着曾国藩名望不断提高,他当时有两个增收渠道:一是卖自己的书法作品;二是广收门徒。

曾国藩的书法很有造诣,加上翰林出生,在朝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向其求字的人不断增多。但曾国藩却发现,这个方法,也是很多朝中大臣敛财的伎俩,而一些不法商人获得有名望人物的书法作品后,会在商场上大肆渲染,干起了不法勾当。对此,曾国藩果断拒绝了这个增加收入的方法。

而收门徒,指导学生如何写好考试的八股文章,朝廷则十分提倡,并认为这是为大清王朝培养人才的一项义举。为此,曾国藩开始收门生,而晚清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鸿章、郭嵩焘等人,就成了曾国藩的第一批学生。


通过收门徒的方式,为曾国藩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如李鸿章家里本就富裕,其拜师的费用多达5000两银子,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了。当然,曾国藩收学生也有自己的标准,他善于认人识人,对一些没有大作为的人,无论给多少银子,他也拒绝。

这虽然让曾国藩的收入减少,但也为自己成为半个“圣人”打下了基础,因为在他指导的学生中,几乎都会金榜题名,使他成为当时文人心中的楷模,都以拜在其门下为荣。

第三条真相:可以巩固地位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难以自拔,导致自己最后身败名裂。曾国藩深深懂得“升迁有道”的技巧,因此,他在社会地位中的名声最为辉煌的时候,采取全身而退,辞掉了各种商会、协会中的所有职务。

曾国藩知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一把双刃剑,操作不当,就会陷入其中。因为随着名声不断增大,难免遭遇他人嫉妒,在当时,就有人认为曾国藩是沽名钓誉,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大肆敛财,结党营私。

对谨慎的曾国藩来说,无论这些传言是不是捕风捉影,但对他的升迁都是一个潜在威胁。为此,他果断断绝了与各种商会、协会来往的渠道,全心全意为官和教学生。

而此时的曾国藩,早已有了牢固的社会基础地位,其升迁也就顺理成章了。到了其37岁的时候,就被朝廷升授为二品内阁学士、署礼部侍郎,真正成为朝廷大员了。


可以说,曾国藩在其早期的每项活动中,都是围绕升迁来进行的。虽然时过境迁,但他的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依旧十分实用。

当然,这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要想获得持续升迁,还有很多其它必要因素,下一集,我们将重点讲述曾国藩是如何和有背景的人物打交道,并充分利用其优势,为自己的升迁提供服务的。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