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曾国藩为官绝学:升迁有道第十八招——不当老好人

曾国藩为官绝学:升迁有道第十八招——不当老好人

曾国藩为官绝学:升迁有道第十八招——不当老好人
圖片來自 搜狐

[1] 在官场或者职场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在单位人缘很好,无论和上司(领导)还是同事,关系都搞得很融洽,从来没有得罪过任何人。可这样的人,几年甚至一辈子都在原地踏步,从来和升迁无缘。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老好人

老好人做事认真踏实、诚实敬业,可为何升迁困难?

这是其身上暗藏的两种性格特征决定。晚清名臣曾国藩深谙“升迁有道”,170多年前,当他还是翰林院里一名从四品侍讲学士时,就对老好人身上的这种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解释:老好人如果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愿意改变,要想获得升迁,比登天还难。


那么,曾国藩所说的两种特征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曾国藩在升迁途中遇到的一件真实案例来详细讲解。

道光皇帝要修缮文庙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初,36岁的曾国藩被升授为翰林院从四品学士不久,就被道光皇帝委以重任,任命他为修缮文庙的第二副总监理。

文庙也就是孔子庙,供奉的是孔子以下的历朝历代大贤,为天下文人的精神依托。清兵入关后,为了笼络天下文人,特意修建了文庙,获得了当时很多士子的支持。可文庙修建完成后,除了在乾隆年间修缮过一次外,已杂草丛生,摇摇欲坠。

道光皇帝有一次去文庙祭拜时,差一点被屋顶上掉下的瓦片砸中,于是决定在银库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一部分银子来修缮文庙。

文庙的修缮工作本来是工部的职责,让工部侍郎(二品官员)匡正为总监理,无可厚非,可道光皇帝为了让天下文人都看到他的恩德,还特意让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庆为第一副总监理。

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副总监理的人选却仅仅是从四品官员的曾国藩。

历朝历代,朝廷所修建的各种工程,都是一个肥差,谁都挤破脑袋想插一脚。曾国藩的官职太小,这样的好事本轮不到他。是他的恩师——军机大臣穆彰阿向道光皇帝推荐的结果。穆彰阿见曾国藩的生活过得太过于清苦,也希望他能从中捞点银子。

可曾国藩接到这个任务后,却认为自己只会做文章,并不善于做工程,因此,上奏道光皇帝,请求收回成命,另派他人。为此,穆彰阿十分愤怒,觉得曾国藩是一个烂泥巴扶不上墙的人,甚至有好长时间没有搭理他。


道光皇帝一言九鼎,自然不会因曾国藩请辞而收回成命,并告诉他:“不会,可以学嘛!”

正是这句话,让曾国藩的心里腾腾升起一种使命感,觉得无论如何也要将工作干好。

按理说,曾国藩作为第二副总监理,完全什么事情也不用干,只需当一个老好人,服从上级领导安排即可。但对曾国藩来说,这是不思上进,不想获得升迁的做法。他即使作为第二副总监理,也一定要争取一个升迁资本。

为此,曾国藩兢兢业业,无论是购买材料,还是请工人等,都亲力亲为,精打细算为朝廷节约银子,而他的领导,即工部侍郎匡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庆本就不喜欢工地上的灰尘,除了举行开工典礼时,到现场讲了几句话后,就再也没有见到人影了,任凭几十个工作人员在工地上忙碌。

皇家办事都很快,仅仅三个月,文庙就修缮完毕。道光皇帝大喜,嘉奖了所有参与人员,其中,匡正获得奖银一千两,文庆获得奖银八百两,曾国藩获得五百两。

皆大欢喜的同时,曾国藩却发现了一条升迁空隙。


原来,曾国藩一切从道光皇帝提出的节简出发,将购买原材料和请工人的费用进行了详细列表计算,共花费白银七千两,而工部侍郎匡正,却向道光皇帝索要了三十万两白银之巨。

按照老好人的做法,曾国藩此时根本不会伸张,反正花的银子又不是自己的。况且,还得到了朝廷嘉奖。

曾国藩不愿意当一个老好人,他决定抓住机会,获得升迁。其过程虽然惊涛骇浪,可也让他平步青云。

曾国藩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