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替票是一個專有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替票,顧名思義,「替代發票」的簡稱,即有一些業務或事項無法取得合法合規的發票時,採取用其它發票替代的費用列支(報銷)方式。

替票的兩種情形

替票主要分為兩種情形:

1、發生成本費用需要付款或報銷,無法取得發票或憑據而找其它票據代替

2、第二種情形是實際發生的是A科目費用,卻用B科目費用的憑據代替。

替票的好處很明顯,可以解決沒有發票的業務難題,會計人員有了入賬的依據;替票的壞處也很突出,直接扭曲了業務的實質,不能反映真實的經營情況。特別是在進行成本費用分析時,許多本應屬於A科目的費用,由於採用替票報銷,結果在B科目核算,導致正常的B科目費用出現異常,無法如實反映企業成本費用的實際情況。

替票報銷的後果

1、費用報銷時應重點關注發票合規性、費用歸集、簽字手續、預算等事項。其中,潛在的稅務風險點包括:

①發票審核不嚴,導致假票、廢票入賬,少交所得稅。

②將薪酬類支出當作費用處理,如出差補貼,少交個稅。

③將不能全額在稅前扣除的費用計入其他科目,如將旅遊費計入差旅費,少交所得稅。

④將贈送行為當做費用報銷,如購禮品用於客戶維護,少交增值稅、個稅、所得稅。

2、為了降低涉稅風險,費用報銷需做到四統一,即會計分錄、憑證摘要、審批單據、發票應保持一致.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讓會計做賬規範,另一方面是為了規避稅務風險。

3、所謂"替票報銷",就是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抵扣,抵扣須有稅務部門認可的正規票據。業務真實但沒有取得發票,便找了同等金額的發票做替票,找的這張「發票」實際上不是建立在真實業務基礎上開具的,如果被稅局查到,即使已經稅前抵扣了,稅局也會做調增處理,並做出補繳所得稅、繳納滯納金的稅務處理決定書,同時做出未繳稅款50%到5倍的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如果構成逃稅犯,還要承擔拘役、徒刑、罰金等刑事責任。

4、"替票報銷"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行為包括非法購買增值稅專用發票,稅局會做出補繳增值稅、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繳納滯納金的稅務處理決定書,同時做出50%到5倍的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如果虛開稅款達到一萬元,則涉嫌構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或者需要以抵扣發票罪承擔拘役、徒刑、罰金甚至沒收財產的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