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月餅(柏楊作品)

《月餅》是中國當代作家柏楊所作圖書《西窗隨筆》中的一篇雜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中國人對於吃的藝術,登峰造極,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抗戰時就有「前方吃緊,後方緊吃」之諺,乃真正的救國不忘口福也。今日台北街頭,越是貴得要命的館子,客人越是滿坑滿谷,充份的表現出為了嘴巴奮不顧身的精神,看樣子一旦世界大戰爆發,敵人射出洲際核子彈頭飛彈,我們只要祭出一盤紅燒肉,則不被我們擊垮者,未之有也。

問題在於,並不是每一個中國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能酒醉飯飽。當皇帝的自然最最威風,每頓飯都有一百樣小菜,但大多數窮苦的小民,卻往往幾個月不知肉味。以黃河流域一帶來說,從新年到正月十六,中產以上之家,倒是天天都有肉和「白面饅頭」的。正月十六之後,一直到陰曆九月,全部吃的是玉米面做成的,難以下咽的粗飯,不但沒有肉,連油都沒有一滴。九月是收割麥子的時候,雖有「白面饅頭」可吃,肉卻仍無消息。九月一過,恢復玉米面原狀,要一直挨到除夕。

在這上面,我們可看出端午節和中秋節在小民心目中,為啥占重要地位的原因矣,好像是兩個中途加油站,使那堆枯乾的腸胃,藉着過節,潤澤潤澤。至於說端午節吃粽子和屈原有關,我就怎麼都不明白有啥關,一個失意政客亂髮了一陣牢騷之後,跳水自殺,有啥可取的乎哉?即令有啥可取,為啥非大吃粽子不可?反正是嘴巴為先,有了藉口,吃得就更理直氣壯。到了中秋節,則輪到吃月餅。不提起月餅,倒還罷了,提起月餅,教人淚流滿襟。嗚呼,吃粽子尚可說是為了解饞,吃月餅卻不知道是為了啥。

粽子似乎可以分為北粽南粽,形式雖同而內容全異。北粽以棗為主,南粽則大包其火腿、鴨蛋。教一個北方人吃南粽,恐怕和教一個南方人吃北粽一樣的痛苦不堪。好在截至目前,小民尚有吃粽的自由,誰想吃啥粽便吃啥粽,無人干涉。只有月餅不然,無論天南地北,都是一樣──雖有豆沙、四仁、雞蛋等等之分,實際上難以入口則一,難以下咽則一。

柏楊先生真奇怪,中國人既是一個最講究吃的民族,為了一樣名菜,不惜下三年五年工夫去研究培植,卻獨獨對一年一度最有詩意的月餅,連碰都不敢碰。弄得包括小孩子在內,沒有一個人口服心服的真正喜歡它。以致一過中秋,到街上都沒有人要。假使聯合國要選世界上最難吃的美味,我敢打一塊錢的賭,月餅是非當選不可。政府真應該頒布一條法令,凡是用月餅作禮品去送人,因而被人打死打傷者,不但無罪,反而倒賞銀子十兩,以資鼓勵。

蓋不管怎麼說,月餅實在是難吃。[1]

作者簡介

柏楊(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中國當代作家,出生於河南通許縣,祖籍河南輝縣常村鎮常北村 ,漢族,初名郭定生,後改名郭立邦、郭衣洞,1949年後前往台灣,曾任台灣《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藝專教授,為海峽兩岸的人熟知。柏楊在很多所學校念過書,但從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為上大學數次使用假學歷證件,曾被教育部「永遠開除學籍」。他的言論和書籍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爭議。 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閒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 。代表作有《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異域》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