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有效肥力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有效肥力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录

名词解释

有效肥力,是指耕作土壤中能被作物直接利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效应。

有效肥力:概念:指耕作土壤中能被作物直接利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效应。

影响因素:生态环境条件、对土壤的投入(包括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水平等)。

衡量指标:农作物产量。

生态学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60年代形成了系统生态学而成为系统生物学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生了多个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