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
服饰
|
|
|
服饰( apparel ),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鉴略.三皇纪》:“袭叶为衣裳”;《物原·衣原第十一》:“有巢氏 [1] 始衣皮”;人类最早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
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配饰、包、伞等。古人用来遮羞,而今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不断进步,服饰的材质、款式也多种多样。
目录
服饰起源
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鉴略.三皇纪》记载:“有巢氏以出 [1] ,袭叶为衣裳。”;明代罗颀《物原·衣原第十一》就有:“有巢始衣皮”的记载,以上记载是说有巢氏 [1] 最早教民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
词目:服饰
含义:[dress and personal adornment] 衣着和装饰
引证解释
1 .佩玉之饰。指玉器的彩色衬垫。
《周礼·春官·典瑞》:“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郑玄 注:“服饰之饰,谓缫藉。” 崔颢《卢姬篇》:“君王日晚下朝归,鸣环佩玉生光辉。”
2.衣服和装饰。
《汉书·张放传》:“ 放 取皇后弟 平恩侯 许嘉 女,上为 放 供张,赐甲第,充以乘舆服饰,号为天子取妇,皇后嫁女。”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倅问妇人服饰状貌,乃其亡妻丛涂寺中也。”
清 徐士銮 《宋艳·丛杂》:“ 唐 代宗 朝,令宫人侍左右者,穿红锦靿靴。是转效贱妓服饰也。”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休勒 年约四十岁……他的华丽的服饰和他萎缩的外形极不相衬。”
《诗经.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3.穿衣佩饰。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 乔 曰:‘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
搭配
主要分类 :上衣、裤子、饰品。
上衣包括;毛衣、衬衣、半袖、外套、羽绒服、西服、胸罩等
裤子包括;短裤、内裤、长裤、西裤等
饰品包括:头饰,胸针,纽扣,裤带戒指,耳饰等
极好的兔毛混纺面料手感很好,绒绒的毛线质地,在微凉天带来一丝暖意,带给肌肤暖暖的贴心感觉。修身的版型具有显瘦效果,收腰的设计与微微蓬蓬的裙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更加显得腰部的纤细,同时表现完美的腿部线条。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衣”字,在古代除了统指身上穿的衣服,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解释。狭义上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一切蔽体的东西。饰,以增加人们形貌的华美。服饰主要具有三方面作用:御寒、遮羞、装饰。它的产生和演变,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理、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都有密切关系,相互间有着一定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服饰。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称号。自夏、商起,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西周时,已基本完善。战国期间,诸子兴起,思想活跃,服饰日新月异。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服饰愈益华丽,形制开放,甚至有袒胸露臂的女服。宋明以后,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服饰渐趋保守。清代末叶,西洋文化东渐,服饰日趋适体、简便。
服装搭配
现代服饰搭配已经不再仅仅是两件配饰而已,而是整体的一种美观。世界服饰搭配潮流一直是由欧美引领的,中国和日韩受到一些影响后,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与世界时尚界相互接轨的潮流搭配风格。
古代服装
历史介绍
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如战国所撰《吕览》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我国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绘,已将上衣下裳相连的形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周代是汉族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有“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周、伯蔡文簋)等。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服饰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 [6] 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传统汉服形制
冕服:礼服中最尊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其制,详见《礼记·深衣》。最要者为“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传统女装
祎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侯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1]
参考文献
- ↑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的“叶里藏珠”,腾讯,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