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木假山記,木之生,或櫱而殤①,或拱而夭②;幸而至於任為棟樑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

目錄

原文

木之生,或櫱而殤①,或拱而夭②;幸而至於任為棟樑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③,而有斧斤之患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⑤於湍沙⑥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激射齧食⑦之餘,或仿佛于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而荒江之濱,如此者幾何? 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所薪⑧者,何可勝數? 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余家有三峰,余必思之,則疑其有數⑨存乎其間。且其櫱而不殤,拱而不天,任為棟樑而不伐,風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 不破折、不腐,而不為人所材,以及於斧斤; 出於湍沙之間,而不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後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余之愛之,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 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余見中峰,魁岸踞肆⑩,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二峰者,莊栗刻削(11),凜乎不可犯; 雖其勢服於中峰,而岌然決無阿附意。吁! 其可敬也夫! 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 《嘉祐集》 )

注釋

①櫱(nie)而殤(shang)——指樹木在發芽時死掉。櫱: 樹木的嫩芽。殤: 未成年而死。②拱而夭——指長大了被砍伐。拱: 兩手合圍曰拱,表示樹木的粗細。夭: 原意是短命、早死,引申為砍伐。③為人之所材——被人賞識,認為是有用之材。④患——災禍。⑤汩沒——沉淪、埋沒。⑥湍沙——水裹沙的急流。⑦激射齧(nie)食——激射,指水浪拍打。齧食,指蟲子蛀蝕。⑧薪——名詞用作動詞,指砍木為柴。⑨數——氣數、命運。⑩魁岸踞肆——強壯高大、居高臨下的樣子。(11)莊栗(li)刻削——端重挺拔的樣子。

賞析

蘇洵買到一塊被水腐蟲蝕,風化破折的奇木,不知有幾百年了,形狀酷似小山。因十分珍愛它,命名為「木假山」,並為之作記。記中借物抒懷,通過寫木之升沉遇合,窮通壽天,抒發了對人間世事的感慨。篇末發表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小見大,因近見遠,含有無限豐富的意韻。

文章首先描繪了樹木各種不同的命運、遭際。它們或夭折,或早亡; 好不容易長大可以作棟樑了,則又為人所伐。有的不幸遭到風的摧殘,有的不幸遭到大水漂泊,或折斷破碎,或腐爛敗朽。幸而不折不朽,被人賞識和看中,卻又要遭受斧斤之患。凡此種種,別有深意寄寓其中。它繼承了楚辭《離騷》以來比喻象徵的傳統,通過寫「木」影射了紛紜複雜的社會人生,隱喻人材成長的不易: 其才華或未及展而早逝; 或成長中風雲變幻慘遭迫害,幸而受迫害而未被致死,遭魔難而未泯其志,成長為人材,卻又因才華出眾而為群小陷害和嫉恨。其不幸如此之多,怎樣才算有幸呢?作者認為「其最幸者」就是那些能「漂沉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激射齧食之餘,或仿佛于山」的全壽者。它們能遠避人世而順乎自然,達到「脫泥沙而遠斧斤」了。可是如此的幸運者能有幾個呢?即使在這樣的倖存者之列,也往往不被慧眼識珠的「好事者」所發現,而被愚昧的樵夫野人拾去當了柴燒! 所以作者說: 「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這段對「幸」與「不幸」的表述和議論,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無常的認識與深切感慨。

第二段由對木之泛論轉而專論自己家中的三峰木假山。作者說:「余必思之,則疑其有數存乎其間。」覺得冥冥之中仿佛有神靈命運的護祐,所以它既能避開一般樹木在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災難,又能遠離長成後的種種禍端,爾後還有「不為樵夫野人之所薪」的幸運,最後終於成為假山而立於蘇洵之家。段末的「則其理似不偶然也」與段首的「疑其有數存乎其間」相呼應,表現出作者對木假山的潛心賞愛。在文氣上也作了呼應。

文章的最後一段,作者抒發了對木假山的種種感情。他說自己愛木假山,並不僅僅因其形似山,而是因為對它會心有感。一是通過它聯想到世事人生; 二是敬重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 的意態神韻; 三是欽敬其旁之二峰的「凜乎不可犯; 雖其勢服於中峰,而岌然決無阿附意」的風彩和骨氣。作者的感情,同古人喜愛松、竹、梅、菊的傳統一樣,是從客觀對象中吸取到了精神的力量,有着高尚的情操寄託,是把自己對人生美好的追求溶情於物的結果。它表現了作者凜然不屈、巍然不阿的精神品格。對木假山由愛而敬,愛之愈烈,便敬之愈重,又充分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美好品德的追求。有人認為作者在文中以三峰自比「三蘇」,未免有些牽強。

這篇雜文富於人生哲理,它既帶有濃重的道家哲學色彩,表現了作者對社會與人生認識的徹悟,又有逃避世事的消極思想,同時還有保持操守、獨善其身的可取意義。

在藝術上,表現出「煩能不亂,肆能不流」(曾鞏《蘇明允哀辭》)的特點,在縱橫恣肆之中,有本有源,變不離宗,形成自然流美氣勢恢宏的風格。[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