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冬瓜
木冬瓜,中藥名。為番木瓜科植物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的果實。
具有消食下乳,除濕通絡,解毒驅蟲之功效。常用於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腸潰瘍疼痛,乳汁稀少,
風濕痹痛,肢體麻木,濕疹,爛瘡,腸道寄生蟲病。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 木冬瓜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側膜胎座目
- 科; 番木瓜科
- 屬; 番木瓜屬
- 種; 番木瓜
- 分布區域; 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
- 採收時間; 夏、秋季
- 毒 性; 無毒
別名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肝、脾經。
功效
消食下乳,除濕通絡,解毒驅蟲。
主治
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腸潰瘍疼痛,乳汁稀少,風濕痹痛,肢體麻木,濕疹,爛瘡,腸道寄生蟲病。
相關配伍
1、治胃病,消化不良:番木瓜生吃或煮食,或用乾粉,每服3-6g,每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乳汁稀少:鮮番木瓜、韭菜各適量,煮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遠年爛腳:木冬瓜60g,土薏30g,豬腳1條。共煲服。(《陸川本草》)
4、治嬰兒濕疹:乾燥未成熟的番木瓜,研細粉,撒布患部,每日2-3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5、治絛蟲、蛔蟲等腸寄生病:番木瓜(未熟果)乾粉,每次9g,早晨空腹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鮮品適量生食。外用:取汁塗;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體質虛弱及脾胃虛寒的人,避免冰冷後食用。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成熟果實,鮮用或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常綠軟木質小喬木,高達8-10m,具乳汁;莖不分枝或有時於損傷處分枝,具螺旋狀排列的托葉痕。
葉大,聚生於莖頂端,近盾形,直徑可達60cm,通常5-9深裂,每裂片再為羽狀分裂;
葉柄中空,長達60-100cm。花單性或兩性,有些品種在雄株上偶爾產生兩性花或雌花,
並結成果實,亦有時在雌株上出現少數雄花。植株有雄株,雌株和兩性株。
雄花:排列成圓錐花序,長達1m,下垂;花無梗;萼片基部連合;
花冠乳黃色,冠管細管狀,長1.6-2.5cm,花冠裂片5,
披針形,長約1.8cm,寬4.5mm;雄蕊10,5長5短,短的幾無花絲,
長的花絲白色,被白色絨毛;子房退化。雌花:單生或由數朵排列成傘房花序,
着生葉腋內,具短梗或近無梗,萼片5,長約1cm,中部以下合生;花冠裂片5,
分離,乳黃色或黃白色,長圓形或披針形,長5-6.2cm,寬1.2-2cm;
子房上位,卵球形,無柄,花柱5,柱頭數裂,近流蘇狀。
兩性花:雄蕊5枚,着生於近子房基部極短的花冠管上,
或為10枚着生於較長的花冠管上,排列成2輪,冠管長1.9-2.5cm,
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2.8cm,寬9mm,子房比雌株子房較小。漿果肉質,
成熟時橙黃色或黃色,長圓球形,倒卵狀長圓球形,梨形或近圓球形,
長10-30cm或更長,果肉柔軟多汁,味香甜;種子多數,卵球形,成熟時黑色,外種皮肉質,內種皮木質,具皺紋。花果期全年。
生長環境
生於村邊、宅旁。現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為南方水果之一。
性狀鑑別
漿果較大,長圓或矩圓形,長15-35cm,直徑7-12cm,成熟時棕黃或橙黃色,
有10條淺縱槽,果肉厚,黃色,有白色漿汁,內壁着生多數黑色種子,
橢圓形,外方包有多漿、淡黃色假種皮,長6-7mm,直徑4-5mm,種皮棕黃色,具網狀突起。氣特,味微甘。
藥理作用
1、蛋白酶作用。
2、抗生育作用。
3、抗腫瘤作用。
4、抗菌和抗寄生蟲作用。
5、抗氧化作用。
6、其他作用:延長血凝時間,對心臟有直接抑制作用;果實的漿汁對子宮有明顯的加強收縮作用。
7、毒性:對中樞神經有麻痹作用。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按《益都方物記》:修於澤葉,結實如綴,膚解核零,可用治痹,
其形狀亦頗類。但謂葉甚似桑,而不雲子可食,姑附識備考。又《羅江縣誌》:
石瓜一名冬瓜樹,可治心痛雲。」
2、《嶺南採藥錄》:「萬壽果,落葉木本。高至二十尺許。
葉大掌狀分裂。果實多汁,其形與甜瓜相似。
產英德、清遠等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