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木門道上射雄兵

木門道上射雄兵,伏弩齊飛萬點星①,木門道上射雄兵②。 至今劍閣行人過③,猶說軍師舊日名④。 【釋詞】 ①伏弩:弩,一種利用機械發箭的弓。伏弩,埋藏的弓箭手。 ②木門:古地名,地屬天水郡西縣。在今甘肅禮

目錄

【原文】

伏弩齊飛萬點星①,木門道上射雄兵②。

至今劍閣行人過③,猶說軍師舊日名④。

【釋詞】

①伏弩:弩,一種利用機械發箭的弓。伏弩,埋藏的弓箭手。

②木門:古地名,地屬天水郡西縣。在今甘肅禮縣東北,漾水北岸。

③劍閣:即劍門道。《三國演義》稱「劍閣木門關」,劍閣在四川,木門在甘肅,相去甚遠。有的學者認為是小說家記敘有誤。其實不然,過去劍閣道的概念是劍門關一段,後來的史學家們把視野放寬了,認為諸葛亮蜀漢建興年間,率兵北伐,對金牛道上的棧閣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故而把金牛道也稱之為劍閣道。不過,此時在金牛道上部分地段開闢了新道,就是從昭化縣城往北,經廣元、朝關,翻七盤關到陝西寧強縣境再到今勉縣(過去稱沔陽)。(何興明:《翠雲廊大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18頁。)因此說「劍閣木門關」是泛指這條通道。

④軍師:諸葛亮。

三國詩詞《木門道上射雄兵》原文及賞析

【賞析】

「伏弩齊飛萬點星,木門道上射雄兵。」諸葛亮在五伐中原,與魏軍初交戰獲勝。司馬懿便採取堅壁不戰的策略,雙方相持數月。突然諸葛亮收到李嚴關於東吳興兵犯蜀的告急文書,於是,馬上安排退兵,並在退軍之時設下木門道射殺司馬懿之計。結果,張郃誤入陷阱,被射死在木門道

張郃是三國時代的名將,他為曹魏政權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歷仕三代,深受魏主的器重。就連劉備、諸葛亮也十分重視這位敵將。曹、劉爭奪漢中大戰之時,葭萌關告急,諸葛亮原打算從閬中調張飛來敵張郃,而法正認為閬中也是重鎮,不如帳下諸將內選一人去破張郃。諸葛亮笑曰:「張郃乃魏之名將,非等閒可及。除非翼德,無人可當。」黃忠不服,自告奮勇,「願斬張郃首級,獻於麾下」。諸葛亮說:「漢升雖勇,爭奈年老,恐非張郃對手。」這話雖含有激將之意,但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把張郃視為「萬人敵」之將才。定軍山一戰,黃忠斬了曹軍統帥夏侯淵,而劉備卻認為:「夏侯淵雖是總帥,乃一勇夫耳,安及張郃?若斬得張郃,勝斬夏侯淵十倍也。」當三國鼎立初期的一代英才豪傑漸漸退出歷史的舞台,蜀漢的「五虎將」都先後去世時,像張郃這樣智勇雙全的將才,尤其顯出對蜀漢的威脅。諸葛亮三伐中原,見張郃在「萬軍之中,往來衝突,英勇倍加,乃謂左右曰:『嘗聞張翼德大戰張郃,人皆驚懼。吾今日見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為蜀中之害。吾當除之。」

五伐中原蜀軍退兵後,司馬懿大喜,問:「誰敢追之?」張郃應聲前往,與魏延殺得性急,誤入諸葛亮的伏計。「此時天色昏黑,一聲炮響,山上火光沖天,大石亂柴滾將下來,阻截去路。郃大驚曰:『我中計矣!』急回馬時,背後已被大石塞滿了歸路,中間只有一段空地,兩邊皆是峭壁,郃進退無路。忽一聲梆子響,兩下萬弩齊發,將張郃並百餘個部將,皆射死於木門道中。」

一代名將,身經百戰,敵人的刀劍未能傷其筋骨,卻由於誤中伏計,被亂箭射死,死得慘烈。相反,世人卻從這得到一段佳話,頌揚諸葛亮神機妙算,「至今劍閣行人過,猶說軍師舊日名」。[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