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訓
朱伯廬版本的《朱子家訓》又稱《朱子治家格言》、《朱伯廬治家格言》,《朱子家訓》通篇以「修身」「齊家」為宗旨,倡導「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朱子家訓》僅五百餘字,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朱子家訓》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 ,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問世三百年以來膾炙人口,家喻戶曉。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齊家必讀」,清至民國年間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通篇《朱子家訓》,充滿了樸素的、淡泊名利的人生觀。熟讀朱子家訓,謹遵朱先生的教誨,你可能得不到榮華富貴,你卻可以得到內心的安寧和平靜的生活。
《朱子家訓》廣為人知的有兩個版本:清代朱柏廬著《朱伯廬治家格言》和南宋朱熹著《紫陽朱子家訓》。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 作品別名 | 作 者 | 創作年代 | 文學體裁 |
---|---|---|---|---|
朱子家訓 | 《朱柏廬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 | 朱柏廬 | 清 | 文言文 |
作者簡介
朱柏廬(1627-1698),又有一說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1688),原名朱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江蘇省崑山縣人(今崑山市),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學者,清順治二年(1645年)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城抵禦清軍時遇難。朱晝夜慟哭,痛不欲生。時其弟用白、用錦尚幼,從商遺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待局勢稍定,才返故里。目敬仰晉人王哀攀柏廬墓之義,故自號柏廬。[1]
朱柏廬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志於仕途。清入關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並潛心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一時頗負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為先生所拒絕。曾用精楷手寫數十本教材用於教學。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躬行實踐。康熙間堅辭博學鴻詞之薦,後又堅拒地方官舉薦的鄉飲大賓。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染疾,臨終前囑弟子:"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 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勸言》、《恥耕堂詩文集》、《愧訥集》和《毋欺錄》等。
朱伯廬還有一首《勸孝歌》,寫盡了母親養育兒女的辛苦,告誡人們不要忘記母親的養育之恩。這首《勸孝歌》,層次清晰,通俗易懂,感人至深,廣泛地流傳於江浙一帶。[2]
原文
朱子治家格言[3]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原文解讀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解讀[4]
【01】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解讀】黎明的時候就要起床,清掃院落,把室內室外打掃乾淨整潔。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就休息,把門窗都關好,親自檢查。
一句寫「勤」,一句寫「謹」。清晨起來就要將庭院、台階掃乾淨,里里外外要使它保整潔,這是「勤勞」的好習慣,也是清潔衛生的好習慣。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做事要從身邊小事做起。日出而作、聞雞起舞,都有一個「勤」字在。日落而息,要親自檢點門戶,這樣能做到處事「謹慎」。 從禮子開始,儒家對勤儉治家和謹言慎行都有很高的要求。
【02】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解讀】 一碗粥一碗飯,應當考慮它們是來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絲,半縷線,一定要想他們來的是很困難的。
這是告誡子弟要知足,要認識到吃、穿、用都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時,崑山一帶連年災荒,不是旱災,就是水澇,有一年還鬧蝗災。這兩句正是柏廬先生憂民之心的體現,現今食堂的語錄牌上經常引用。
【03】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解讀】 天還沒有下雨,先把門窗綁牢,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來掘井,平時就要作好防備工作以備不測之時。
這句話是說,應當趁着天還沒有下雨,先修繕好房屋門窗;不要到了口渴想喝水時,這才去挖井。綢繆,比喻事前作好準備工作。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兩句是告戒子弟做事情不能「急來抱佛腳」,一定要事前作好充分的準備。這很值得我們今天處事時作借鑑。
【04】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解讀】 個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儉樸、節約,宴請客人也不能過分,酒菜要適度,聚會在一起吃飯切勿留連忘返。
這句話是說,個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儉樸、節約,宴請客人也不能過分,酒菜要適度,時間上也不能無休無止。朱柏廬沒有子女,過繼兄弟的兒子作嗣子,取名導誠。他一直教導導誠不要專學那些揮霍的紈絝子弟。朱柏廬曾說過:儉,一要平心忍氣,二要量力舉事,三要節衣宿食。他寫過一首教子詩:「四兒六歲五兒三,莫與肥甘習口饞。清白家風無我愧,詩書世澤要人擔。三餐飽飯何須酒,一箸黃韭略用鹽。聞說有人曾餓死,算來原不為官廉。」
【05】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 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解讀】 如果用的器具乾淨整潔的話,即使是瓦做的也比金\玉為材料的要好,如果吃飯吃的少而精的話,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是珍饈美味。
這是說家常用的器具,不求華美,只求質地堅實,並且經常洗刷乾淨。這樣的話,就是瓦罐也會有超過金器、玉石。家常的菜餚,不必貪多,只要足夠下飯,烹調得當,即使是園地里自己栽種的菜蔬,也比山珍海味來得好。這兩句進一步強調節約。
【06】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解讀】 不要蓋奢華的房屋,不要謀取肥沃的田地 。
這句話對今天的都市人仍然有着莫大的意義。現代都市人總是感覺累,這種累不是別人加給你的,是你自己加給自己的。物質的增長永遠沒有貪慾的增長速度快。有了房子還想要車,有了小房子還要要大房子,永無止境的欲望才會帶給自己壓力。早在明代朱先生就告訴你: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下面的話隱含其中:這樣你就會活得簡單而快樂。
【07】
三姑六婆 實淫盜之媒;
【解讀】 三姑六婆那些人,她們實在是荒淫和盜賊的媒人(這裡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愛搬弄是非的女人,象水滸裡面的王婆).
【08】
婢美妾嬌 非閨房之福。 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解讀】 美麗的婢子漂亮的妾,這並不是家內的福氣。童子和僕人不要選面貌俊美的,妻妾一定不要濃裝艷抹
這一條道出傳統中國人的思想:作什麼事情都不要招搖,低調一些,實用就很好。
【09】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解讀】 祖宗雖然距離我們遙遠,但是祭祀的事情不可不誠心.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只有我們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沒有間斷過,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條便是對祖宗的崇拜。中國人心中沒有上帝,但是卻有祖先。對祖宗的崇拜便是對血緣的認同,便是民族的凝聚力。
【10】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解讀】 子孫即使是愚鈍,經書也不可不讀,平常做人修身一定要品質淳樸簡約,教育子孫一定要用好的方法
兩句都是寫育人。也許在你的眼中你覺得你的子孫非常愚笨,但是作為他們的長輩你不能不要求他們去仔細品讀儒家的經典著作。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育人的基本要求,所謂知書明禮。推廣到現在就是你的子女雖然先天的條件不足,但是你仍然要讓他們接受好的教育。「居身務期質樸」區別於「自奉必須儉約」是指「持身」而言,即自己的一舉一動,不能欺詐,而要發自內心的待人誠信。心術要好,一言一行,循規蹈矩,勤儉安分,誠信無欺。教育子弟,一定要本乎道義,方正行事,並且要講究正確的科學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要有「義方」。今天來說,就是要以德育人。
【11】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解讀】 不要貪圖以外得來的財富,不要喝過量的酒。
這兩句解讀了對欲望與享樂的態度,如果不遏制,人對欲望與享樂在追求是無止境的。
【12】
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 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
【解讀】 與那些挑着扁擔做小生意的人做買賣,不要占人家的便宜.見到貧苦的親戚或者是鄰里,要多加體恤安撫
小商小販,肩挑貿易,冒嚴寒酷暑,十分辛苦,資本很小,獲利甚微,僅足糊口,你再占他便宜,於心何忍?因此要公平待人,不占小便宜。看見窮苦的鄉親鄰里,你應該多加關心照顧,盡力救濟體恤,對弱勢人群應該有一顆同情憐憫之心,有助人為樂、關愛奉獻之行。
【13】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解讀】 如果為人刻薄主持這個家的話,天理是不會讓你九享福氣的.如果違背倫常,乖戾叛逆的話,馬上就會消亡.
前半句寫「為人謙和」,後半句寫「人倫常理」。待人接物,與人交談,冷酷無情,過分刻薄,也不會生活得安樂、美好;違背了人與人相處的各種準則,就如父子、兄弟間的長幼關係等,就要立刻糾正。記住家和萬事興,無須終日口不停。愛惜我們小天地,永遠充滿着太平。相親相愛同相敬,家庭才會有溫馨。謙虛人人都仰慕,禮讓個個受歡迎。
【14】
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 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解讀】 對於兄弟 叔侄,要多多安撫貧寡,長幼內外,應當家法嚴格
【15】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
【解讀】 聽從婦人的言論,溺愛骨肉,這哪裡是大丈夫的作為.作為家長,一定要有主心骨,哪些話該聽就聽,不該聽的不要聽。
【16】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解讀】 偏重錢財,不孝順父母,不是人的子孫的行為.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17】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 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解讀】 嫁女兒要選擇品質好的女婿,不要要貴重的聘禮.娶兒媳要求端方的淑女,不要計較厚重的陪嫁。這兩句話都是讓後人在嫁娶時,重德而勿重財。
【18】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 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解讀】 看見富貴的人就生出陷媚之心的人,是最可恥的.遇到貧窮的人故意作出不可一世的人,是最卑賤的。
寫了兩種不同社會地位和層面的人所絕不應有的兩種不同的心態和神態。意思是說:自身貧窮,見到有錢有勢的人就露出一副點頭哈腰、奉承拍馬的卑賤神態,這種向人討好的人,是最可恥的;而富貴的人如果遇到貧窮的人,就露出一副不可一世,傲視對方的神情,這種人的人格就是最低賤的了。
【19】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解讀】 主持家道一定要防止爭吵訟告,如果 訟告會導致兇險的禍患.處世為人要戒除多說話,言多必失.
家庭成員之間,千萬不能因互相爭吵而引起訴訟,因為這樣做,最終對家庭沒有好處;待人接物,話不能過多,以免說話多了,必然會顧此失彼,或疏於考慮,有失分寸,得罪人又給自己惹上麻煩。
【20】
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 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解讀】 不要依仗着勢力就去凌辱威逼孤弱的人.不要貪於嘴上的享受就恣意屠殺牲畜
前一句是寫人際交往中,不應仗勢欺人,尤其不能欺虐孤兒寡婦。後一句講不能因為貪嘴而去無休止的殘殺禽獸。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保護自然生態,不能人為地破壞生態平衡。
【21】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 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解讀】 性格乖僻自以為是,後悔的事情和失誤肯定會多.頹廢懶惰自甘現狀,家道是難以成就的
乖僻的人往往是有聰明才智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人趾高氣昂,好勝性強,自以為是。這樣的人來「治家」,肯定使人望而生畏,做出許多日後要後悔的錯事來。另一種人則貪圖安逸,消極頹廢,也很難把家治好。勤則成,惰則敗,凡事都是這樣。
【22】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解讀】 與那些惡少交往,久而久之一定會被他們拖累.與老成的人交往,如果碰到急的事情可以依靠他們
親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會受牽連。屈意敬奉老練有德的人,遇到急難的時候,就可以靠他指導或扶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23】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解讀】 不要輕信別人的讒言,要想象是不是別人的污衊,應當忍耐多思考.因為事情互相爭吵,要想象是不是自己的不是,要平心靜氣再想.
這兩句格言一句寫聽話,一句寫做事。一個人決不能急燥,不能輕信,不能意氣用事,而應冷靜分析,深思、三思。兩句充滿了辨證的思想。
【24】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解讀】 幫助別人的事情別再整日耿耿於壞,受到別人的恩惠一定不要忘記.做什麼事都要留出餘地,取得成功就要適可而止
前半句是講給別人做了好事,比如經濟上接濟了別人,這是一種美德、一件好事,就不應該一直去記住它。否則就好象是吝嗇、心痛了。相反,受了別人的周濟,就應當記住。「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即使無力回報,也應記住人家的恩德。這是從對人、對己兩方面談施惠與受惠應有的正確態度。
後半句講用錢不留餘地必窮,用力不留餘地身必病。因此,真正的聰明人,做事一定留有餘地。少壯時要為暮年留餘地,祖輩、父輩要為子孫留餘地。今天來說,就是要考慮「可持續發展」。而當財富、事業等方面春風得意之時,要注意適度,不要將順風蓬扯得過足,要「見好就收」,不能貪得無厭,否則,事物將走向其反面。
【25】
人有喜慶,不可生妨忌心; 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解讀】 別人有了吉祥可賀的事,不可生出妒忌心理;別人有難或有了災禍,不可生出幸災樂禍的心理。
【26】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解讀】 有善心一定要讓別人知道,不是真正的善心.有噁心怕別人知道,這就是大惡
這是提出了衡量善惡的兩條標準——欲人見、恐人知,一非真善,一是大惡,很有見地。一個人真正的做好事,是無須自己多張揚的。而惡不敢聲張,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已成大惡,二是日漸將釀成無藥可救的大惡。佛家說善惡皆由心生。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操守,不是看他在人前作了什麼,而是看他一個人的時候是怎麼樣怎麼作。
【27】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解讀】 見到美色而起淫心,報應就會在妻子女兒身上.藏匿怨心而暗箭傷人,禍患就會延及到子孫
【28】
家門和順,雖饔(yong)飧(sun)不繼,亦有餘歡; 國課早完,即囊(nang)橐(tuo)無餘,自得至樂。
【解讀】 如果家中人人關係融洽,即使是吃不上飯,也有高興的事情.不欠國家的租稅,即使口袋裡面沒有什麼錢,也自得其樂
家道富厚,家庭關係往往容易和順;家境貧苦,家庭關係往往比較緊張。朱柏廬則提出了和順治貧的方法:一家人只要生活得和和睦睦,開開心心,即使上頓不接下頓,也會有家庭的歡樂,有天倫之樂。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和了,苦一點也算不了什麼。
「國課」是指百姓應當上繳給國家的租稅。早完成國家的錢糧課賦,不欠租稅,沒有了思想負擔,即使口袋裡沒有盈餘,身無分文,自己也能自得其樂。這句話的要旨是告訴我們人人為要建設營造一個和順歡樂的家庭出力;同時更不能忘記我們的大家——國家,時時處處為國家着想,國家在先,要有為國家服務的爭先意識,幸福感。
【29】
讀書志在聖賢,徒非科第; 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解讀】 讀書是以學習聖賢為志向的,不是僅僅為了科舉考試.作官的時候心裡要有國君和國家,哪裡僅僅計較自己的家庭
這是說一個人讀書的目的,在於使自己成為一個具備聖賢之心的高尚的人。
古人強調一個「聖人」,應當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做官一定要為百姓、為國家着想。這是朱柏廬先生提出的做人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做聖賢,存君國。
【30】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解讀】 守住做人的本分安於命運,順從時令聽從天意如果做人是這樣的話,可以說很完美了。
相關視頻
朱子治家格言跟讀 | 微電影《朱子家訓》 |
《朱子家訓》的另一版本
朱熹版本《朱子家訓》
《朱子家訓》有兩個版本。 一為大家廣為熟知的清人朱柏廬所作的《朱柏廬治家格言》,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 ,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清至民國時期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二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所作的《朱子家訓》。 [5]
朱柏廬所作《朱子家訓》原名為《治家格言》,朱熹所作《朱子家訓》原題為《紫陽朱子家訓》,而「紫陽「正是朱熹的別號。朱熹的《朱子家訓》和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是在不同時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賢所撰寫出來的不同傳世巨作。很可惜世人多把他們的文章搞混了,通常人們多以《朱子家訓》來稱呼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反而朱熹真正的《朱子家訓》一般人多不了解了。雖是兩個版本,但殊途同歸,所表達的意思應該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例如《治家格言》中的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而《朱子家訓》寥寥數百字,也全面闡述了朱熹關於做人的準則:仁、義、禮、智、信,通篇體現的要義就是崇文敬德,倡導家庭和睦和人際和諧,強調重德修身。這兩個家訓都曾被列為皇室家族的必讀之書。
《朱子家訓》(《'''紫陽朱子家訓'''》)原文 (宋)朱熹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僕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