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計算機
基本內容
中文名:機械計算機
別名:加減法計算機
發明家:帕斯卡
性質:利用齒輪傳動原理製成的
簡介
1642年, 法國 哲學家和數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加減法計算機。它是利用齒輪傳動原理製成的機械式計算機,通過手搖方式操作運算。他稱「這種算術機器所進行的工作,比動物的行為更接近人類的思維」。這一思想對以後計算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671年,著名的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G.W.Leibnitz)製成了第一台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最後,機械式l計算機發展成為不久前還能見到的手搖或電動的台式計算機。1833年, 英國科學家巴貝奇(Charles Babbage)提出了製造自動化計算機的設想,他所設計的分析機,引進了程序控制的概念。儘管由於當時技術上和工藝上的局限性,這種機器未能完成製造,但它的設計思想,可以說是現代計算機的雛型。
20世紀初期。隨着機電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具有控制功能的電器元件,並逐漸為計算工具所採用。1925年,美國 麻省理工學院由 布什(Vannever Bush)領導的一個小組製造了第一台機械模擬式計算機。1942年,又製成了採用 繼電器、速度更快的模擬式計算機。1944年, 艾肯(HowardAiken)在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贊助下領導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數字式自動計算機Mark I,實現了當年巴貝奇的設想。這台機器使用了三千多個 繼電器,故有繼電器計算機之稱。
歷史
第一台真正的計算機是著名科學家帕斯卡(B.Pascal)發明的機械計算機。 帕斯卡1623年出生在 法國一位數學家家庭,他三歲喪母,由擔任着稅務官的父親拉扯他長大成人。從小,他就顯示出對科學研究濃厚的興趣。
少年帕斯卡對他的父親一往情深,他每天都看着年邁的父親費力地計算稅率稅款,很想幫助做點事,可又怕父親不放心。於是,未來的科學家想到了為父親製做一台可以計算稅款的機器。19歲那年,他發明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台機械計算機。
帕斯卡的計算機是一種系列齒輪組成的裝置,外形像一個長方盒子,用兒童玩具那種鑰匙旋緊發條後才能轉動,只能夠做加法和減法。然而,即使只做加法,也有個「逢十進一」的進位問題。聰明的帕斯卡採用了一種小爪子式的棘輪裝置。當定位齒輪朝9轉動時,棘爪便逐漸升高;?一旦齒輪轉到0,棘爪就「咔嚓」一聲跌落下來,推動十位數的齒輪前進一檔。
帕斯卡發明成功後,一連製作了50台這種被人稱為「帕斯卡加法器」的計算機,現至少還有5台保存着。?比如,在法國巴黎工藝學校、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帕斯卡計算機原型。據說在中國的 故宮博物院,也保存着兩台銅製的複製品,是當年外國人送給慈僖太后的禮品,「 老佛爺」哪裡懂得它的奧妙,只把它當成了西方的洋玩具,藏在深宮裡面。
帕斯卡是真正的天才,他在諸多領域內都有建樹。後人在介紹他時,說他是數學家、 物理學家、 哲學家、流體動力學家和概率論的創始人。凡是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一個關於液體壓強性質的「 帕斯卡定律」,這個定律就是他的偉大發現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甚至還是 文學家,其文筆優美的散文在 法國極負盛名。可惜,長期從事艱苦的研究損害了他的健康,1662年英年早逝,死時年僅39歲。他留給了世人一句至理名言:「人好比是脆弱的蘆葦,但是他又是有思想的蘆葦。」
全世界「有思想的蘆葦」,尤其是計算機領域的後來者,都不會忘記帕斯卡在渾沌中點燃的亮光。1971年發明的一種 程序設計語言──PASCAL語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先驅,使帕斯卡的英名長留在電腦時代里。
帕斯卡逝世後不久,與 法蘭西毗鄰的 德國萊茵河畔,有位英俊的年輕人正挑燈夜讀。黎明時分,青年人站起身,揉了一下疲乏的腰部,臉上流露出會心的微笑,一個朦朧的設想已醞釀成熟。雖然在帕斯卡發明加法器的時候,他尚未出世,但這篇由帕斯卡親自撰寫的關於加法計算機的論文,卻使他似醍醐灌頂,勾起強烈的發明欲。他就是 德國 大數學家、被 《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西方文明最偉大的人物之一」的 萊布尼茨(G.Leibnitz)。
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早年曆經坎坷。當幸運之神降臨之時,他獲得了一次出使法國的機會。帕斯卡的故鄉張開臂膀接納他,為他實現計算機器的夙願創造了契機。在巴黎,他聘請到一些著名機械專家和能工巧匠協助工作,終於在1674年造出一台更完美的機械計算機。
萊布尼茨發明的新型計算機約有1米長,?內部安裝了一系列齒輪機構,除了體積較大之外,?基本原理繼承於帕斯卡。?不過,萊布尼茨技高一籌,他為計算機增添了一種名叫「步進輪」的裝置。步進輪是一個有9個齒的長圓柱體,9個齒依次分布於圓柱表面;旁邊另有個小齒輪可以沿着軸向移動,以便逐次與步進輪嚙合。每當小齒輪轉動一圈,步進輪可根據它與小齒輪嚙合的齒數,分別轉動1/10、2/10圈……,直到9/10圈,這樣一來,它就能夠連續重複地做加法。
稍熟悉電腦程序設計的人都知道,連續重複計算加法就是現代計算機做乘除運算採用的辦法。萊布尼茨的計算機,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一應俱全,也給其後風靡一時的 手搖計算機鋪平了道路。
不久,因獨立發明 微積分而與 牛頓齊名的萊布尼茨,又為計算機提出了「 二進制」數的設計思路。有人說,他的想法來自於東方 中國。
大約在公元1700年左右某天,友人送給他一幅從中國帶來圖畫,名稱叫做「八卦」,是 宋朝人 邵雍所摹繪的一張「易圖」。萊布尼茨用 放大鏡仔細觀察八卦的每一卦象,發現它們都由陽(—)?和陰(--)兩種符號組合而成。他撓有興趣地把8種卦象顛來倒去排列組合,?腦海中突然火花一閃──這不就是很有規律的二進制數字嗎??若認為陽(—)是「1」?,陰(--)是「0」,八卦恰好組成了二進制000到111共8個基本序數。正是在 中國人睿智的啟迪下,萊布尼茨最終悟出了二進制數之真諦。雖然萊布尼茨設計的計算機用的還是十進制,但他率先系統提出了二進制數的運算法則,直到今天,二進制數仍然左右着現代電腦的高速運算。
帕斯卡的計算機經由萊布尼茨的改進之後,人們又給它裝上電動機以驅動機器工作,成為名符其實的「電動計算機」,並且一直使用到本世紀20年代才退出舞台。儘管帕斯卡與萊布尼茨的發明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計算機,但它們畢竟昭示着人類計算機史里的第一抹曙光。
發展歷程
在 西歐,由 中世紀進入 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極大地促進了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長期被 神權壓抑的創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釋放 。而在這些思想創意的火花中 ,製造一台能幫助人進行計算的機器則是最耀眼、最奪目的一朵。從那時起,一個又一個科學家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夢想而不懈努力着。但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多數試驗性的創造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也就昭示了 拓荒者的共同命運: 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後人在享用這些甜美成果的時候,往往能夠從中品味出汗水與淚水交織的滋味……
1614 年:蘇格蘭人John Napier(1550 ~1617 年)發表了一篇論文 ,其中提到他發明了一種可以進行四則運算和方根運算的精巧裝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製作了一個能進行6 位數以內加減法運算,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該裝置通過 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發明計算尺。
1668 年: 英國人Samuel Morl(1625 ~1695 年)製作了一個非十進制的加法裝置,適宜計算錢幣。
1671 年: 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 設計了一架可以進行乘法運算,最終答案長度可達16位的計算工具。
1822 年: 英國人Charles Babbage(1792 ~1871 年)設計了差分機和分析機,其設計理論非常超前,類似於百年後的電子計算機,特別是利用卡片輸入程序和數據的設計被後人所採用。
1834 年:Babbage 設想製造一台通用分析機,在 只讀存儲器(穿孔卡片)中 存儲程序和數據 。Babbage在以後的時間裡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並於1840 年將操作位數提高到了40 位,並基本實現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儲程序的設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據條件進行跳轉,能在幾秒內做出一般的加法,幾分鐘內做出乘、除法。
1848 年:英國數學家George Boole 創立二進制代數學,提前近一個世紀為現代二進制計算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1890 年: 美國人口普查部門希望能得到一台機器幫助提高普查效率。Herman Hollerith (後來他的公司發展成了IBM 公司)借鑑Babbage 的發明,用穿孔卡片存儲數據,並設計了機器。結果僅用6 周就得出了準確的人口統計數據(如果用人工方法,大概要花10 年時間)。
1896 年:Herman Hollerith 創辦了IBM 公司的前身。
1906 年:美國人Lee De Forest 發明電子管,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4 年2 月:IBM 公司成立,從此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公司誕生。
1935 年:IBM 推出IBM 601 機。這是一台能在一秒鐘內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計算機 。這台機器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商業應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約製造了1500 台。
1937 年: 英國劍橋大學的Alan M.Turing(1912 ~1954 年)出版了他的論文 ,並提出了被後人稱之為"圖靈機"的數學模型。
1937 年:Bell 試驗室的George Stibitz 展示了用 繼電器表示 二進制的裝置。儘管僅僅是個展示品,但卻是第一台 二進制電子計算機。
1940 年1 月:Bell 實驗室的Samuel Williams 和Stibitz 製造成功了一個能進行複雜運算的計算機。該機器大量使用了 繼電器,並借鑑了一些電話技術,採用了先進的編碼技術。
1941 年夏季:Atanasoff 和學生Berry 完成了能解線性代數方程的計算機,取名叫"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電容作存儲器 ,用穿孔卡片作輔助存儲器,那些孔實際上是"燒"上去的,時鐘頻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運算用時一秒。
1943 年1 月:Mark I 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在美國研製成功。整個機器有51 英尺長 、5 噸重 、75萬個零部件。該機使用了3304 個 繼電器,60 個開關作為機械 只讀存儲器。程序存儲在紙帶上 ,數據可以來自紙帶或卡片 閱讀器。Mark I 被用來為 美國海軍計算彈道火力表。
1943 年9 月:Williams 和Stibitz 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 ",後來命名為"Model Ⅱ Re-
lay Calculator "的計算機。這是一台可編程計算機,同樣使用紙帶輸入程序和數據。它運行更可靠,每個數用7 個 繼電器表示,可進行浮點運算。
1946 年: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誕生 ,這是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 數字電子計算機。開始研製於1943 年,完成於1946 年,負責人是John W.Mauchly 和J.Presper Eckert,重30 噸,用了18000 個電子管,功率25 千瓦,主要用於計算彈道和氫彈的研製。
晶體管計算機
真空管時代的計算機儘管已經步入了現代計算機的範疇,但因其體積大、能耗高、故障多、價格貴,從而制約了它的普及和應用。直到晶體管被發明出來,電子計算機才找到了騰飛的起點。
1947 年:Bell 實驗室的William B.Shockley 、 John Bardeen 和Walter H.Brattain 發明了晶體
管,開闢了電子時代新紀元。
1949 年: 劍橋大學的Wilkes 和他的小組製成了一台可以存儲程序的計算機, 輸入輸出設備仍是紙帶。
1949 年: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電子離散變量自動計算機)--第一台使用磁帶的計算機。這是一個突破,可以多次在磁帶上存儲程序。這台機器是John von Neumann 提議建造的。
1950 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Yoshiro Nakamats 發明了軟磁盤 ,其銷售權由IBM公司獲得 。由此開創了存儲時代的新紀元。
1951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完成了高級語言 編譯器。
1951 年:UNIVAC-1 --第一台商用 計算機系統誕生,設計者是J.Presper Eckert 和John Mauchly 。
被美國人口普查部門用於人口普查,標誌着計算機進入了商業應用時代。
1953 年:磁芯存儲器被開發出來。
1954 年:IBM 的John Backus 和他的研究小組開始開發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 ,1957 年完成。這是一種適合科學研究使用的 計算機高級語言。
1957 年:IBM 開發成功第一台 點陣式打印機。
集成電路計算機
儘管晶體管的採用大大縮小了計算機的體積、降低了價格 、減少了 故障,但離用戶的實際要求仍相距甚遠,而且各行業對計算機也產生了較大的需求,生產性能更強、重量更輕、價格更低的機器成了當務之急。集成電路的發明解決了這個問題。高集成度不僅使計算機的體積得以減小,也使速度加快、 故障減少。從此,人們開始製造革命性的微處理器。
1958 年9 月12 日:在Robert Noyce(Intel 公司創始人)的領導下,集成電路誕生,不久又發明了 微處理器。但因為在發明微處理器時借鑑了 日本公司的技術,所以日本對其專利不承認,因為日本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過了30 年,日本才承認,這樣日本公司可以從中得到一部分利潤。但到2001 年,這個專利就失效了。
1959 年:Grace Murray Hopper 開始開發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語言 ,完成於1961 年。
1960 年:ALGOL --第一個 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推出。
1961 年:IBM 的Kennth Iverson 推出APL 編程語言。
1963 年:DEC 公司推出第一台 小型計算機--PDP-8 。
1964 年:IBM 發布PL/1 編程語言。
1964 年:發布IBM 360 首套系列 兼容機。
1964 年:DEC 發布PDB-8 小型計算機。
1965 年: 摩爾定律發表,處理器的晶體管數量每18 個月增加一倍,價格下降一半。
1965 年:Lofti Zadeh 創立模糊邏輯,用來處理近似值問題。
1965 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 完成BASIC(Beginner 's All-purpose Symbolic In-
struction Code)語言的開發。特別適合計算機教育和初學者使用,得以廣泛推廣。
1965 年:Douglas Englebart 提出鼠標器的設想,但沒有進一步研究,直到1983年才被 蘋果電腦公司大量採用。
1965 年:第一台超級計算機CD6600 開發成功。
1967 年:Niklaus Wirth 開始開發PASCAL 語言,1971 年完成。
1968 年:Robert Noyce 和他的幾個朋友創辦了Intel 公司。
1968 年:Seymour Paper 和他的研究小組在MIT 開發了LOGO 語言。
1969 年: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計劃開始啟動,這是現代Internet 的雛形。
1969 年4 月7 日:第一個網絡協議標準RFC 推出。
1970 年:第一塊RAM 芯片由Intel 推出,容量1KB 。
1970 年:Ken Thomson 和Dennis Ritchie 開始開發UNIX 操作系統。
1970 年:Forth 編程語言開發完成。
1970 年:Internet 的雛形ARPANet 基本完成,開始向非軍用部門開放。
1971 年11 月15 日:Marcian E.Hoff 在Intel 公司開發成功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含2300 個晶體管, 字長為4 位, 時鐘頻率為108KHz,每秒執行6 萬條指令。
1972 年:1972 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 第四代計算機。基於 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後來的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這一時期的計算機功能更強,體積更小。此時人們開始懷疑計算機能否繼續縮小,特別是發熱量問題能否解決。同時,人們開始探討第五代計算機的開發。
1972 年:C 語言開發完成。其主要設計者是UNIX 系統的開發者之一Dennis Ritche。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語言,特別受人喜愛。
1972 年: Hewlett-Packard發明了第一個手持計算器。
1972 年4 月1 日:Intel 推出8008 微處理器。
1972 年:ARPANet 開始走向世界,Internet 革命拉開序幕。
1973 年:街機遊戲Pong 發布,得到廣泛歡迎。發明者是Nolan Bushnell(Atari 的創立者)。
1974 年:第一個具有 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CLIP-4 推出。
當代計算機
在此之前,應該說 計算機技術還是主要集中於大型機和 小型機領域的發展。隨着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技術的進步,計算機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技術障礙逐漸被突破。特別是在Intel 公司發布了其面向個人用戶的微處理器8080 之後,這一浪潮終於洶湧澎湃起來,同時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信息時代的弄潮兒,如Stephen Jobs(史締芬·喬布斯)、Bill Gates( 比爾·蓋茨)等 ,至今他們對整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還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時段,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也得到了空前的應用與發展,計算機真正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
1974 年4 月1 日:Intel 發布其8 位微處理器芯片8080。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完成了第一個在MIT( 麻省理工學院)的Altair 計算機上運行的BASIC 程序。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創辦Microsoft 公司(現已成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軟件公司)。3 年後就收入50 萬美元,員工增加到15 人。1992 年達28 億美元,1 萬名雇員。1981 年Microsoft為IBM 的PC 機開發操作系統,從此奠定了在計算機軟件領域的領導地位。
1976 年:Stephen Wozinak 和Stephen Jobs 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Apple Ⅰ計算機。
1978 年6 月8 日:Intel 發布其16 位微處理器8086 。1979 年6 月又推出准16 位的8088 來滿足市場對低價處理器的需要,並被IBM 的第一代PC 機所採用。該處理器的 時鐘頻率為4.77MHz 、8MHz和10MHz,大約有300 條指令,集成了29000 個晶體管。
1979 年:低密軟磁盤誕生。
1979 年:IBM 公司眼看個人計算機市場被蘋果等電腦公司占有,決定開發自己的個人計算機 。為了儘快推出自己的產品,IBM 將大量工作交給第三方來完成(其中 微軟公司就承擔了操作系統的開發工作 ,這同時也為 微軟後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於1981 年8 月12 日推出了IBM-PC 。
1980 年:"只要有1 兆內存就足夠DOS 盡情表演了",微軟公司開發DOS 初期時說 。今天來聽這句話有何感想呢?
1981 年:Xerox 開始致力於 圖形用戶界面、圖標、菜單和定位設備(如鼠標)的研製 。結果研究成果為蘋果所借鑑,而蘋果電腦公司後來又指控微軟剽竊了他們的設計,開發了Windows 系列軟件。
1981 年8 月12 日: MS-DOS1.0 和 PC-DOS1.0 發布。Microsoft 受IBM 的委託開發DOS 操作系統,他
們從Tim Paterson 那裡購買了一個叫 86-DOS的程序並加以改進。由IBM 銷售的版本叫PC-DOS,由Microsoft 銷售的叫MS-DOS 。Microsoft 與IBM 的合作一直到1991 年的DOS 5.0 為止。最初的DOS 1.0
非常簡陋,每張盤上只有一個根目錄,不支持子目錄,直到1983 年3 月的2.0 版才有所改觀。MS-DOS在1995 年以前一直是與IBM-PC 兼容的操作系統,Windows 95 推出並迅速占領市場之後,其最後一個版本命名為DOS 7.0 。
1982 年:基於TCP/IP 協議的Internet 初具規模。
1982 年2 月:80286 發布, 時鐘頻率提高到20MHz 、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B 內存、支持1G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 萬條指令、集成了13.4 萬個晶體管。
1983 年春季:IBM XT 機發布,增加了10MB 硬盤、128KB 內存、一個軟驅、單色顯示器、一台打印機、可以增加一個8087 數字協處理器。當時的價格為5000 美元。
1983 年3 月:MS-DOS 2.0 和PC-DOS 2.0 增加了類似UNIX 分層目錄的管理形式。
1984 年:DNS(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服務器發布,互聯網上有1000 多台 主機運行。
1984 年底:Compaq 開始開發IDE 接口,能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數據,並被許多同行採納,後來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性能更好的EIDE 接口。
1985 年:Philips 和SONY 合作推出 CD-ROM 驅動器。
1985 年10 月17 日:80386 DX 推出 。 時鐘頻率達到33MHz 、可尋址1GB 內存 、每秒可執行600萬條指令、集成了275000 個晶體管。
1985 年11 月:Microsoft Windows 發布。該操作系統需要DOS 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 ,以致被蘋果控告,該訴訟到1997 年8 月才終止。
1985 年12 月:MS-DOS 3.2 和PC-DOS 3.2 發布。這是第一個支持3.5 英寸磁盤的系統,但只支持到720KB,3.3 版才支持1.44MB 。
1987 年:Microsoft Windows 2.0 發布。
1988 年:EISA 標準建立。
1989 年: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的 Tim Berners-Lee創立World Wide Web 雛形。通過 超文本鏈接,新手也可以輕鬆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 的發展。
1989 年3 月:EIDE 標準確立,可以支持超過528MB 的硬盤,能達到33.3MB/s 的傳輸速度,並被許多CD-ROM 所採用。
1989 年4 月10 日:80486 DX 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120 萬個晶體管,其後繼型號的 時鐘頻率達到100MHz 。
1989 年11 月:Sound Blaster Card( 聲卡)發布。
1990 年5 月22 日:微軟發布Windows 3.0,兼容MS-DOS 模式。
1990 年11 月:第一代MPC(多媒體個人電腦標準)發布。該標準要求處理器至少為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MHz)及一個光驅,至少150KB/sec 的傳輸率。
1991 年:ISA 標準發布。
1991 年6 月:MS-DOS 5.0 和PC-DOS 5.0 發布。為了促進OS/2 的發展,Bill Gates 說DOS 5.0 是 DOS 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 的基本內存限制。這個版本也標誌着微軟與IBM 在DOS 上合作的終結。
1992 年:Windows NT 發布,可尋址2GB 內存。
1992 年4 月:Windows 3.1 發布。
1993 年:Internet 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 年:經典遊戲Doom 發布。
1993 年3 月22 日:Pentium 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300 多萬個晶體管、早期版本的核心頻率為60 ~
66MHz 、每秒鐘執行1 億條指令。
1993 年5 月:MPC 標準2 發布,要求CD-ROM 傳輸率達到300KB/s,在320 ×240 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 幀圖像。
1994 年3 月7 日:Intel 發布90 ~100MHz Pentium 處理器。
1994 年:Netscape 1.0 瀏覽器發布。
1994 年:著名的 即時戰略遊戲Command&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布。
1995 年3 月27 日:Intel 發布120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 年6 月1 日:Intel 發布133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 年8 月23 日:純32 位的 多任務操作系統Windows 95 發布。該操作系統大大不同於以前的版本 ,完全脫離MS-DOS,但為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 模式。Windows 95 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5 年11 月1 日:Pentium Pro 發布,主頻可達200MHz 、每秒可執行4.4 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
1995 年12 月:Netscape 發布其javascript 。
1996 年1 月:Netscape Navigator 2.0 發布。這是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 的瀏覽器。
1996 年1 月4 日:Intel 發布150 ~166MHz 的Pentium 處理器,集成了310 ~330 萬個晶體管。
1996 年:Windows 95 OSR2 發布,修正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年:Heft Auto 、Quake 2 和Blade Runner 等著名遊戲軟件發布,並帶動3D圖形加速卡迅速崛起。
1997 年1 月8 日:Intel 發布Pentium MMX CPU,處理器的遊戲和多媒體功能得到增強。
1997 年4 月:IBM 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 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卡斯帕羅夫。
1997 年5 月7 日:Intel 發布Pentium Ⅱ,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Cache 。
1997 年6 月2 日:Intel 發布233MHz Pentium MMX 。
1998 年2 月:Intel 發布333MHz Pentium Ⅱ處理器,採用0.25 μm 工藝製造,在速度提升的同時減少了發熱量。
1998 年6 月25 日:Microsoft 發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圖肢解微軟,微軟回擊說這會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1999 年1 月25 日:Linux Kernel 2.2.0 發布,人們對其寄予厚望。
1999 年2 月22 日:AMD 公司發布K6-3 400MHz 處理器。
1999 年7 月:Pentium Ⅲ發布,最初 時鐘頻率在450MHz 以上,總線速度在100MHz 以上,採用0.25μm 工藝製造,支持SSE 多媒體指令集,集成有512KB 以上的二級緩存。
1999 年10 月25 日:代號為Coppermine(銅礦)的Pentium Ⅲ處理器發布。採用0.18 μm 工藝製造的Coppermine 芯片內核尺寸進一步縮小,雖然內部集成了256KB 全速On-Die L2 Cache ,內建2800萬個晶體管,但其尺寸卻只有106 平方毫米。
2000 年3 月:Intel 發布代號為"Coppermine 128 "的新一代的Celeron 處理器。新款Celeron 與老C eleron 處理器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採用了與新P Ⅲ處理器相同的Coppermine核心及同樣的 FC-PGA封裝方式,同時支持SSE 多媒體 擴展指令集。
2000 年4 月27 日:AMD 宣布正式推出Duron 作為其新款廉價處理器的商標,並以此準備在低端向Intel 發起更大的衝擊,同時,面向高端的ThunderBird 也在其後的一個月間發布。
2000 年7 月:AMD 領先Intel 發布了1GHz 的Athlon 處理器,隨後又發布了1.2GMHz Athlon 處理器。
2000 年7 月:Intel 發布研發代號為Willamette 的Pentium 4 處理器,管腳為423 或478 根,其芯
片內部集成了256KB 二級緩存, 外頻為400MHz,採用0.18 μm 工藝製造 ,使用 SSE2指令集,並整合了散熱器,其主頻從1.4GHz 起步。
2001 年5 月14 日,AMD 發布用於筆記本電腦的Athlon 4 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0.18 微米工藝造, 前端總線頻率為200MHz,有256KB 二級緩存和128KB一級緩存。
2001 年5 月21 日 ,VIA 發布C3 出處理器 。該處理器採用 0.15 微米工藝製造( 處理器核心僅為2mm 2 ), 包括192KB 全速 緩存(128KB 一級緩存、64KB 二級緩存),並採用Socket 370 接口。支持133MHz 前端總線頻率和3DNow!、MMX 多媒體指令集。
2001 年8 月15 日,VIA 宣布其兼容DDR 和SDRAM 內存的P4 芯片組P4X266 將大量出貨。該 芯片組的 內存帶寬達到4GB,是i850 的兩倍。
2001 年8 月27 日,Intel 發布 主頻高達2GHz 的P4 處理器。每千片的批發價為562 美元。[1]
參考文獻
- ↑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機械計算器,精密機械巔峰之作搜狐網,20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