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殺虎口,也稱西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建於明朝,古稱參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殺虎口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中文名 殺虎口 古 稱 參合口、西口

地 點 明朝

開放時間 8:00-18:00

門票價格 博物館10元,登長城5元

地理位置 朔州市右玉縣

歷 史 2000多年

修繕時間 2007年

類 別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現狀

[1] 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右玉縣境內的長城也修建較早,一直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殺虎口位於右玉縣最北向,是歷代古長城的雄關要隘。因為旅遊開發,整個殺虎口城門被翻新重修,歷史原貌遭破壞。在不少長城研究者眼中,山西省右玉縣殺虎口是一個長城保護開發的極端案例。「當初右玉開研討會,我就提過意見,不能破壞長城的歷史原貌。但現在徹底破壞了,這是對子孫後代的誤導和失責。」《萬里長城》編輯部主任鄭嚴告訴早報記者。但曾參與殺虎口維護和開發的當地人則認為:「專家的觀點不實際,太理想化。不開發,解決不了當地村民的發展問題。」實際上,長城保護與開發間的矛盾,已經困擾右玉縣10餘年,且至今沒有答案。「這裡就是殺虎口,現在已經沒啥看頭,都是新修新建的城牆。」右玉人緱蛟指着眼前一座壯麗挺拔的磚式城樓,輕嘆一口氣。右玉縣隸屬於山西省朔州市,地處晉西北邊陲,與內蒙古劃長城為界。「右玉的古長城很多,但名氣最大的還要算是殺虎口。」右玉縣博物館館長吳承山告訴早報記者。殺虎口位於右玉縣最北面,是歷代古長城的雄關要隘。「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這個胡字代表的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吳承山解釋道:「後來康熙親征北方,這裡才改叫『殺虎口』。」儘管歷史悠久,但2000年以前,對於大多數右玉人而言,這裡不過是一座破舊的夯土城門,是右玉到內蒙古的必經之路。「以前就是一個高大的黃土城門,兩邊的城牆也是夯土堆,沒房子住的窮人還在邊上搭個棚子,就住下了。」右玉人緱蛟是右玉縣一旅遊車司機,專門接送外地遊客到右玉旅遊參觀,臨時也能充當導遊。

長城城牆

殺虎口的變化發端於2000年前後,當時國內掀起一股「晉商」文化熱潮。[2] 殺虎口作為清朝時期的「第一稅關」,同時也是晉商「走西口」的關鍵站點,自然受到外地遊客的追捧。「那時候全國各地都有旅遊者來體驗走西口,省里的旅遊者最多,領導來得也多。」緱蛟告訴早報記者。「晉商」文化的熱潮最終帶動了殺虎口的旅遊開發。2012年初,當早報記者來到殺虎口時,卻已難尋昔日古長城的舊址遺風。整個殺虎口城門被翻新重修,推倒了原來高門窄道設計,如今的殺虎口城門由兩個新修城樓組合而成,開闊雄壯。而在殺虎口東南面,則新立了一座康熙雕塑,和一座博物館。「現在的殺虎口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長城的城牆也是後來燒的磚,沒有以前那種味道了。」緱蛟告訴早報記者,他還是喜歡以前的殺虎口。緱蛟的觀點代表了很多人對今日殺虎口的看法。《萬里長城》編輯部主任鄭嚴稱:「殺虎口這樣搞,把歷史原貌破壞了。等一百年以後,子孫後代再去看,以為長城就是現在這樣,有雕塑,有博物館,這是對子孫後代的誤導。」山西省文物局一位科級幹部更是向早報記者直言:「殺虎口這麼搞,簡直是愚蠢至極!」

名稱簡介

殺虎關古稱參合口。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自從明朝隆慶五年,蒙漢「互市」以來,化干戈為玉帛,殺胡堡、得勝堡、新平堡(天鎮)馬市重新開放。 1925年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進駐「殺胡口」。是年,馮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韓多峰為殺胡關鎮守使。 韓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沿襲自清朝以來的俗稱,正式改名為「殺虎關」。兩千年來「殺虎口」戰火綿延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先後多次被蒙古軍隊攻下來。清朝以後,這裡成了「走西口」的必經之路。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殺虎口關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築,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磚包,城周為1公里,高11.7米。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殺虎口堡外另築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長、寬、高、厚與舊堡皆同,兩堡之間又於東西築牆相連,成倚角互援之勢。關於殺虎口及右玉城在明朝時的重要性,由代宗頒賜水陸神禎一事足可看出。代宗朱祁鈺是英宗被蒙古瓦剌俘去後繼位的,他為祈禱上蒼保英宗安全回來,許願如打敗瓦剌,英宗回來,願將「水陸神禎」御賜給朔平府右玉縣。後來于謙組織的京都保衛戰取得勝利,英宗被釋,代宗遂派臣將「水陸神禎」頒賜給右玉,以謝神靈。「水陸神禎」就是皇宮中庫藏的120幅稀世珍品,名貴的繪畫。據說這些畫多出自大唐貞觀年間吳道子和閻立本之手。現在殘存的部分珍品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館內。殺虎口和右玉城做為軍事要塞,自古戰火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先後多次被蒙古軍隊攻下來。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場戰爭中,守軍卻在左右無援的情況下,孤軍奮戰,堅守右玉城,長達8個月的時間,這在中國戰爭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這場戰爭起因於「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愛的妾,她與辛愛部下的一個頭目鬼混,被發現後慌忙投奔了明朝,當時的大同總督楊順,為請功邀賞,將其送進京城。辛愛為此率部進攻殺虎口,然後包圍了右玉城。楊順見事情不好,後悔不該收留桃松寨,他向朝廷謊奏,蒙古辛愛部願用白蓮教起義失敗後跑過去的漢人交換桃松寨。皇帝同意了放還桃松寨,但辛愛不但未退兵,反又加強了兵力,在進攻右玉城的同時,又向大同、宣府一帶長城發起了進攻。在蒙古兵多次強攻下,右玉城軍民浴血奮戰,右玉守將在作戰中陣亡後,有一位姓尚名表在家休息的武將,自願擔任了右玉保衛戰的指揮。他在此異常困難的情況下,除打退敵方進攻之外,還多次抓住有利戰機,偷襲敵營。從九月堅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雖未被攻克,但城內軍民幾乎已絕炊斷糧,可充飢的牛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在形勢十分危急的時候,明廷派兵部尚書楊博親率大軍來解右玉之圍。蒙古兵見右玉城實難攻下,而明朝援軍將至,便自動解除了對右玉城的包圍,從殺虎口撤出長城。[3] 這場戰爭之後,重新加固修繕了殺虎口和右玉城,及殺虎口一帶的長城。並增加了守備兵額,大大提高了殺虎口的防禦能力。

視頻

曾經走西口的著名景點,殺虎口如今還值得一去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