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亚林(1931年--1998年)电影演员导演辽宁安东(今丹东)人。1953年毕业于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演员班。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

李亚林
出生 (1963-04-27) 1963年4月27日(61岁)
辽宁安东(今丹东)
国籍 中国
职业 演员、导演
知名作品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虎穴追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井》等。

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调到长影。在这里,李亚林第一次参加了《虎穴追踪》的拍摄,扮演一个狡猾、毒辣但又很虚弱的特务,由此走上银幕。李亚林便连续参加拍摄,在《列车飞奔》、《芦笙恋歌》、《神秘的旅伴》、 《患难之交》等影片中担任角色。1998年李亚林因病去世,享年 67岁。

目录

早期生涯

李亚林自幼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在电影学校演员班,他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紧张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毕业后进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李亚林是建国后经过正规电影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演员,1953 年毕业,正式开始了艺术生活。五十年代中期,李亚林的名字开始在银幕上出现到六十年代初,他已经跃入著名演员的行列,成为观众所熟识和喜爱的演员李亚林于1931年出生在辽宁省金县,他自幼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家乡的民间文艺给他以熏陶,他经常以创造性的模仿,逗得人们为之捧腹,表现出他是个有点艺术“灵气”的孩子。

李亚林的中学时代,是在北京度过的。建国初期,学校的文艺活动非常活跃,给李亚林很大影响。他热情地参加歌咏、戏剧等演出活动,不仅当演员,而且还能当导演,成为学校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可是,当时李亚林的志向却不是文艺,而是憧憬着航海事业,他想投考大连海运学院,只是由于身体条件限制,未能如愿。后来,他在报纸上偶然发现北京电影学校招生的消息,就抱着不妨试试看的心理报了名,没想到竟真的被录取了。

从艺经历

在电影学校演员班,他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紧张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毕业后进北京电影演员剧团,1955年调到长影。在这里,李亚林第一次参加了《虎穴追踪》的拍摄,扮演一个狡猾、毒辣但又很虚弱的特务,由此走上银幕。

接着又参加了《如此多情》的拍摄,饰演一个老实忠厚而上当受骗的费科长。这个人物非常质朴,穿着一身整洁的干部装,戴着深度近视眼镜,书生气十足,一次在公园买门票时,被一个见异思迁的多情少女误以为是处长而竭力对他表示亲近。费科长对这突如其来的女性的追求和误会,既痴又窘这个角色的戏并不多,但李亚林把人物当时的惊喜、慌乱、笃诚、无可奈何等复杂的感情表现出来了,既富有喜剧情趣,又很真实贴切。

此后,李亚林便连续参加拍摄,在《列车飞奔》《芦笙恋歌》《神秘的旅伴》、《患难之交》等影片中担任角色,多是扮演反派人物或中间人物。他演得都很有特色,不脸谱化,说明李亚林在创造角色方面的才能。

初上银幕这段时间的宝贵实践,使李亚林受到很大的锻炼,也给他带来了使之烦恼的新问题:由于这期间他饰演的大都是反面角色,给人的印象似乎李亚林只能演反派,所以导演在选择演员时,总是把李亚林归在演反面人物一边。正面人物,特别是正面主角的戏往往想不到李亚林。长影在拍摄《寂静的山林》和《牧人之子》时,导演曾让李亚林演男主角,可是经过试镜头又不满意。从此,虽然有的导演曾试图让他担任正面角色,却失去了再让李亚林试镜头的信心。这种不成文的定论,在李亚林的创作道路上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就在这个时刻,导演于彦夫却看准了李亚林创造角色的潜力和宽阔的表演路子,他力排众议,大胆起用李亚林演正面形象,让他担任影片《徐秋影案件》的男主角——侦察科长汪亮这个角色。当时,不少人为李亚林捏着一把汗,担心他演砸了锅,然而导演没有看错,李亚林确是个有潜力的演员,他一反过去演反面人物时给人们的印象,成为银幕上可亲可敬的正面英雄人物。

李亚林是经过努力的,因此,对汪亮这个人物的气质、色彩、内外部动作等方面都表现得较恰切,使侦察科长的机智,勇敢,革命战士的无限忠诚等品格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尤其在与特务周旋中,他不断识破敌人设置的圈套,经过仔细侦察、缜密分析、去伪存真、从而增长才干这样的思想发展过程,表现得准确、细腻,真实可信,塑造了一个头脑冷静、有勇有谋的公安战士形象。影片放映后,反响很大,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李亚林从此也就成为银幕上很有影响的“小生”。

《徐秋影案件》这部影片中表演的成功,是李亚林艺术生活的转折点,从此,在他面前展开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他所饰演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银幕上。继《徐秋影案件》之后,他又拍摄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前哨》《烽火列车》、《炉火正红》等影片。其中,《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演得尤其出色,比较全面地发挥了他的表演技巧,在李亚林的表演艺术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一部反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群农村青年的劳动、思想、爱情的轻喜剧,影片以轻松、明快、幽默的笔调,展现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画面。李亚林饰演剧中的男主角——复员军人高占武,他抓住了这个人物的性格核心和产生这样人物的时代脉搏,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积极性,敢想,敢干,关心同志,富于牺牲精神,努力建设新生活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李亚林演得朴实、自然,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就象在生活中一样。这部影片受到城市、农村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喜爱,李亚林也因此与影片的女主角金迪一起,被观众选入最受欢迎的演员行列。

当李亚林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时刻,十年动乱开始了。1969年,李亚林被下放到农村,他和爱人贺小书等全家六口到吉林省舒兰县二道公社插队落户,当了社员。在将近四年的农村生活中,李亚林和农民交上了朋友,他目睹了农村的动乱,更了解了农民的苦和乐,爱与恨,体验到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信念,加深了他对生活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艺术创作,确实是很好的生活积累。

1972 年,李亚林调回长影。不久,他参加了影片《钢铁巨人》的拍摄,这是他在十年动乱中第一次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接着又拍摄了《车轮滚滚》,饰演人民解放军某部后勤高政委。1975 年,季亚林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他先后又饰演了《春潮急》中的奸滑的大队干部李青山,《孔雀飞来阿佤山》中的解放军工作队长白文进,《柳暗花明》中的帮派分子、县委书记吴纯正等角色。吴纯正这个人物,李亚林演得不一般,比银幕上经常出现的脸谱化的帮派人物深刻得多。他很注意人物内在的思想活动,例如,吴纯正到花溪农村搜罗所谓资本主义复辟的材料时,为欺骗群众,套取材料,李亚林演得很斯文,甚至有点腼腆,来骗取群众的信任;在他最得意的时候,内心却很虚弱,害怕人民的正义力量;在败落的时候,表面服输,内心不甘失败。这样来处理人物思想脉络,是有一定的深度的,反映出李亚林观察生活的准确和深刻。

李亚林从五十年代走上银幕,前后拍摄了二十多部影片,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他都演过,他扮演的角色有特务,也有公安人员;有解放军指战员,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有干部,也有知识分子,他都演得很真实。李亚林戏路比较宽,表演很有激情,情绪开合有致,是一位颇有特色的性格演员。

1980年,李亚林开始转入导演工作。他与张其合作,导演了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是根据张弦同名小说改编的,通过存妮、荒妹两姊妹的爱情遭遇,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现实。影片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着重挖掘产生存妮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诸多侧面,比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三十年来由于政策上的某些失误,没能根本改变贫穷、落后、愚昧的面貌;形象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路线的正确性: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影片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导演很注意真实性,手法朴素顺畅,很适合农村观众的欣赏要求。李亚林初学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达到这样水平是十分可喜的,这是和他虚心好学分不开的。

获得奖项

1981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4年《为什么生我》 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7年《井》获第十九届意大利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三等奖。

艺术风格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编剧 张其、李亚林导演)(1980)是根据作家张弦的小说改编的,可以把这种措辞看成 李亚林是对中国过去三十年看法的象征,艺术重新肯定个人的价值,特别是妇女的价值,不再避讳妇女的需求,影片以极大的热情和同情性替她们喊出了心声,作为承担着更多生活负荷和精神压力的她们更需要关怀,更需要爱。

艺术成就

195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是建国后经过正规电影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演员。1955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在处女作《虎穴追踪》中扮演一个狡猾的特务,后接连在《芦笙恋歌》 、《患难之交》、 《神秘的伴侣》中担任角色,《徐秋影案件》(1958年)演侦察科长汪亮受人瞩目。1959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成功地塑造了复员军人高占武,是新中国10年来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75年起任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与张其合导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哥们儿折腾记》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独立执导的《为什么生我》获首届“童牛奖”优秀导演奖,《井》获意大利第19届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