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雲
李鳳雲
李鳳雲 | |
---|---|
李鳳雲 | |
出生 |
1961年 天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現代廣陵派女琴家、天津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琴會副會長 |
知名作品 |
《廣陵琴韻》 琴簫合奏專輯《簫聲琴韻》等。 |
(公元 1961 年 -- ),天津人,現代廣陵派女琴家。 李鳳雲於公元 1976 年考入天津音樂學院附中, 1981 年升入天津音樂學院,主修琵琶,並隨陳重學琴, 1985 年畢業並留校任教。她曾先後從學於李祥霆、張子謙、許健、李允中等琴家學琴及打譜理論,為廣陵名家張子謙關門弟子。其琴風秀麗灑脫,有《廣陵琴韻》(四)、《簫聲琴韻》等古琴專輯流傳於世。
李鳳雲的琴著包括:《曲波驚夢,濤聲依舊》(評述張子謙 88 歲時的演奏,考證明代古琴「驚濤」)、《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 李祥霆古琴演奏評述》、《古琴音樂衰落的原因》、《琴人心語 — 琴趣盎然》、《老師的小屋》、《神奇秘譜及調意淺談》、《張子謙古琴藝術初探》、《傳統音樂門外談》等。
李鳳雲是當今古琴兼琵琶界的知名藝術家,天津音樂學院教授,現為中國琴會副會長、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古琴會會長。
目錄
個人經歷
李鳳雲幼年就開始學習中國傳統音樂。小時候,在讀唐詩宋詞或觀賞中國字畫時,她總能領略到那種文人雅士在彈奏古琴時的從容淡定。久而久之,李鳳雲便對古琴產生了神往,和古琴結下了不解之緣。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到陳重先生家裡上課,看到他家牆上掛着一架的古琴,頓時就欣喜若狂,一直以來所青睞的古琴與自己有了零距離的接觸,一種彈奏衝動湧上心頭,所以就下定決心一面跟陳重先生學琵琶,一面學古琴。雖然只作為業餘學習,但李鳳雲每天堅持刻苦彈練幾個小時,怕打擾到別人,就每每都要一個人躲到琴房練到半夜。後來她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向李祥霆教授學習、深造,在古琴演奏方面的造詣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到上海向「廣陵派」古琴大師張子謙先生學習,1988年舉行了正式的拜師儀式後,李鳳雲成了古琴界泰斗張子謙先生的關門弟子。
1985年從學校畢業後,李鳳雲對古琴的投入更多了,一年四季,日復一日,幾乎達到了琴不離手的程度。憑着精湛的古琴藝術演奏技術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李鳳雲在天津音樂學院首創了古琴專業。雖然當時只作為一門選修課,但古琴界的專家和學校的領導都很認同她,並建議以她的水平完全有能力開主科,這對她的信心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從此李風雲對古琴的鑽研就更加刻苦了。
作為張子謙先生的真傳弟子、「廣陵派」的傳人,李鳳雲認為如果僅僅閉門彈奏自己的派別風格,這是不現實的。面對一個作品,要儘可能地遵循前輩的演奏方法、保持彈奏自身的特點,但並不是這輩子只彈或只能彈一個派別的風格,也要去借鑑和嘗試其它派別的獨到之處,這樣才能在藝術上博眾家之長、趨於完美,達到更高的造詣,更好地滿足聽眾的需求。
李鳳雲不僅容納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精華,也吸收了國外一些音樂的風格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傳統音樂和其他國家的傳統音樂乃至現代音樂都可以有合作的可能和形式,這樣既可以保持傳統音樂的特色,又可以吸收外來的精華,像美國的鄉村音樂和中國的音樂就可以有相互的合作。李鳳雲強調各國音樂家在一起演出,不是說要音樂「大同」,而是要在摩擦和交融中凸現特色,發揚特色。在莫斯科演出時,與當地的現代音樂也有合作;多年前,李鳳雲還曾和美國的黑人音樂也有交流。她說,各個國家因為語言差異而有不同的音樂風格,但音樂的本質和給人感受是相通的,音樂沒有國界之分,關鍵在於溝通,而且人們的心會通過音樂貼得更近。
藝術成就
李鳳雲自1990年在天津首次舉辦了「古琴獨奏音樂會」以來,至今已有幾十場的演出,幾乎每年都要舉辦十幾場的個人獨奏音樂會。當李鳳雲談起自己的音樂會時,平淡的臉上起了一絲的喜悅。李鳳雲說作為個人的古琴音樂會,起初最重要的主題是報答多位恩師的諄諄指導和教育,以一種感恩的心態,總結多年以來所學的知識和技法,向他們進行匯報。而現在作為一名古琴老師的她舉辦音樂會,其社會價值就是傳播古琴文化。對於李鳳雲個人而言,她並不需要提高知名度,而是要繼續保持自己的演奏水平,並且不斷提升。她認為如果沒有音樂會,可能自己的「功力」會下降,至少不會有太多的創新。音樂會的舉辦是一種壓力也是動力,李鳳雲每年都要在自己原有的曲目上不斷增加新的作品,而且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滿足用「心」聆聽的觀眾,這也是對古琴專業更高要求的挑戰。
李鳳雲不僅在國內頻頻登台,而且多次應邀到國外進行演出。在不同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波蘭、美國、日本等都舉辦了精彩的古琴音樂會。李鳳雲認為出國演出最大的意義在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外國人在欣賞中國傳統音樂時,李鳳雲也會從音樂的角度去觀察,包括樂器的聲響、構造以及演奏技巧,與之產生共鳴,從而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發現中國人的智慧,領悟中國藝術的偉大之處。因此,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演出,李鳳雲都會全身心投入地去演奏,一如既往地以「琴」動人。
當談論古琴藝術在今天是發展還是衰落的問題時,李鳳雲回答道,古琴藝術的發展,在唐代的時候已經受到外族樂器的襲擊,如琵琶、胡琴等傳入中原對古琴早有衝擊。但這麼多年,古琴藝術仍然綿延不斷,流傳至今,足以證明其藝術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它已經成為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是傳統的精髓,而且現在我們都已經開始重視它,並在2003年11月把它申報為第二批「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衰敗也是不可能的。李鳳雲認為中國之所以還稱得上是一個具有「特色」的國家,是因為它尚保留着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古琴藝術既來源於民間,又植根於傳統,所以跟本土的文化是息息相關的,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象徵。面對目前弱勢藝術的尷尬境地,繼承和發展古琴藝術是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需要共同完成的歷史使命。或許由於現代社會受眾方式的不同,人們可能都忙於自己的事業,對它有點疏忽,但無可非議,古琴的背後還是有一群擁護者。李鳳雲覺得影響古琴藝術發展的最大因素還是來自於人們內心的喜愛程度,可能很多家長會在小孩3歲時買鋼琴、小提琴之類的樂器,而買古琴的卻很少,但李鳳雲認為在學習鋼琴或小提琴之前,首先要認清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作為一名古琴藝術的發揚和傳授者,李鳳雲除了多次地參加演出外,還對做過專門的關於古琴藝術的講座並出版了許多有關的專著。在長期的教學法當中,她總結出了一種「愉快教學法」,就是把傳統的在一節課教授完的知識,分為幾節課,而且用最簡明的語言去告訴學生,讓他們看得見,摸得着,不會望而卻步,從而能夠觸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也是非常樂觀的。
採訪的最後,李鳳雲滿懷欣喜地說,能夠教書育人並且進一步學習、研究古琴藝術,在古琴演奏技法上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是她最大的理想與希望。作為一名古琴教師,她會樂此不疲地用自己的熱愛去感染身邊的人,將古琴藝術傳遞給更多的學生,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代表作品
《廣陵琴韻》(四)收錄琴曲包括:《 湘江怨》、《四大景》、《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廣陵散》、《禪思》、《韋編三絕》、《胡笳十八拍》。
《簫聲琴韻》是李鳳雲、王建欣伉儷的琴簫合奏專輯,收錄琴曲包括:《鳳凰台上憶吹簫》、《胡笳十八拍》、《頤真》、《屈原問渡》、《普庵咒》、《良宵引》、《平沙落雁》、《墨子悲絲》、《漁樵問答》、《梅花三弄》、《陽關三疊》。
李鳳雲、王建欣 | |
---|---|
李鳳雲、王建欣伉儷的琴簫合奏 |
曾出版《廣陵琴韻》、《梅梢月》、《南風》等個人專輯數張;
《南風》是李鳳雲所用的樂器為宋代名琴"南風"。這張"南風"古琴造型端莊渾厚,龍池上方刻琴名"南風"二字,由宋高宗題寫。池下有宋皇家收藏九迭文"御書之寶"朱紅寬邊大方印。張絲弦,音色松透古樸,是當今不可多得的宋代重器,被琴界珍若拱璧。
為與此器洽合,《南風》專輯在 選曲安排上也是匠心獨運,特別選擇了中國最古老的琴歌《南風歌》為主打曲,琴、曲結合,古趣盎然。與若干年前雨果為李老師錄製的另一張唱片《梅梢月》LPCD45-7270,有異曲同工之妙。
琴歌演唱部分,特邀蜚聲國際樂壇的男中音歌唱家沈洋,他先後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和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現活躍於歐美歌劇舞臺。古樂專家王建欣博士更以陶塤相配合。
因緣際會,數千年古曲,近千年古琴,今人的絕佳演繹。人若有情,焉能不發思古之幽哉!
琴曲打譜《頤真》、《梅梢月》、《離騷》、《玄默》等十餘首;
琴歌打譜三十餘首;並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如《神奇秘譜及調意淺談》(《音樂探索》2000年第2期)、《張子謙古琴藝術初探》(《中國音樂學》2000年第2期)、《李允中與天津近現代琴壇》(《中國音樂學》2007年第2期)等。
視頻
2011中國龍人古琴文化藝術節 李鳳雲 《梅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