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云
李凤云
李凤云 | |
---|---|
李凤云 | |
出生 |
1961年 天津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现代广陵派女琴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琴会副会长 |
知名作品 |
《广陵琴韵》 琴箫合奏专辑《箫声琴韵》等。 |
(公元 1961 年 -- ),天津人,现代广陵派女琴家。 李凤云于公元 1976 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 1981 年升入天津音乐学院,主修琵琶,并随陈重学琴, 1985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她曾先后从学于李祥霆、张子谦、许健、李允中等琴家学琴及打谱理论,为广陵名家张子谦关门弟子。其琴风秀丽洒脱,有《广陵琴韵》(四)、《箫声琴韵》等古琴专辑流传于世。
李凤云的琴著包括:《曲波惊梦,涛声依旧》(评述张子谦 88 岁时的演奏,考证明代古琴“惊涛”)、《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李祥霆古琴演奏评述》、《古琴音乐衰落的原因》、《琴人心语 — 琴趣盎然》、《老师的小屋》、《神奇秘谱及调意浅谈》、《张子谦古琴艺术初探》、《传统音乐门外谈》等。
李凤云是当今古琴兼琵琶界的知名艺术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现为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古琴会会长。
目录
个人经历
李凤云幼年就开始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小时候,在读唐诗宋词或观赏中国字画时,她总能领略到那种文人雅士在弹奏古琴时的从容淡定。久而久之,李凤云便对古琴产生了神往,和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到陈重先生家里上课,看到他家墙上挂着一架的古琴,顿时就欣喜若狂,一直以来所青睐的古琴与自己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一种弹奏冲动涌上心头,所以就下定决心一面跟陈重先生学琵琶,一面学古琴。虽然只作为业余学习,但李凤云每天坚持刻苦弹练几个小时,怕打扰到别人,就每每都要一个人躲到琴房练到半夜。后来她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向李祥霆教授学习、深造,在古琴演奏方面的造诣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到上海向“广陵派”古琴大师张子谦先生学习,1988年举行了正式的拜师仪式后,李凤云成了古琴界泰斗张子谦先生的关门弟子。
1985年从学校毕业后,李凤云对古琴的投入更多了,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几乎达到了琴不离手的程度。凭着精湛的古琴艺术演奏技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李凤云在天津音乐学院首创了古琴专业。虽然当时只作为一门选修课,但古琴界的专家和学校的领导都很认同她,并建议以她的水平完全有能力开主科,这对她的信心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从此李风云对古琴的钻研就更加刻苦了。
作为张子谦先生的真传弟子、“广陵派”的传人,李凤云认为如果仅仅闭门弹奏自己的派别风格,这是不现实的。面对一个作品,要尽可能地遵循前辈的演奏方法、保持弹奏自身的特点,但并不是这辈子只弹或只能弹一个派别的风格,也要去借鉴和尝试其它派别的独到之处,这样才能在艺术上博众家之长、趋于完美,达到更高的造诣,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
李凤云不仅容纳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也吸收了国外一些音乐的风格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音乐和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乃至现代音乐都可以有合作的可能和形式,这样既可以保持传统音乐的特色,又可以吸收外来的精华,像美国的乡村音乐和中国的音乐就可以有相互的合作。李凤云强调各国音乐家在一起演出,不是说要音乐“大同”,而是要在摩擦和交融中凸现特色,发扬特色。在莫斯科演出时,与当地的现代音乐也有合作;多年前,李凤云还曾和美国的黑人音乐也有交流。她说,各个国家因为语言差异而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但音乐的本质和给人感受是相通的,音乐没有国界之分,关键在于沟通,而且人们的心会通过音乐贴得更近。
艺术成就
李凤云自1990年在天津首次举办了“古琴独奏音乐会”以来,至今已有几十场的演出,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十几场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当李凤云谈起自己的音乐会时,平淡的脸上起了一丝的喜悦。李凤云说作为个人的古琴音乐会,起初最重要的主题是报答多位恩师的谆谆指导和教育,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总结多年以来所学的知识和技法,向他们进行汇报。而现在作为一名古琴老师的她举办音乐会,其社会价值就是传播古琴文化。对于李凤云个人而言,她并不需要提高知名度,而是要继续保持自己的演奏水平,并且不断提升。她认为如果没有音乐会,可能自己的“功力”会下降,至少不会有太多的创新。音乐会的举办是一种压力也是动力,李凤云每年都要在自己原有的曲目上不断增加新的作品,而且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用“心”聆听的观众,这也是对古琴专业更高要求的挑战。
李凤云不仅在国内频频登台,而且多次应邀到国外进行演出。在不同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波兰、美国、日本等都举办了精彩的古琴音乐会。李凤云认为出国演出最大的意义在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外国人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时,李凤云也会从音乐的角度去观察,包括乐器的声响、构造以及演奏技巧,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中国人的智慧,领悟中国艺术的伟大之处。因此,无论是在国内或国外演出,李凤云都会全身心投入地去演奏,一如既往地以“琴”动人。
当谈论古琴艺术在今天是发展还是衰落的问题时,李凤云回答道,古琴艺术的发展,在唐代的时候已经受到外族乐器的袭击,如琵琶、胡琴等传入中原对古琴早有冲击。但这么多年,古琴艺术仍然绵延不断,流传至今,足以证明其艺术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它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是传统的精髓,而且现在我们都已经开始重视它,并在2003年11月把它申报为第二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衰败也是不可能的。李凤云认为中国之所以还称得上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国家,是因为它尚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古琴艺术既来源于民间,又植根于传统,所以跟本土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面对目前弱势艺术的尴尬境地,继承和发展古琴艺术是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需要共同完成的历史使命。或许由于现代社会受众方式的不同,人们可能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对它有点疏忽,但无可非议,古琴的背后还是有一群拥护者。李凤云觉得影响古琴艺术发展的最大因素还是来自于人们内心的喜爱程度,可能很多家长会在小孩3岁时买钢琴、小提琴之类的乐器,而买古琴的却很少,但李凤云认为在学习钢琴或小提琴之前,首先要认清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古琴艺术的发扬和传授者,李凤云除了多次地参加演出外,还对做过专门的关于古琴艺术的讲座并出版了许多有关的专著。在长期的教学法当中,她总结出了一种“愉快教学法”,就是把传统的在一节课教授完的知识,分为几节课,而且用最简明的语言去告诉学生,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不会望而却步,从而能够触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也是非常乐观的。
采访的最后,李凤云满怀欣喜地说,能够教书育人并且进一步学习、研究古琴艺术,在古琴演奏技法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是她最大的理想与希望。作为一名古琴教师,她会乐此不疲地用自己的热爱去感染身边的人,将古琴艺术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代表作品
《广陵琴韵》(四)收录琴曲包括:《 湘江怨》、《四大景》、《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禅思》、《韦编三绝》、《胡笳十八拍》。
《箫声琴韵》是李凤云、王建欣伉俪的琴箫合奏专辑,收录琴曲包括:《凤凰台上忆吹箫》、《胡笳十八拍》、《颐真》、《屈原问渡》、《普庵咒》、《良宵引》、《平沙落雁》、《墨子悲丝》、《渔樵问答》、《梅花三弄》、《阳关三叠》。
李凤云、王建欣 | |
---|---|
李凤云、王建欣伉俪的琴箫合奏 |
曾出版《广陵琴韵》、《梅梢月》、《南风》等个人专辑数张;
《南风》是李凤云所用的乐器为宋代名琴"南风"。这张"南风"古琴造型端庄浑厚,龙池上方刻琴名"南风"二字,由宋高宗题写。池下有宋皇家收藏九迭文"御书之宝"朱红宽边大方印。张丝弦,音色松透古朴,是当今不可多得的宋代重器,被琴界珍若拱璧。
为与此器洽合,《南风》专辑在 选曲安排上也是匠心独运,特别选择了中国最古老的琴歌《南风歌》为主打曲,琴、曲结合,古趣盎然。与若干年前雨果为李老师录制的另一张唱片《梅梢月》LPCD45-7270,有异曲同工之妙。
琴歌演唱部分,特邀蜚声国际乐坛的男中音歌唱家沈洋,他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和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现活跃于欧美歌剧舞台。古乐专家王建欣博士更以陶埙相配合。
因缘际会,数千年古曲,近千年古琴,今人的绝佳演绎。人若有情,焉能不发思古之幽哉!
琴曲打谱《颐真》、《梅梢月》、《离骚》、《玄默》等十余首;
琴歌打谱三十余首;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神奇秘谱及调意浅谈》(《音乐探索》2000年第2期)、《张子谦古琴艺术初探》(《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2期)、《李允中与天津近现代琴坛》(《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2期)等。
视频
2011中国龙人古琴文化艺术节 李凤云 《梅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