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希楷,1932年生,江西武寧縣羅溪鎮人。1986年11月,任第三軍醫大學校副校長,1988年9月,被軍委主席鄧小平授予少將軍銜。

1950年入華中醫學院(後改稱第6軍醫大學)。1950年 9月入伍。1955年畢業留校。曾任解放軍新橋醫院主治醫生、科主任、院長 。

目錄

簡介

李希楷
 
李希楷
[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932年
江西武寧縣羅溪鎮
國籍 中國
職業 軍人

早年經歷

李希楷,祖籍江西省武寧縣,生於北京,少時就讀於江西永新、泰和、武寧等地,1950年從南昌省立女中考入解放軍第六軍醫大學(1954年併入重慶第七軍醫大學,1975年更名為第三軍醫大學)。畢業後留校任內科醫生、助教、主治醫師、講師、內科副主任、內科教研室副主任兼循環系主任等職。 1953年入團,1956年入黨。1983年後分別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政委。 1986年調任第三軍醫大學。

名字由來

說到李希楷這個非常男性化的名字,還有一個故事。她在家排行老三,前面有兩個姐姐。 老大出生時,父親還在唐山上大學,他給長女取名「希成」。 「希」字是輩份,「成」取未來成功之意。老二又是個女兒,父親給她取名「希復」,據說是希望下一個「復轉」生一個兒子。結果,老三還是一個女兒。父親畢竟是文化人,不但沒有表現出絲毫不快,反而還給她取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名字———希楷,希望三女兒能成為人生楷模。

學習經歷

人如其名,李希楷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報考大學時,南昌只有兩所大學,一所南昌大學,一所華中醫學院,李希楷想報考南大,而父母則建議她考華中。父親說,老大、老二在大學裡讀的是化學專業,老四、老五看情形將來也是學工科,老三最好去學醫。女孩子心細,學醫更合適。 李希楷壓根兒就沒有想過要學醫!她受父親的影響太大了,認為只有做一名工程師 李希楷 李希楷 ,才能直接參加國家經濟建設。猶豫不決中,她參加了兩所大學的考試。豈料,兩所大學同時向李希楷敞開了大門。在《南昌時報》刊登的兩所大學新生錄取名單中,她均榜上有名。李希楷遂了父母的心愿,選擇了華中醫學院。 李希楷報考華中醫學院時,還不知道它要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軍醫大學。臨近入學時才得知這個喜訊,她和父母都為此感到榮幸和高興。解放軍在南昌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威望,這 不僅僅因為這支軍隊戰無不勝,更因為歷史悠久的古城孕育了這支人民軍隊。李希楷為自己能成為這支英雄軍隊中的一名女兵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從軍行醫

1950年9月1日,李希楷走進了人民解放軍的行列。新生入學伊始,便是接受嚴格而枯燥的軍事訓練。政治學習,出操隊列,整理內務,執行勤務,她項項爭先,全面發展。新訓結束時,李希楷擔任了三班班長。 1955年秋,李希楷以全優成績畢業留校,成為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軍隊醫務工作者。此後半個世紀,不論是當醫生還是做領導,都沒有離開過「治病救人」這個神聖崗位,並為之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在數十年的行醫生涯中,李希楷既繼承了父親的敬業精神,又繼承了母親善良敦厚的天性。她不僅用高超的醫術解除病人的痛苦,更是將她博大的愛心無私奉獻給病人。 重慶112廠青年女工侯桂華因患風濕性心臟病住進了新橋醫院。作為主治醫生,李希楷為這位普通的電焊女工做了非常認真的檢查,並對症下藥進行了精心治療。一個多月後,小侯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出院回去上班了。 李希楷不放心,親自給廠醫院的何院長打電話,說,小侯的病雖然控制住了,但不適合高空作業了。能否與廠領導協商一下,為小侯調換一個工種?何院長不負所托,促成小侯到工廠圖書館工作。 病癒後的侯桂華,很快成了家。隨之病情出現反覆,再次住進新橋醫院。李希楷檢查確診為二尖瓣狹窄,建議她到外科做擴張手術。手術很成功,侯桂華又恢復了工作,還順利地生下了兒子。病情穩定期間,侯桂華常來醫院複查,每次來總不忘去看李希楷。李希楷從一個醫生升為主治醫生、科主任、院長。職務一天天變化,歲數一天天增大,但她們之間的感情卻和原來一樣親密。

人物故事

80年代初,侯桂華覺得心功能衰弱,做一點事就氣喘吁吁,再一次住進新橋醫院。李希楷發現她的二尖瓣又狹窄了,就將她推薦到心外科做了擴張術。 40年過去了,無論是住院手術,還是成家生子,小侯一直得到李希楷和醫護人員的悉心監護,使生命之帆遠離死亡之海。 有這樣一位患心臟病的姑娘,歷經數年顛簸,八方求醫問藥,效果仍不明顯。姑娘的父母抱着「死馬當做活馬醫」的想法,長途尋醫上門,找到李希楷。 面對病入沉屙的姑娘,李希楷沒有放棄,一邊為她診斷尋藥治療,一邊給她講保爾?柯察金,幫她樹立生活的勇氣。經過體療與心療相結合的辨證療治,病人的心臟不僅恢復了正常的搏跳,而且驅散了壓在心頭多年的陰雲。十數年後,病人女兒的遺傳性心臟病也由李希楷徹底根治了。 生活中的巧合遠遠非止於此。已做了外婆的當年那位姑娘的孫子也患上了先天性的心臟病。於是,外婆又將孫子送到李醫生、李婆婆這裡,其結果自然是在意料之中,孫子的病又經李希楷巧手根治。這一門三代人,都把自己最可寶貴的心臟之安危,一代一代地託付給了同一個醫生。本是陌路人,卻結下了勝似親人的深情。 孫子病癒出院那天,哭叫着撲向李希楷的懷裡,大聲叫着:「我要婆婆,我要婆婆!」欣慰的淚,從李希楷的眼裡奪眶而出。 病人有幸,他們在白衣天使方陣中遇到了醫德高尚的人。許多病人走出醫院,帶走了李希楷留在他們腦海中那美好的回憶,也常常帶走了李希楷那顆從不因一張出院證而滿足的心。病人回家以後會不會出現什麼意外,調養得是否科學呢?因此,李希楷總是帶着一副聽診器,擠出時間,走街串巷,尋找她所牽掛的那些病人,用小小的聽診器,為昨天的摯愛續上一縷新的溫情。 有位年逾古稀的老大媽,因患冠心病入院治療。住院期間,李希楷為她精心診治,關懷備至,使大媽的病明顯好轉。一天,大媽把李希楷叫到身邊,輕聲告訴李希楷她有要事相托。大媽一邊說着一邊從懷裡掏出一個方形帆布包,遞給李希楷,說,這些日子我已經看出來了,你是個好人。大媽信得過你。我把這錢交給你,由你來保管,我死了之後也由你支配。 李希楷的眼睛濕潤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信任呢?只有付出了真愛的人,才能得到如此真心的回報。

敬業精神

師生員工上萬,各類病床數千,三所附屬醫院,年接待門診與住院的病人達百餘萬人次。這對於分管醫療業務的副校長李希楷來說,意味着更多的兵馬可供她調遣,更廣闊的舞台可供她表演。與此同時,當然也意味着,更多的閒情逸緻,更多的天倫之樂,將離她乃至她的丈夫、她的愛女遠去;更多的苦累疲憊,更多的應酬矛盾,將與她乃至她的家庭如影相隨。 李希楷迅速進入角色,圍繞提高醫療質量燒了「三把火」:狠抓病曆書寫規範化,落實查房制度,建設「四室一庫」。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三所醫院的各項工作就上了一個新台階。之後,李希楷又在「醫院感染」的問題上抓出了明顯成效。全國數百家醫院的代表齊聚三醫大,召開了首屆全國醫院感染學術會議。 工廠出廢品尚可補救,醫院出事故則人命關天。視醫療質量為生命的李希楷決心集中精力抓一抓醫療事故。她認為,要切實提高醫療質量,就不能怕家醜外揚。出了事故必須一抓到底,根據情節輕重,對當事人進行嚴厲的處罰。經過幾年的努力,三醫大的醫療事故明顯下降:1986年10起,1987年2起,1988年至1990年間零起。 1989年,重慶市「百市優質醫療衛生服務競賽」活動中,三醫大三所附屬醫院都獲殊榮。 1991年, 在全軍「白求恩杯優質服務競賽活動」中,三醫大附屬新橋醫院一舉奪得「白求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