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楷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5月3日) |
李希楷,1932年生,江西武宁县罗溪镇人。1986年11月,任第三军医大学校副校长,1988年9月,被军委主席邓小平授予少将军衔。
1950年入华中医学院(后改称第6军医大学)。1950年 9月入伍。1955年毕业留校。曾任解放军新桥医院主治医生、科主任、院长 。
目录
简介
早年经历
李希楷,祖籍江西省武宁县,生于北京,少时就读于江西永新、泰和、武宁等地,1950年从南昌省立女中考入解放军第六军医大学(1954年并入重庆第七军医大学,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内科医生、助教、主治医师、讲师、内科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兼循环系主任等职。 1953年入团,1956年入党。1983年后分别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政委。 1986年调任第三军医大学。
名字由来
说到李希楷这个非常男性化的名字,还有一个故事。她在家排行老三,前面有两个姐姐。 老大出生时,父亲还在唐山上大学,他给长女取名“希成”。 “希”字是辈份,“成”取未来成功之意。老二又是个女儿,父亲给她取名“希复”,据说是希望下一个“复转”生一个儿子。结果,老三还是一个女儿。父亲毕竟是文化人,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反而还给她取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希楷,希望三女儿能成为人生楷模。
学习经历
人如其名,李希楷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报考大学时,南昌只有两所大学,一所南昌大学,一所华中医学院,李希楷想报考南大,而父母则建议她考华中。父亲说,老大、老二在大学里读的是化学专业,老四、老五看情形将来也是学工科,老三最好去学医。女孩子心细,学医更合适。 李希楷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学医!她受父亲的影响太大了,认为只有做一名工程师 李希楷 李希楷 ,才能直接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犹豫不决中,她参加了两所大学的考试。岂料,两所大学同时向李希楷敞开了大门。在《南昌时报》刊登的两所大学新生录取名单中,她均榜上有名。李希楷遂了父母的心愿,选择了华中医学院。 李希楷报考华中医学院时,还不知道它要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医大学。临近入学时才得知这个喜讯,她和父母都为此感到荣幸和高兴。解放军在南昌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这 不仅仅因为这支军队战无不胜,更因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孕育了这支人民军队。李希楷为自己能成为这支英雄军队中的一名女兵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军行医
1950年9月1日,李希楷走进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新生入学伊始,便是接受严格而枯燥的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出操队列,整理内务,执行勤务,她项项争先,全面发展。新训结束时,李希楷担任了三班班长。 1955年秋,李希楷以全优成绩毕业留校,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军队医务工作者。此后半个世纪,不论是当医生还是做领导,都没有离开过“治病救人”这个神圣岗位,并为之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李希楷既继承了父亲的敬业精神,又继承了母亲善良敦厚的天性。她不仅用高超的医术解除病人的痛苦,更是将她博大的爱心无私奉献给病人。 重庆112厂青年女工侯桂华因患风湿性心脏病住进了新桥医院。作为主治医生,李希楷为这位普通的电焊女工做了非常认真的检查,并对症下药进行了精心治疗。一个多月后,小侯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出院回去上班了。 李希楷不放心,亲自给厂医院的何院长打电话,说,小侯的病虽然控制住了,但不适合高空作业了。能否与厂领导协商一下,为小侯调换一个工种?何院长不负所托,促成小侯到工厂图书馆工作。 病愈后的侯桂华,很快成了家。随之病情出现反复,再次住进新桥医院。李希楷检查确诊为二尖瓣狭窄,建议她到外科做扩张手术。手术很成功,侯桂华又恢复了工作,还顺利地生下了儿子。病情稳定期间,侯桂华常来医院复查,每次来总不忘去看李希楷。李希楷从一个医生升为主治医生、科主任、院长。职务一天天变化,岁数一天天增大,但她们之间的感情却和原来一样亲密。
人物故事
80年代初,侯桂华觉得心功能衰弱,做一点事就气喘吁吁,再一次住进新桥医院。李希楷发现她的二尖瓣又狭窄了,就将她推荐到心外科做了扩张术。 40年过去了,无论是住院手术,还是成家生子,小侯一直得到李希楷和医护人员的悉心监护,使生命之帆远离死亡之海。 有这样一位患心脏病的姑娘,历经数年颠簸,八方求医问药,效果仍不明显。姑娘的父母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想法,长途寻医上门,找到李希楷。 面对病入沉屙的姑娘,李希楷没有放弃,一边为她诊断寻药治疗,一边给她讲保尔?柯察金,帮她树立生活的勇气。经过体疗与心疗相结合的辨证疗治,病人的心脏不仅恢复了正常的搏跳,而且驱散了压在心头多年的阴云。十数年后,病人女儿的遗传性心脏病也由李希楷彻底根治了。 生活中的巧合远远非止于此。已做了外婆的当年那位姑娘的孙子也患上了先天性的心脏病。于是,外婆又将孙子送到李医生、李婆婆这里,其结果自然是在意料之中,孙子的病又经李希楷巧手根治。这一门三代人,都把自己最可宝贵的心脏之安危,一代一代地托付给了同一个医生。本是陌路人,却结下了胜似亲人的深情。 孙子病愈出院那天,哭叫着扑向李希楷的怀里,大声叫着:“我要婆婆,我要婆婆!”欣慰的泪,从李希楷的眼里夺眶而出。 病人有幸,他们在白衣天使方阵中遇到了医德高尚的人。许多病人走出医院,带走了李希楷留在他们脑海中那美好的回忆,也常常带走了李希楷那颗从不因一张出院证而满足的心。病人回家以后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调养得是否科学呢?因此,李希楷总是带着一副听诊器,挤出时间,走街串巷,寻找她所牵挂的那些病人,用小小的听诊器,为昨天的挚爱续上一缕新的温情。 有位年逾古稀的老大妈,因患冠心病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李希楷为她精心诊治,关怀备至,使大妈的病明显好转。一天,大妈把李希楷叫到身边,轻声告诉李希楷她有要事相托。大妈一边说着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方形帆布包,递给李希楷,说,这些日子我已经看出来了,你是个好人。大妈信得过你。我把这钱交给你,由你来保管,我死了之后也由你支配。 李希楷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呢?只有付出了真爱的人,才能得到如此真心的回报。
敬业精神
师生员工上万,各类病床数千,三所附属医院,年接待门诊与住院的病人达百余万人次。这对于分管医疗业务的副校长李希楷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兵马可供她调遣,更广阔的舞台可供她表演。与此同时,当然也意味着,更多的闲情逸致,更多的天伦之乐,将离她乃至她的丈夫、她的爱女远去;更多的苦累疲惫,更多的应酬矛盾,将与她乃至她的家庭如影相随。 李希楷迅速进入角色,围绕提高医疗质量烧了“三把火”:狠抓病历书写规范化,落实查房制度,建设“四室一库”。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三所医院的各项工作就上了一个新台阶。之后,李希楷又在“医院感染”的问题上抓出了明显成效。全国数百家医院的代表齐聚三医大,召开了首届全国医院感染学术会议。 工厂出废品尚可补救,医院出事故则人命关天。视医疗质量为生命的李希楷决心集中精力抓一抓医疗事故。她认为,要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就不能怕家丑外扬。出了事故必须一抓到底,根据情节轻重,对当事人进行严厉的处罚。经过几年的努力,三医大的医疗事故明显下降:1986年10起,1987年2起,1988年至1990年间零起。 1989年,重庆市“百市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竞赛”活动中,三医大三所附属医院都获殊荣。 1991年, 在全军“白求恩杯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中,三医大附属新桥医院一举夺得“白求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