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庆逵(1912.2.12-2001.2.25),浙江宁波人,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现代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发表的《土壤分析法》和1953年以后多次再版的《土壤分析法》在中国土壤分析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庆逵长期致力于土壤分析化学、土壤植物营养化学及施肥,红壤性质、发生分类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率先研究了中国土壤植物养分状况与合理施肥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磷肥的肥效、有效条件及施用方法,提出了提高化学氮肥肥效的造粒工艺。开创了对磷、钾、微量元素的系统研究并推动了中国科学施肥的进程。突破了天然橡胶林栽培线的禁区并推移到北纬18-24度,推动了中国磷矿粉的农业利用,创造了碳酸氢铵造粒及深施技术,为南京土壤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创立发展了多个土壤科学分支学科。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李庆逵

别名 字和成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宁波

出生日期 19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2001年2月25日

职业 土壤农业化学家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

主要成就

碳酸氢铵深施技术、土壤化学分析

代表作品 《肥料研究》;《我国南方红壤和黄壤对磷酸盐的固定人物生平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李庆逵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商人家庭。

民国十年(1921年),在外祖父家所在地的慈溪县慈湖小学毕业后,去父亲工作所在地宁波读书。

民国十四年(1925年),李庆逵在宁波效实中学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就读于上海复旦中学高中部。

民国十七年(1928年),李庆逵高中毕业,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报考的是化学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李庆逵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土壤分析法》,这本书是土壤化学工作者经常参考的工具书。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他在美国的《土壤科学》(Soil Science)第55卷第5期上发表了《中国主要土壤的化学特征》(Chem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Great Soil Groups of China)论文,向国际土壤学界介绍 中国土壤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土壤学的研究在世界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李庆逵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赴美留学,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获农学硕士学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方法的研究》的论文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继续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任土壤研究室副主任。

1953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李庆逵被聘为研究员,并被任命为副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李庆逵长期主持中国土壤学会的工作。

1964年,在北京科学讨论会上,李庆逵宣读了《土壤磷素性质及磷肥品种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的论文,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根据多年众多方面的研究,他与同事们共同编绘了《中国土壤磷素图》,对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科研与教学都有参考价值。

1979年,就土壤普查、农业生产中重大的土壤和肥料问题,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布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改进学会工作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1980年,针对中国氮、磷、钾化肥比例失调和肥效不能充分发挥的状况,提出尽快建立科学施肥制度等建议。

1990年,主编了《中国红壤》对中国红壤的生成发育、基本特性、开发利用和改良措施进行了系统论述,积累了完整资料,在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2月25日,李庆逵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主要成就

1954-1955年,李庆逵和他的同事们在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所属试验场及有关生产单位,共同在粤西的茂名、徐闻、广西的陆川、龙州和海南的那大5个地区进行了幼龄橡胶树氮磷肥用量和比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垦区内施用氮磷肥都可以促进幼龄橡胶树生长,其效果大小因地而异。进而提出了不同垦区的幼龄胶园的施肥原则和技术,促进了橡胶事业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李庆逵注意吸取欧美先进的研究方法,首先引进土壤化学分析,并结合中国具体的土壤类型。20世纪70年代初,他提出的碳酸氢铵深施技术,为氮肥的合理施用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作出了贡献。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土壤中磷、钾元素的状况和磷、钾肥施用效应,并主持编制了中国第一幅土壤磷素分布图。为中国磷钾化学肥料的发展和施用提供了依据。其中,有关磷矿粉的有效条件和合理施肥技术,生产上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最高年份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所主编的《中国磷矿的农业利用》专著对中国磷矿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磷肥品种的技术和合理施用磷肥都有参考价值。

李庆逵与同事们全面研究了中国主要中低品位磷矿的化学性质和化学行为,并进行了作物吸收磷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磷矿粉直接施用的肥效与土壤酸度密切相关。李庆逵的一系列研究,显示磷矿、土壤和作物三个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时,磷矿粉的效果可以高于过磷酸钙。

李庆逵结合生产实际,对土壤钾素和钾肥的有效施用进行了实地研究。施用化学钾肥,有效地防止了橡胶树黄叶病的发生。他发表的《我国红壤区某些主要土类钾的含量、状态以及含钾矿物的转化规律》及《从土壤钾素含量和状态来看我国钾肥问题》等论文,推进了中国对土壤钾素的研究、工业生产和钾肥的合理施用。

李庆逵提出了将粉状碳酸氢铵加工制成粒状肥深施的设想,经过严格的田间试验,施用粒状碳酸氢铵肥比粉状肥增产稻谷36.2%-52.6%,证实了他的设想的实践意义。

社会任职

江苏省第二、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江苏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教科文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1956-1987年间,历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二至第五届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肥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科委副主任;还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五、六、七届代表。

1932-1944年,先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助理员、技士、研究室副主任

1948-1949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研究员。

1949-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研究员。

1950年,他当选为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

1953-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7-1962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副队长。

1978-198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所长。 李庆逵还兼任过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79年,国际土壤学会接纳中国土壤学会为团体委员,并为理事国成员。

1980年受聘为在荷兰出版的国际《肥料研究》(Fertilizer Researh)杂志的编委。

1983年,任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5-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