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桂
李方桂,1902年8月20日生於廣州,1987年8月21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享年八十五歲。先後在密執安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讀語言學,是中國在國外專修語言學的第一個人。為國際語言學界公認之美洲印第安語、漢語、藏語、侗台語之權威學者,並精通古代德語、法語、古拉丁語、希臘文、梵文、哥特文、古波斯文、古英文、古保加利亞文等,著有《龍州土語》、《武鳴土語》、《水話研究》、《比較泰語手冊》、《古代西藏碑文研究》等,及論文近百篇,有"非漢語語言學之父"之譽。
李方桂 | |
---|---|
李方桂 | |
原文名 | Yammie Nam |
出生 |
Template:Birth date e 中國香港 |
逝世 | 1987年8月21日 | (85歲)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り・ほうけい、Fang-kuei Li |
職業 | 學者 |
知名作品 |
《薩爾西語的動詞詞幹研究》 《龍州土語》《武鳴土語》 《武鳴土語》 《龍州土語》 |
目錄
個人經歷
李方桂1902年8月20日生於廣州,1987年8月21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1921年考入清華學堂醫學預科。 1924 年留學美國。先後在密執安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讀語言學,是中國在國外專修語言學的第一個人。 1928年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48年當選為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 1902年8月20日生於廣州。 1921年考入清華學堂醫學預科。 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清華大學)高等科,同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醫科,改讀語言學系。在薩丕爾的指導之下研究印第安語,進行田野調查。 1927年獲芝加哥大學語言研究所語言學碩士。 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其論文題目為《馬朵爾——一種阿塔巴斯堪語》,在1930年出版。曾調查印第安人四五種語言,貢獻至巨。 1929年回國後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從此以後,他從事田野調查,描寫侗台語系的許多語言(壯族的龍州話和武鳴話),同時也對上古漢語和古藏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遍歷中國南方,進行漢語、傣語、壯語、藏語、及泰國泰語之研究。參與翻譯《中國音韻學研究》。 1933年李先生到泰國曼谷學習泰語。
1934年以後他就大量調查廣西的台語,後來又調查雲南、貴州的台語方言,發表過幾部專著如《龍州土語》和《武鳴土語》。 1948年當選為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並應聘為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各兩年。 1949年赴美,歷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東亞語言系教授,夏威夷大學語言系教授,致力研究印第安語言,具有國際學術影響。 1950年當選美國語言學會副會長,曾回台灣講學,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調查台灣邵語、阿美語。 1971年發表《上古音研究》—文。 1972年獲密歇根大學[2]。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退休。 1973年回台「中研院」史語所工作,曾為台大客座教授,《中國語言學報》副主編。 1976年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977年發表了台語比較手冊,是他40多年的研究成果的結晶。 1980年擔任台灣「國際漢學會議」秘書長。 1985年獲泰國國立朱拉隆功大學榮譽獎牌。 1987年8月21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學術成果
1卷《漢藏語論文集》主編:丁邦新 梅祖麟 第2卷《洞台語論文集》主編:丁邦新 余靄芹 第3卷《龍州土語》主編:胡明揚
第4卷《武鳴土語》主編:孫宏開 第5卷《莫話記略·水話研究》主編:王啟龍 第6卷《水話詞彙》主編:丁邦新 王啟龍 第7卷《剝隘土語》主編:龔煌城 第8卷《比較台語手冊》主編:邢公畹(丁邦新 譯) 第9卷《古代西藏碑文研究》主編:王堯 柯蔚南(South Coblin)(王啟龍 譯) 第10卷《印第安語論文集》主編:戴慶廈 第11卷《印第安語赤坡巖故事集》主編:胡坦 第12卷《中國音韻學硏究》主編:吳宗濟 林燾 第13卷《李方桂先生口述史》主編:李林德 王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