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昭庆(1835~1872),李文安六子,李鸿章幼弟,合肥东乡人。1835年(道光乙未年)5月30日丑时生,派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号幼荃,国学生。候选同知,候选员外郎,盐运使,光禄大夫,太常寺卿,赠一品封典。昭庆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身端正,以员外郎从戎,随瀚章,鸿章在曾国藩幕中讲求兵法,曾国藩称昭庆胆识均优,堪膺大任。时人谓其"沉毅英练不亚诸兄,海内人才萃一门"。1872年六月初三日病逝,卒年三十九,归葬故里。著有《从戎日记》五卷、《小琅环馆试贴诗》二卷、《补拙斋诗文学》等。

目录

基本信息

本名 李昭庆

字号 字子明,又字眉叔,号幼荃

所处时代 晚清

出生地 合肥东乡

出生时间 1835年

去世时间 1872年

生平介绍

李昭庆(1835~1872),号幼荃,合肥东乡(今安徽省肥东县)人。李鸿章六弟。初入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驻防无为、庐江。同治元年随淮军去上海、江浙一带。同治四年统武毅、忠朴等军,从曾国藩镇压捻军。官至记名盐运使,赠太常寺卿。著有《补拙呤轩草》等。李昭庆年纪很小就获得了监生的功名,其父李文安曾写诗夸他:"小时诚了了,长大岂不佳?"对他寄予了厚望;《庐州府志》谓其:"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气。"曾国藩称赞李昭庆有文武兼资之才,自是令器。然李昭庆一生为官清廉,恪尽职守,在李鸿章兄弟六人中,素有"穷老六"之称。

《合肥李氏宗谱》记载:"昭庆,文安六子,鸿章幼弟,1835年(道光乙未年)5月30日丑时生,派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号幼荃,国学生。候选同知,候选员外郎,盐运使,光禄大夫,太常寺卿,赠一品封典。昭庆,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身端正,以员外郎从戎,随瀚章,鸿章在曾国藩幕中讲求兵法,曾国藩称昭庆胆识均优,堪膺大任。'沉毅英练不亚诸兄,海内人才萃一门'。在皖北,苏南历番战役中,屡建战功,昭庆均口不言功,让功不居,曾国藩甚为器重,仲兄鸿章亦不以手足之情上报。1864年曾国藩奏由道员奖花翎。1865年随曾国藩总理马、步各军营务处,统领武毅忠朴四营,后统武毅军万余人,善庆、温德勒克马队8000人均归其指挥。《安徽通志·武功传》记载'捻踪剽疾,昭庆日夜提师追剿,绕道荡击,备历艰辛。事平,特简旨用盐运使。在每次战中,昭庆匹马斫阵,所向无前,虽盛暑严寒,与士卒同劳苦,而咳嗽咯血之症自此伏'。1869年,昭庆宿疾复发,淘汰所部,选留精锐为他将统领,回皖就医。《庐州府志·武功传》记载'昭庆在军严而有思,战守有法,与士卒同甘苦,能得士心,每战必胜'。马新贻总督两江,留办理淮军营务,昭庆以病不受禄,整理营规三年。1872年昭庆交卸两江营务,北上年冬至保(保定)署后,因前营务积劳,旧疾复发,在京大吐血,鸿章派人接回津署调养,延请薛抚属医治,初尚食饭,日见危笃。至1872年六月初三日病逝,卒年三十九,英才早逝。《清史大臣传》记载'昭庆从军最早,与兵事相始终,勋望与同时诸将相等,所部多以积功至大官,顾以鸿章亲嫌,叙功辙辞不受,治军十余年,大小数百战,未尝列名荐牍"。昭庆秉性孝友,立志廉洁,时以家门盛满为惧,退居人后,远见卓识尤为人所难能。劝捐建其业师颖上教谕王福永专祠,劝捐修复庐州府学宫。著有《从戎日记》五卷及《小琅环馆试贴诗》二卷、《补拙斋诗文学》。'"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二十·李鹤章(弟昭庆)传》

(李鹤章)弟昭庆,初从曾国藩军,淮军既立,国藩留五营,令昭庆领之,驻防无为、庐江。同治元年,从鸿章至上海,解常熟围,克嘉兴、常州,皆在事有功。四年,国藩督师剿捻匪,昭庆总理营务,统武毅、忠朴等军。及鸿章代国藩,令赴前敌击贼,驰逐鄂、皖、东、豫之间,累擢至记名盐运使。捻匪平,留防江、淮。十二年,卒,赠太常寺卿。

家族

李昭庆原配夫人江苏江宁督粮同知郭熙荣之女,1834年生,晋赠一品夫人。

生子四人:经方(出继胞伯鸿章)、经榘、经叙、经翊(出继胞伯凤章)。

生女四人:长女配光绪辛卯举人、二品衔、署江苏淮扬道候补道、安徽庐江吴学谦。次女配翰林院检讨、二品顶戴、候补四品京堂、合肥蒯光典。三女配部郎中、浙江余姚邵颐。四女配江苏候补道、安徽庐江刘体乾。

李昭庆墓

李昭庆墓原位于安徽省肥东县众兴乡梁宇村(现称沿河村),然历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种种浩劫,整个墓葬的结构已被完全毁坏,只有墓址尚存。这个墓就在沿河村幼儿园边,如今只能看到三个水泥坑,本是李昭庆及其妻妾的三座坟,这些坑在人民公社时期做了生产队的粪坑……

据村中老辈人回忆:1958年,受上级指示,村人扒了李昭庆的墓,李昭庆是用个箱子一样的东西装着,箱盖是透明的,李昭庆穿着官袍,很年轻,肚子上有个疤,像是用膏药贴着,所以村民就说李昭庆是遇刺身亡。其实作为一位在湘军、淮军征战多年的悍将,身上带伤是很正常的,或许李昭庆就是旧伤复发而死。那三座坟是李昭庆和他的妻妾的,据说妾是殉葬的,李昭庆肚子上的疤在右胸,装李昭庆的尸体是棺椁,椁是草绿色的,李昭庆并未留着满清时的辫子,而是披发入葬的。

李昭庆墓的不远处是李昭庆家族的粮仓,2001年这里被肥东县文物部门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2009年5月18日立碑。然而虽贵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措施却做得非常不好,立碑的当月31日就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粮仓房屋中的8间,如今只剩14间,而且垃圾成堆,破烂不堪,已与荒地无异矣。李昭庆的家原来也很豪华,本在墓地和李氏粮仓的东边,后被日寇炸毁,今已无存。

李鸿章家族如今在故乡肥东县仅存的遗迹就只剩李昭庆粮仓了,且保护措施之差令人担忧。如果不是建国后当局把李鸿章的一生简单地定性为卖国,不是1972年样板剧《甲午战争》在全国的公演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指示,肥东人民是绝不会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破坏殆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