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杞寺丞見和前篇復用元韻答之
《李杞寺丞見和前篇復用元韻答之》是宋代詩人蘇軾的作品之一,寫於其任杭州太守時,是一篇抗暴詩。
《李杞寺丞見和前篇復用元韻答之》 | |
---|---|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的詩 |
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着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1]
目錄
基本信息
本段正文
《李杞寺丞見和前篇復用元韻答之》
獸在藪,魚在湖,一入池檻歸期無。
誤隨弓旌落塵土,坐使鞭棰環呻呼。
追胥連保罪及孥,(近屢獲鹽賊,皆坐同保徙其家。)百日愁嘆一日娛。
白雲舊有終老約,朱綬豈合山人紆。
人生何者非蘧廬,故山鶴怨秋猿孤。
何時自駕鹿車去,掃除白髮煩菖蒲。
麻鞋短後隨獵夫,射弋狐兔供朝晡。
陶潛自作五柳傳,潘閬畫入三峰圖。
吾年凜凜今幾余,知非不去慚衛蘧。
歲荒無術歸亡逋,鵠則易畫虎難摹。
本段注釋
①藪(sǒu):沼澤。
②弓旌:古代徵聘之禮,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
③鞭棰(chuí):鞭子。
④呻呼:呻吟。
⑤追胥(xū):追捕盜賊。胥,古代官府中的小吏。特指捕捉盜賊的小吏。又作"偦"。
⑥保:鄰居。
⑦孥(nú):兒子。
⑧朱綬豈合山人紆(yū):朱色的綬帶怎麼適合山中人佩帶。綬,其顏色常用以標誌不同身份和等級。帝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佩黃赤綬,諸侯王、長公主、天子貴人佩赤綬,諸國貴人、相國佩綠綬,公、侯、將軍佩紫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佩青綬,其下有黑綬、黃綬。紆,佩帶。
⑨蘧(qú)廬:旅舍。
⑩短後:短後衣,普通人穿的衣服。
⑪朝晡(bū):辰時和申時。代一日兩餐。
⑫潘閬畫入三峰圖:或指潘閬《酒泉子》十詞中的"長憶孤山""長憶西山""長憶高峰""長憶龍山""長憶吳山"等。
⑬歲荒:年成壞。
⑭歸:投案自首。
⑮亡逋(bū):逃亡者。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3]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4]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