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
《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写于其任杭州太守时,是一篇抗暴诗。
《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 | |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 |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1]
目录
基本信息
本段正文
《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
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
误随弓旌落尘土,坐使鞭棰环呻呼。
追胥连保罪及孥,(近屡获盐贼,皆坐同保徙其家。)百日愁叹一日娱。
白云旧有终老约,朱绶岂合山人纡。
人生何者非蘧庐,故山鹤怨秋猿孤。
何时自驾鹿车去,扫除白发烦菖蒲。
麻鞋短后随猎夫,射弋狐兔供朝晡。
陶潜自作五柳传,潘阆画入三峰图。
吾年凛凛今几余,知非不去惭卫蘧。
岁荒无术归亡逋,鹄则易画虎难摹。
本段注释
①薮(sǒu):沼泽。
②弓旌:古代征聘之礼,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
③鞭棰(chuí):鞭子。
④呻呼:呻吟。
⑤追胥(xū):追捕盗贼。胥,古代官府中的小吏。特指捕捉盗贼的小吏。又作"偦"。
⑥保:邻居。
⑦孥(nú):儿子。
⑧朱绶岂合山人纡(yū):朱色的绶带怎么适合山中人佩带。绶,其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身份和等级。帝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佩黄赤绶,诸侯王、长公主、天子贵人佩赤绶,诸国贵人、相国佩绿绶,公、侯、将军佩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佩青绶,其下有黑绶、黄绶。纡,佩带。
⑨蘧(qú)庐:旅舍。
⑩短后:短后衣,普通人穿的衣服。
⑪朝晡(bū):辰时和申时。代一日两餐。
⑫潘阆画入三峰图:或指潘阆《酒泉子》十词中的"长忆孤山""长忆西山""长忆高峰""长忆龙山""长忆吴山"等。
⑬岁荒:年成坏。
⑭归:投案自首。
⑮亡逋(bū):逃亡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3]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4]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