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武
李正武(1916.11—2013.7),浙江省東陽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磁約束核聚變奠基人之一,核聚變與等離子體學會創始人,第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譽院長。長期從事核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等方面的研究,並領導解決了若干重大關鍵技術問題。80年代初期領導研製成功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40-50年代期間在輕原子核反應方面完成多項實驗研究,對愛因斯坦質量能量轉換關係作出當時最精確的直接實驗測定。提出了帶電粒子活化分析方法。中國第一台高氣壓型質子靜電加速器和第一台電子靜電加速器的主要研製者之一。,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51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名譽院長。長期從事核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等方面的研究,並領導解決了若干重大關鍵技術問題。
目錄
簡介
李正武,曾用名李整武。核物理與等離子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16年11月生於浙江省東陽市吳寧鎮東街花園裡。第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學會第一、二、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會第一、二屆理事... 曾任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名譽院長。長期從事核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等方面的研究,並領導解決了若干重大關鍵技術問題。80年代初期領導研製成功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4 50年代期間在輕原子核反應方面完成多項實驗研究,對愛因斯坦質量能量轉換關係作出當時最精確的直接實驗測定。提出了帶電粒子活化分析方法。中國第一台高氣壓型質子靜電加速器和第一台電子靜電加速器的主要研製者之一。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李正武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7月30日8時35分在北京安貞醫院不幸病逝,享年97歲。 [1]
個人大事記
1916年11月出生於浙江東陽。 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後,曾任貴陽氣象所技士,江蘇醫學院、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 1946年考取留美公費生,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攻讀研究生, 1951年獲博士學位,任加州理工學院凱洛格實驗室研究助理、研究員。在美國望城醫學中心研究核技術和輻射應用,創製「鈷線治療機」。 早期留美期間,主要從事輕原子核反應實驗研究,對愛因斯坦質量能量轉換關係作出當時最精確的直接實驗測定; 195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突破重重封鎖,李正武夫婦與錢學森夫婦等,是第一批回歸新中國的科學家。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副主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五八五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學會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會理事長,國際核聚變研究委員會中國成員等職。回國後從事質子、電子靜電加速器研製工作,是我國第一台高氣壓型質子靜電加速器和第一台電子靜 電加速器的主要研製者,同時積極倡儀在我國開展受控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方面的研究,這一倡儀被列入1956年制定的全國12年科學規劃; 1961年,轉入受控磁約束核變研究領域,倡儀、領導研製了一系列的實驗裝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項目「中國環流一號」就是由他親自指導的…… 1980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第三、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譽院長。 李正武長期從事核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熱核變等方面的研究,為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作出了貢獻。學術著作有《愛國斯坦常數的精密測定》、《帶電粒子活化分析》、《輕原子核質量》、《中國的受控聚變研究》等20餘篇,其事跡分別載人《中國科苑英華錄--新中國之部》和《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中》。 李正武笑稱退下來後,自己是「自由版」了,但「自由版」並不自由,每天他仍堅持工作,時時牽掛着「西南」。為聯繫方便,走到哪兒,他都把手機揣在口袋裡,李正武感慨地說:「一個人就那麼點時間,做那麼點事,哪還來得及啊。」
早年科研
李正武早年從事輕核反應實驗研究。在美期間,解決了直接由核反應循環精密地自洽測定質量數從1至35所有輕原子核質量的問題,並由此得出當時最精確的愛因斯坦質量能量轉換係數實驗值。愛因斯坦質量能量轉換關係被認為是整個物理學中也是自然界最根本的一個規律,同時也是原子能(核能)的基礎。在同一時期他進行了太陽物理方面的研究,成為後來提出熱核聚變研究的先導。
歸國風波
李正武院士,中國解放前去美國。1955年,經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與美方嚴正交涉,被羈留在美的中國學者獲准回中國。李正武先生熱愛新中國,放棄了在美職位與優越的生活條件,偕夫人孫湘先生,攜出生僅二個月的幼子(估計這孩子就是李啟平),與著名學者錢學森等同船返回中國。
中國建設
李正武1955年回中國後,他協助中國原子核物理研究的先驅者趙忠堯先生研製完成了中國第一台2.5MeV質子靜電加速器和第一台電子靜電加速器。自1961年起,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他領導了絕熱壓縮小型磁鏡裝置的研究工作及小型仿星器裝置的後期籌建工作,在此期間,還在東北503所倡儀建造穩態「多用磁籠」裝置。1965年,他負責三線基地,即原二機部585所的籌建工作,1969年底,隨三線建設遷至四川樂山原二機部585所,即後來的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任二機部585所所長,任職期間,他指導了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的設計建設,領導了這一裝置和全所的等離子體物理與聚變工程技術的研究工作。70年代初,他在中國率先提出了聚變裂變共生堆的概念。他高瞻遠矚,從哲學的高度,研究了等離子體的總體性質,提出了托卡馬克等離子體的品質參數空間的概念,並在198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委員會會議上做了特邀報告。在此基礎上,他指明了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明確可行的物理實驗研究方向,為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物理實驗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礎。1988年,為了指導中國受控聚變事業的發展,他及時提出了中國環流器二號的概念設計框架,成為中國環流器二號計劃的早期基礎。
社會評價
李正武先生熱愛中國和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科學,關心國家大事,特別注意國家的科技體制改革,總是及時、準確地理解與運用中央的精神。年過古稀,他仍注視着中國的受控核聚變研究,不時提出指導性意見;關心中國民品開發與生產,提出指導原則並努力身體力行,計劃開展開發研究的具體工作。李正武先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誨人不倦、甘為人梯,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熱情地培養了整整一代學術帶頭人。他高瞻遠矚、進取創新、嘔心瀝備、無私奉獻,為中國核能與核聚變事業作出了卓著的貢獻,無愧為中國受控磁約束核聚變的奠基人。
榮譽與成果
早期在美國主要從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回國後,他積極倡儀在中國開展受控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方面的研究,這一倡儀被列入1956年制定的全國12年科學規劃。1969年後,他除組織指導磁鏡裝置和其它小型裝置的實驗研究外,積極投入「中國環流器一號」的設計、研製工作,1974年他首先提出實現聚變能應用可分為兩步:第一步為裂變K聚變堆,第二步為純聚變堆。這一設想後來被國家「863」計劃採納。他撰寫的《我國受控核聚變的里程碑》、《中國環流器一號初步實驗報告》等論文和實驗報告,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1990年起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李正武為推動學術交流,創辦了《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期刊,任主編。他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聚變研究理事會首屆中國成員,現任該機構《NuclearFusion》期刊編委,並曾多次任國際有關專業會議的顧問委員會成員。李正武先生曾列席第三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是第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生平著作
1:《愛國斯坦常數的精密測定》 2:《帶電粒子活化分析》 3:《輕原子核質量》 4:《中國的受控聚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