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毓禎,有膽有識的共產黨人李毓禎。[1]

李毓禎
有膽有識的共產黨人李毓禎
出生   1914年
  利津縣鹽窩鎮十六戶村
逝世   1941年

目錄

人物簡介

東營這方土地人才輩出,不缺乏文人墨客,也出了不少熱血的愛國人士。本期將為您講述有膽有識的共產黨人李毓禎。

李毓禎(1914-1941),利津縣鹽窩鎮十六戶村人。他是利津縣早期的共產黨人之一,1932年加入共青團,被捕後在獄中轉為共產黨員。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頑強不屈,英勇奮鬥,曾擔任過寧津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冀魯邊區三專署秘書主任。1941年,李毓禎在抗日戰爭中不幸犧牲。[2]

人物經歷

憂慮國家命運 積極投身革命    李毓禎的父親李連堂在濟南做教師,母親崔寶愛在家操持家務。兄妹三人,毓禎年齡最大。李毓禎自幼聰穎,活潑好動,富有進取精神。8歲起在本村讀私塾五年,13歲起先後在濟南第一師範附小、育英中學就讀,學業優良。

李毓禎在濟南求學期間,閱讀進步書刊,受到革命薰陶,關心時局發展,憂慮國家命運,追求政治進步。在他年輕的心靈里,逐步從愛國主義思想轉變為對共產主義的追求。

經過學校地下黨團組織的教育幫助,李毓禎於1932年8月在濟南育英中學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此後,他在共青團山東省特委領導下,參加校內的進步活動和愛國學潮鬥爭。

1932年冬,李毓禎同共青團員景宜亭(原名張玉善,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生)、王金堂(濟南鄉師學生,後叛變),受共青團山東省特委的委託,秘密進行青訓班的工作。

1933年2月24日,共青團山東省特委書記陳衡舟到上海參加團中央召開的會議時被捕,叛變自首,之後,帶領敵人回山東追捕革命同志,使山東黨團省委遭到了嚴重破壞。1933年2月27日凌晨,李毓禎同景宜亭、王金堂在濟南東關南倉街24號房內秘密研究青訓班的工作時,突遭敵人逮捕。

獄中轉為中共黨員 開展絕食鬥爭    李毓禎被捕後,被關押在濟南緯一路看守所。由於李毓禎不屈服敵人,不向敵人妥協,他從被捕起就戴上了手銬腳鐐。

在看守所里,李毓禎在中共山東省委書記任作民的教育幫助下,以堅強的意志和飽滿的政治熱情,堅持對敵鬥爭,努力學習《共產黨宣言》、《辯證唯物主義》等馬列著作。1933年11月,李硫禎在獄中被轉為中共黨員。

1934年秋,李毓禎被判刑後從濟南看守所轉押到山東第一監獄。在獄中,他同其他共產黨員和革命者一道,在中共山東省委書記任作民的組織領導下,參加過7次獄中絕食鬥爭。

為反對監獄虐待,改善生活條件,他們在1935年春發動了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絕食鬥爭。百餘名政治犯向監獄當局提出了四個條件:去掉手銬腳鐐;打開獄室門窗,流通室內空氣;准許向外通信;准許自由看書看報。

敵人對此一直不做答覆。參加絕食的百餘名同志,持續絕食六天半,使監獄當局大為驚慌。他們怕犯人餓死,不好向上司交待,被迫答覆了所提條件。

在山東第一監獄的反省院裡,有一個姓王的看守主任,經常辱罵毆打犯人,大家都對他恨之入骨。1935年秋季的一天下午,有一次犯人放風時,李毓禎藉機把這個看守主任狠狠地罵了一頓,並打了他幾拳。為此,李毓禎被國民黨監獄當局視為最頑固的共黨分子,押送南京反省院。

密切聯繫群眾 宣傳抗日救國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下,國民黨被迫停止內戰,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釋放政治犯。10月,李毓禎在南京獲得釋放,返回家鄉利津。

不久,劉景良率部西進,在惠民城組建司令部及其所屬機構。劉景良被任命為國民黨山東第五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劉景良委任李毓禎為政訓處長。

李毓禎經常深入部隊各旅團開展政治工作,宣傳國共合作,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秘密發展了政訓處工作人員陳佩科等人加入共產黨;秘密培養了一部分傾向共產黨、追求政治進步的軍政人員。

同時,他還藉助同學關係,多次去原國民黨保安九團團長王雪亭處做工作,為後來王雪亭率部起義參加八路軍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李毓禎平時密切聯繫群眾,抓住一切時機,進行抗日宣傳。

他同劉景良的秘書陳奉璞多次談過國共合作、一致對外、共同抗戰、反對分裂的道理。每到晚上,李毓禎常常邀集部隊的一些下級軍官徹夜交談,進行抗日宣傳和革命教育。

1938年5月間,劉景良傾向反共,親自率部攻打駐樂陵的八路軍,妄圖獨霸魯北。此時,李毓禎深感鬥爭形勢險惡,肩上擔子重大。於是便加緊在軍隊中活動,以圖在必要的時候從劉景良部拉走部分軍隊投奔八路軍。

李毓禎在劉景良部所從事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復興社」特務分子的注意,劉景良幾次對樂陵八路軍進攻失敗後,便決定逮捕李毓禎。

李毓禎得知後,於1938年6月上旬的一天夜晚,帶領政訓處工作人員趙元鳳逃離頑軍,奔赴冀魯邊區參加了八路軍一一五師東進抗日先遣隊曾國華支隊,被委任為該支隊政治處民運股副股長。

出任寧津縣長 開展抗日工作    1938年7月,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由曾國華率領的永興支隊和一二九師一部由孫繼先率領的津浦支隊,解放了寧津縣城,活捉偽縣長張伯榮。

8月初,李毓禎被中共津南特委和專員公署派往寧津縣任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獨立營營長。李毓禎在寧津縣府兩年多的時間裡,以辦事幹練、機智敏捷、舉止瀟灑而著稱。

他具有非凡的講話才能和聯繫群眾、平易近人的優良作風,又有着艱苦奮鬥、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在寧津廣大幹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寧津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後,主要任務是建立基層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和發展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等抗日群眾團體,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募捐資金,收集民間槍支,發展地方抗日武裝。

李毓禎帶領幹部、戰士在寧津建立起了10個區級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和發展了50多個抗日中心村,組建了擁有9個連隊500餘人的縣級抗日武裝,並不斷從地方武裝中向主力部隊輸選大批兵源。

另外,還從孟集、詹莊、小店、棗寨子等三十多個村莊收集民間步槍千餘支;發動群眾募集了十萬多元資金。與此同時,他還主持舉辦了農村基層幹部訓練班,分期分批培訓了全縣880多個自然村的農救會主任,使寧津縣和臨近的樂陵縣成為了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中心。

寧津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後不久,魯北國民黨在津南建起了反共、反民主的第二政權。頑固派高樹勛的大舅子劉松齡出任寧津縣縣長。不久,又在寧津縣拉起了「河北保安大隊第二總隊」,水郡莊大地主王淮川出任大隊長。

劉松齡與王淮川狼狽為奸,蓄意製造磨擦,派人進入寧津縣城,策動寧津縣大隊一連連長劉明福叛變。1938年12月25日夜,這伙歹徒包圍了抗日縣政府,開槍打死打傷縣政府、縣大隊的十餘名幹部、戰士。

李毓禎被驚醒後,奪門而出,翻牆逃脫,連夜奔赴閆莊八路軍駐地。不久,八路軍為了維護抗日政權,打擊偽頑,針鋒相對地將這股頑匪予以全殲。

1939年1月21日,日軍第五師團、二十七師團、一一四師團各一部,共計兩萬餘人,分別由滄州、德州、濟南三地出發進行掃蕩。其中一部向八路軍根據地慶雲、樂陵、寧津一帶中心區合擊。

同年3月上旬,日軍侵占寧津縣城,建立了日偽政權和各種偽組織,修公路,建據點,築碉堡,對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封鎖。至同年八、九月間,敵人先後在寧津城、黑魏莊、保店等近二十個村鎮,安設了據點和崗樓,使抗日戰爭進入了艱苦的歲月。

日軍侵占寧津縣城後,李毓禎帶領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員和縣大隊一個連隊百餘人,轉入城外鄉村打起了游擊。

在日軍頻繁掃蕩、清鄉的形勢下,李毓禎帶領的縣政府、縣大隊的人員,經常連夜行軍,轉移駐地,擺脫敵人。

他們有時一夜行軍百八十里,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1939年初冬的一天午夜,李毓禎帶領的幹部、戰士遭到日偽軍三百餘人的偷襲,李毓禎指揮大家冒着暴風驟雨,經過一夜急行軍,終於擺脫了敵人。

李毓禎帶領縣政府、縣大隊的人員,白天隱蔽,夜晩開展抗日工作,對反動勢力給予堅決鎮壓。寧津縣城東孟集有個地主兼工商業的李新吾,過去假獻殷勤,裝出擁護抗日政權的樣子,以後投靠日偽,當了維持會長,做了許多壞事。

李毓禎當即派縣大隊人員將他逮捕處決。抗日民主政府的這一舉動,威鎮四方,大快人心。

1939年秋,李毓禎帶領縣大隊多次配合八路軍抗日挺進縱隊六支隊八團三營營長杜步海,率領部隊,在津浦路的德州至桑園段,破壞鐵路,炸火車,切斷敵人運輸線,組織敵人運輸戰略物資。

李毓禎1940年10月調任冀魯邊區三專署任秘書主任。1941年農曆十月二十二日,他在商河縣買河站開展抗日工作時,同敵人遭遇,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27歲。

參考來源

  1. 李毓禎 ,搜狐網
  2. 李毓禎 ,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