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那个湾(欧阳杏蓬)
作品欣赏
李氏那个湾
1
说起宁远北路,有两个村子是绕不过去的。
一个是欧阳氏的平田,六千多人口,挤在一个院子里,烟火绵延了千年。
一个是李氏的礼仕湾,六千多人口,围着一座山,出奇的平静。
六千多人口的大村,在宁远不稀奇,就说李氏,礼仕湾有六千多人口,有江南第一村的南路下灌也有六千多人口。
村子大了,出奇人。
听大人讲,宁远北路出了两个很有名的将军,都打过日本鬼子,一个是阙汉骞,打赢了;一个是李抱冰,打输了。阙汉骞跑去了台湾,李抱冰留在了大陆。礼仕湾不少人跟着李抱冰从军,打仗赢了,不许抢,抱冰就用家乡土话跟老乡讲:看到黄货可以揣点。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一下,认为李抱冰有人情味。
我第一次经过礼仕湾,十二岁,去舅公家拜年。
舅公家在郑古元里面的腰江——本地人叫腰肝,读了县志,才知其书名叫腰江。离东干脚十八里有余,没车——单车、客车、三轮车,都没有,每年去拜年,都靠双脚走路去。父亲和三叔脚力好,可以早去晚回。我以为我也可以,兴冲冲跟着三叔走,走过去,就走不回来,脚板筋疼得像针戳。
路上我看到了礼仕湾,还经过了花桥。
花桥村是礼仕湾搬出来的,花桥却是礼仕湾人李大年修的。
李大年是礼仕湾的财主,心善,晚年他倾尽资产将东舂水上的木制六十丈莲花桥改建为石桥。六十丈,横在东舂水上如卧月。李大年捐资修桥的事传到了京城,大官纪晓岚特地写了篇《北莲花桥记》,里面写了句“聚族烟火千百余家,比户弦诵,俗尚敦朴,故以‘礼士’名其村。” 《北莲花桥记》里写的“礼士”经过几代人的演变,成了今天礼仕湾的“礼仕”。
东舂水、西舂水是宁远北路两条大河。
花桥下,东舂水两岸,种满了枫杨树,高大如巨伞,层层叠叠,把河道都掩盖了。花桥村在西岸,青砖木瓦,墙上用白灰刷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
花桥对我没啥吸引力,要说历史,还是平田的底蕴深厚,了解了平田,至少了解了半步宁远历史。对我有吸引力的,是东舂水,是岸边的枫杨树。水面宽,水很静,藏在枫杨树下,和整个凡俗世界都分开了。沿河流看过去,一条水路都是枫杨树堆叠矗拥,直到西边山脚下才消失隐匿。
花桥原名莲花桥,村前有荷塘,或者是李氏后人为应景,有意为之。毕竟,离舂陵古城不远,或者两千年前,这里就叫莲花桥了。
南宋周敦颐是宁远隔壁道县的,好莲花,估计他没到过这里。
永连公路很平,但用脚板走路,走久了,再平的路,脚板也会疼。
三叔指着路边的石凉亭,说这是古盐道,老百姓以前吃的盐,都是沿着这条路,从广东用人力挑回来的。
放眼四望,群山莽莽。
石凉亭的石墙黑瓦落满永连公路的黄尘,历史已经一去不还了。
2
和李俊宏是初中同学,在潮水岩读高中,又是同学。
同学久了成兄弟,李俊宏把我带进了礼仕湾村子。
六月,稻子黄时,稻田要透最后一道水。李俊宏带着我,或者他也怕孤单,他家里只有妈妈在家,他成了家里的劳力。我们从新屋里走进去,新屋里是沿山而建,沟沟坡坡,房子也就叠床架屋,挤得透不过气来。绕弯下坡,从泥巷子到石板路,才算进了彭家院子。进了屋,拿了提桶,出来,我才发现他家就在祠堂前面。祠堂是古祠堂,烟熏火燎,柱子都黑了,大门前的石板地无聊的晒着太阳,里面空荡荡,也黑乎乎,没有香火。或许逢年过节了,族人才会记起老祖宗,来烧一把香吧。
俊宏是彭家,却姓李,姓彭的呢?
李俊宏说礼仕湾原来也十名九姓,姓彭、左、何、黄、唐、林、宋、辛、陈的都有,就是没姓欧阳的。后来那些杂姓都搬走了,礼仕湾就统归李氏了。
是礼仕湾的人赶走的吧。
礼仕湾向来民风彪悍,打群架,在北路赢多输少。赶走几户外姓人家,不就是小菜一碟?
有可能。李俊宏不否认。
走过门前一片田野,过了东舂水上的水泥桥,又是一片田野,平坦宽阔,漠漠生烟,直到山脚下的村子。
山脚下那个是什么院子?
五佰亩。
五佰亩?
五佰亩。
也姓李?
姓李。
这一个地方有多少姓李的?
老屋村、彭家村、小新屋村、林里坊村、茄子园村、普乐洞村、伍佰亩村、宋家山、唐木漯、金鸡啄谷,都姓李。
多少人啊?
一万八。
不是六七千人嘛?
李氏这个湾,姓李的一万八千多人。
那山是什么山?
羊婆漯、磨石漯、唐家漯。
什么叫漯?
山窝里有水。
我有点莫名其妙,是这样吗?
李俊宏笑了,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答案靠想象。
不过那些叫漯的山,确实有气势,一路向北,直接到阳明山。阳明山是佛教圣地,万寿寺大名鼎鼎。
李氏这个湾里有西全寺、下水寺、吉祥庙、五岳庙、今古庙、盘古庙、朝罟王庙。
我思来想去,在宁远北路,找不出有这么多庙宇的任何一个村庄。
现在没了。
李俊宏笑了,我才释然。不然这么多庙宇,一开发,不就成了佛教的地盘了?
我们轮着在水沟里往稻田里提水,提了一个上午,才把稻田透湿。
日光之下,稻田在山脚下像个黄金池子。
稻田边的老屋村、彭家村、小新屋村、林里坊村、茄子园村、普乐洞村、伍佰亩村,鸡鸣狗吠,炊烟袅袅。
回来的路上,我们走下河坡,扑在舂水里,洗刷着。
河边的枫杨树像城堡,挡了风声,也隔绝了外面的世界。
我不喜欢枫杨树,淡淡的生漆味味道怪怪的,令人不适。但这些树围在在水边,那水就有了灵魂一样,与人心呼应。
我喜欢这种感觉,难以预料的是,喜欢水的人,后来都做了游子。
和李俊宏分开十几年了,已经相忘于江湖,唏嘘。
3
坝子头祖先从老屋里分出来,近年行政又从礼仕湾村分出来,独立成了坝子头村。
坝子头东面是大路尾,传闻是舂陵道的尾巴,大路到此为止。
大路尾边上有一丘浅塘,丰水期,二十亩水面是有的。枯水期,黄泥塘底朝天,与东面的石山一样形容枯槁。当年去舅公家,还讶异于这水塘的宁静宽阔。
李华说:大路尾对面就是坝子头。
看着路边的那些大棚,记得当年三叔说过,这些山岭旱土是大路尾的。
我们坝子头争过来了。
坝子头,书名。当地人叫坝子头为霸仔头,一听,就有一种霸蛮之气。争,不说抢,听起来斯文,当年的霸仔,现在进步了。
坝子头在西舂水边上,有坝,不止一个,有好几个。
李氏这个湾,不缺坝,洪坝、普坝、西坝、潘坝、学公坝、白鸟坝、白水塘、棉花漯这些河坝水库,就像他们的粮库的钥匙。有坝就有鱼,坝子头不缺鱼,鲤鱼草鱼,白条麦穗,鲶鱼黄骨鱼,应有尽有。
李华的老爸国礼兄是个热情的人,年轻时候闯过广东,娶了个广东媳妇,见好就收,带着一家人回到坝子头发展,开拖拉机,开石场,种烤烟……用每一种可能来改变生活。看到他瘦峭的脸盘,才知道生活的辛苦。
我们去转悠,国礼兄在屋里忙活。
坝子头已经变了模样,门口水塘边离了路碑,看到“坝子头”三个大红行书字,有种近乡情更怯的忐忑。水泥乡道边种了桂花树,两层楼、三层楼夹道而建,屋前还养了月季,花开朵朵,有了一些其他乡村没有的情调。
河西边,是坝子头老院子。
一个村子的魂,不在新的建筑,新的东西,更多的是形式。而凝聚精神的,是前人留下的东西,比如石板路、青砖墙、木板厢房,触摸这些,才能感受到人文的厚重和历史的沧桑。
西舂水上的竹溪安桥,如蚕卧江。这是坝子头乡贤李六安捐建的,拳拳之心,日月可昭。竹溪安桥是古式亭桥,琉璃瓦,大理石桥面,圆瓶栏杆,足见建造者之良苦用心。 凭栏远眺,群山如聚,江流如线,缠着岁月蹉跎的乡村。
在狗叫声里,我们左拐又拐,到了坝子头的祠堂。
祠堂是一个家族产生凝聚力的地方,这种凝聚力让所有族人都无条件遵守族规和祖训,让人敬畏。祠堂里有神龛家先,正中挂着西平堂李氏始祖的朱红牌匾。礼仕湾为西平堂李氏望族星溪李千护公的后裔,一迁桂阳,再迁嘉禾,三迁宁远,一路繁衍,成了湘南一大望族。
祠堂门前空地狭窄,两侧是民国旧居,青砖黑瓦,年久不修,檐壁上长了斑斑青苔。
李华指着祠堂左边两层的青砖瓦房告诉我:这一座房子,就是抱冰将军的旧居。
李抱冰是湘籍抗日名将,虽在马当失败,这并不否定他的抗日决心。
抱冰将军的旧居是旧式两层青砖瓦房,二楼木窗已朽,残破在即。很多资料说抱冰家道清贫,我不以为然。这么好的房子,又在祠堂边,虽非名门,但也绝非清贫。当然,也有可能是抱冰做官后重修的。让礼仕湾李氏铭记的不仅是他的抗日功绩,还有他联合嘉禾的李云杰重修了《李氏族谱》。
抚摸着抱冰将军旧居的木门,有点尴尬,这木门是各种边料镶成的,日久不修,风吹雨蚀,快要散架了。李氏后人,或许要站出几个来,修缮一下将军旧居,既是善德,也是责任。
在坝子头老院子的残垣断瓦间,处处都能感觉到残留的烟火味。
青天高远,巷子里寂静无声。
过了永安学校,是香樟林。
李永安真名实姓,改革开放后,跑到广东打工创业,赚到钱了,回来修路建学校,反哺家乡。
我们缓缓地穿过香樟林——这是我第一次在宁远这块地方见到这么多的香樟树,林中香气氤氲,与对面青翠的毛岗岭隔河相对,韵味十足。
远远地枫杨树,如墨汁泼洒。
李华指着五佰亩方向,说:东舂水、西舂水就在那里汇合,往下,就叫仁河了。
仁河?
仁河。
李氏这个湾,原来也叫双溪。
这是溪吗?
老辈人的叫法。
河那边的草地里,一个中年人蹲在水边,不管黄昏日暮,在静心垂钓。
新屋里、老屋里、林里坊在河对岸,已经没有了界线,连成了一片。这是乡村吗?看不到车龙水马,也看不到高楼大厦,但高低大致一致、模样大致一致的楼房,复印出来的一样,这就是时下的乡村。这种样子曾经是我们的追求,但我总觉得,这不是终点,也不是未来,未来的乡村将是什么样子?老百姓将去向哪里?老百姓将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发展?我讨厌自己这种忧患意识,但还是控制不住。怪我老爹,他老是跟我们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教导,一遍一遍,无论你接受不接受,都将会在心里刻下印子。
羊婆漯、磨石漯、唐家漯连成一片,山林漠漠,云烟蔼蔼,像一巨大的手臂,把老屋村、彭家村、小新屋村、林里坊村、茄子园村、普乐洞村、伍佰亩搂在怀里护着一样。东舂水、西舂水像两条大动脉,为这块大地输送着营养,不由得惊叹这块地方钟灵毓秀,美妙神奇了。
站在香樟林尽头的大坝边,看着西舂水依山而流,两岸林木参差,天上云卷云舒,几乎让我想放弃江湖恩怨,在李氏这个幽深静远的大湾小住了。
西边是左家,依山而建,有伤心往事,不看也罢。
在香樟林里左右徘徊,流连不舍。
李氏先人李承膺舂水边曾作诗:远水连天净,渔翁兴欲飞;
长歌红日落,数桨翠烟霏;
野鹜过瓐渚,沙鸥傍钓矶;
曲终人已渺,但见月光辉。
不为过。 [1]
作者简介
欧阳杏蓬,湖南人,现居广州,经商,散文领域自由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