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钟
李洪钟[1]
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生于山西昔阳。1965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李洪钟 | |
---|---|
| |
出生 |
1941年 山西昔阳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太原理工大学 |
职业 | 研究员 |
研究领域 | 气固流态化方面的研究 |
目录
教育背景[2]
- 1965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 198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
- 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学位
人物生平[3]
- 1941年1月,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
- 1965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
- 1965--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参加了国家顺丁橡胶攻关项目会战,从事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流化床反应器研究与开发工作。
- 1981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
- 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
- 1986-1988年,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博士后。
- 1989年--至今,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为工业多相流反应器结构与流动行为的量化预测理论和优化调控方法; 多相流结构与传递和反应的相互关系;多相反应与传递过程强化的理论与方法;流化床反应器模拟与放大规律的研究等。
科研成果
- 将多相流基本原理与散料力学结合,建立了两相流理论以及垂直和倾斜移动床气固流动模型,可较准确预测气、固流率,气体压力和颗粒间接触应力的分布
- 提出V型阀与L型阀排料动力学模型和设计方法;发明了V型移动床排料阀、气控气球式高压加料器等。用自制微观摄像探头,得到快速床内瞬态聚团和稀密两相结构的照片,证实了聚团的存在,发现当纳米和超细颗粒形成低密度、小尺寸聚团时,可实现散式流态化
- 发现加入流化床中的铁磁性颗粒可形成“链状物”,能有效破坏气泡、沟流和聚团,实现散式流态化
主要奖项及荣誉[4]
- 1989年,获第十届国际流化床燃烧会议最佳论文奖(多种燃料在中试规模循环流化床中的燃烧特性和微细颗粒循环流化床的流动特性)
- 1997年,获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移动床气固两相流理论及应用)
-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气固流态化的散式化理论与方法)
- 2008年,与郭慕孙院士共同主编我国首部“流态化手册”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为“三个一百”工程原创图书
- 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与郭慕孙院士共同主编我国首部“流态化手册”)
- 曾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