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澄霞
李澄霞(622年-690年1月4日),中國唐朝唐高祖李淵第十二女,生母不明。李淵封她為淮南公主。她嫁給了駙馬封言道,封言道是唐朝開國宰相封德彝的兒子。《大唐故淮南大長公主墓志銘並序》中記載淮南公主擅彈琵琶,李淵特賜她紫橨槽金碮琵琶。
目錄
人物生平
唐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淵第十二女李澄霞出生。
武德六年(623),3歲的李澄霞被李淵封為淮南郡主公主,食邑三千戶。
貞觀二年(628年),封為淮南長公主,食邑依然是三千戶。
永徽□年,加大長公主,舊別食實封三百戶,又加五十戶,食邑3500戶(實封350戶)。
弘道元年(683),又加食實封五十戶,食邑實封400戶。
載初元年(689年)一月十八日李澄霞在淄州之城刺史宅館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淮南公主死後,封言道親自為她撰寫墓誌。
天授二年(691)正月十二日,李澄霞陪葬獻陵。
軼聞
李澄霞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三、四歲時看見別人彈琵琶,就在自己的小扇子上模仿,演奏小曲。長到五歲,手指還很細小,就指導身邊的宮人捻弦,彈奏成《達摩支》、《無愁子》兩支曲子。李淵聽說,大吃一驚。應該是從這時開始,「第十二女澄霞」在他腦海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李澄霞七歲時,已能自己彈奏琵琶曲。李淵敕令音樂家「王長通」給她做老師,重點培養。結果,澄霞兩天就掌握了王老師傳授的技藝,為父親和眾嬪妃舉行了一場匯報演出。
在這次表演中,澄霞的彈奏毫無差錯,就她的年齡而言,表現堪稱完美。李淵讚嘆不已,賞賜澄霞數百段雜彩等禮物,對老師王長通也有賞賜。
當年陰曆七月十三日,由於兩天後的七月十五是「中元節」——現代俗稱七月半「鬼節」(亦即東瀛日本至今極為重視的「盂蘭盆節」),宮裏定於七月十四按習俗迎接「佛盆」。為此,李淵特在十三日這天敕令王長通進宮,教導李澄霞演奏龜茲佛曲。
澄霞練習了一天,十四日在迎佛盆處進行現場演奏,樂音珠落玉盤,宛如天籟。李淵大為讚賞,特賜她一把紫橨槽金碮琵琶及其他物品。
【原文:公主性特聰敏,精彩尤異。年三四歲,見彈琵琶,即於扇上撥成小曲。至年五歲,指小仍未及柱,乃令人捻弦,遂彈得達摩,支無愁等曲。神堯皇帝聞知,大加驚異。碭至七歲,漸能彈曲,乃令王長通教缽樂,背當二日便了。神堯皇帝對妃嬪等看彈,一無錯□,□□□嘆,特蒙愛賞,賚雜碒及物數百段,長通亦得賜焉。又七月十四日,宮內欲迎佛盆,十三日,敕令長通入內,教公主龜茲佛曲。十四日迎佛盆處,公主即彈,大蒙賞異,特賜紫橨槽金碮琵琶一併錦碒等。】[1]
封言道墓誌
《周故宋州刺史駙馬都尉上柱國蓨縣開國子封公墓志銘並序》 公諱言道,字讓,渤海蓨人。封胡為帝者之師,封甫列諸侯之國;齊卿之居海曲,漢尹之宅河南;晉則關中侍中,燕則黃門吏部。元魏之創基也,生我高祖,汾、梁、冀、安四州刺史,都官、殿中、七兵三尚書,侍中、司空、孝宣公回。生我曾祖,並、濟、梁、齊、冀五州刺史,吏部尚書、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尚書右僕射、司徒、太保、安德郡宣懿公隆之。齊隨之更王也,生我祖,穎川、渤海二郡太守,霍、通二州刺史子繡。有唐之開國也,生我考,中書侍郎、中書令、尚書右僕射,三世為三公,三世為本州刺史。金張舊業,袁揚盛門,韋賢之累葉丞相,何曾之重世太宰,復存於今矣。夫惟左滄海前濁河,畢昂躔其上,恆碣鎮其下,中間不有命世者乎?況復天興帝王,必人輔佐。身偶期運,名應圖書,若高鳥之候柯,猶巨魚之縱壑。秉樞機而登上省,衣錦繡而臨本州。言則世之存亡,動則邦之輕重;勛足以充塞盟府,德足以輝耀台階。其所由來必有六巳,公降三象之精,發五氣之秀,金聲、玉色、龍章、鳳姿。孝友之誠,得自孩笑;廉讓之美,形諸髫發。豈直杜喬賢人之家,張范名公之胤,撫劉廙之首,觀鍾會之眸而已哉。十歲,襲密國公。貞觀四年,授左千牛備身。乘景風而受封,應環日而入侍。十年,授承議郎、通事舍人。十四年,受駙馬都尉、通事舍人。十五年,授尚書司門郎中,尚高祖第十二女淮南公主。舍人師傅之餘,駙馬公侯之望。丹墀禁闥,甫見為郎;金牓仙宮,俄聞尚主。十六年,出為汝州刺史。十八年,加朝請大夫,守汴州刺史。南循汝海,左瞰梁池,申韓之薄俗坐遷。陳留之儒風克扇。永徽三年,丁密國太夫人憂。警鶴助悲,躍魚供祀。四年,起為朝議大夫,守寧州刺史。禮從權奪,慕切終身。六年,加中散大夫,守齊州刺史。顯慶元年,遷蘄州刺史。龍朔三年,加中大夫,守金州刺史。麟德二年,以公事左為虔州刺史,始終一貫,喜慍同歸。無何,檢校廣州都督。乾封二年,加通議大夫,都督廣、新、韶對廿四州諸軍事,守廣州刺史,即真也,奏免四郡,掃除一方。上元二年,召入拜滄州刺史。渤海本郡,曾高並嘗繼踵,士人榮之。儀鳳二年,遷瀛州刺史,尋遷青州刺史。涉河而南,負海之曲,人望猶雨,我動如風。其年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永隆二年,加銀青光祿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揚州別乘。既與蔣濟齊名,并州首僚,又將郭伋同志。弘道元年,遷懷州刺史。光宅元年,復為汴州刺史。垂拱元年,降授朝議郎,守貴州刺史,並奪勳爵,以第五子思履坐也。皇鑒揆余之忠誠,未及所蒞,改授溫州刺史,尋加朝散大夫,守滁州刺史。永昌元年,受圖溫洛,加勛上柱國,封蓨縣開國子,遷淄州刺史。重開故宇,必聞新政。天授元年,守普州刺史。如意元年,加朝議大夫,守婺州刺史。長壽三年,加朝議大夫,守宋州刺史。證聖元年,懸車告老,朝朔望。萬歲通天元年,預陪南郊盛禮,加中散大夫。以大周聖歷二年夏六月不豫,至廿九日暴熱薨於洛州富教里之私第,時年八十有四。嗚呼哀哉!遺令薄葬。天子聞而傷之,內賜一百段,賵贈有加焉。始,公八歲入小學,口冬富文史,嘗學王右軍《蘭亭序》《樂毅論》等,皆具體逼真,識者咸謂臨墨池而鷹行,下書林而鵲顧矣。十三受九經大義於巨儒劉彥衡,十四受史、傳及蒼、雅於秘書監顏師古,服膺耽玩,博聞強識矣。吾十有五而志於文,前後制詩、賦、碑、誄等迄成六十卷,又撰《陳朝文會集》三卷,發揮鼓動,鴻博偉麗矣。夫惟承國朝之遇,荷方伯之榮,京邑寄寶,掛之於壁;貴要托書,投之於水;所居人富,所去人思。昔者舜肇一十二州,秦置三十六郡,公為中二千石,凡歷二十三州,豈直郡中稱神,固以天下為法,求之古昔罕見,其倫若乃。資世胄之崇基,括人才之上美;投足而規矩玄對,拱手而銓尺坐分。正身可以閉邪,清心可以激濁;寬弘可以容物,誠恕可以待人。外修城池,內馳關匙,窺者莫臻其奧,游者罕測其門。澹乎若深泉之靜,皓乎若寒霜之潔。伏湛容貌,國之輝光;劉愷清廉,世之儀表。有同徐幹輕官忽祿,不學鄧攸敬權媚貴。雖復黃金耀首,蒼玉垂腰,曷嘗以為寵也;雖復有馬千駟,積粟萬鍾,曷嘗以為富也。仲舒不問產業,平子不接俗人;無依違以取名,無激詭以干譽。自稅簪公府,授杖家國。羅君章有致事之蘭,胡伯始有延年之菊。無營無欲,何慮何思?尋微之功,不減輔嗣;遣外之情,自然中散。嘗以為:大乘者,釋教之宗極也,注《金剛般若經》焉;大孝者,孔教之宗極也,注《孝經》焉;道德者,老教之宗極也,注《道德經》焉。沉研鑽仰,窮理盡性,天下之能事畢矣。四時有疾,中暑而薨。固以痛甚,衣冠悼深,旒扆者矣。即以其年歲次已亥十月壬午朔廿八日己酉,祔於獻陵之北,富平縣之東原,淮南大長公主之舊塋,禮也。嗣子思敏,大宗百世,君子萬年;誠貫幽明,言動天地。至性加於一等,純心倍於二連。青鳥獻吉,白騏相顧,儀蓋出庭,容衣在路。背洛橋而西轉,下秦川而北度;辭京兆之國門,見咸陽之陵樹;吹切切於風景,旌搖搖於煙霧。昔時榮盛,同游泌水之園;今日悲涼,共下廬山之墓。貞規懍然,遺烈在焉。刻玄石,閉黃泉,乃作詞曰: 浩浩渤海,峨峨碣石;異氣旁流,奇光外射。卿族肸蠁,公門舄弈;鐘鼎天長,衣冠地積。兩朝台輔,三代本州;祖考之盛,物色是求。邦家之美,興廢是由;傳於國籍,被在氓謳。天挺俊人,王多吉士;景伯之胤,耀卿之子。為龍為光,不野不史;遂封宸極,俄游戚里。舍人惟何,絳衣之位;郎官惟何,綿被之地。出入方牧,往還連率;口天恤隱,與人興利。十枝送日,一葉驚年;仲翁冕掛,廣德車懸。詩掩三百,書窮八千;方登上序,遽閱中川。北坂陪陵,西階合葬;容衛岑寂,賓徒慘愴。去洛邑兮千里。過渭川兮一望。鳳簫咽兮難重聞,龍劍埋兮此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