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坪(1924年3月20日-2019年9月10日),湖北大悟人,1947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获学士学位。工程地震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和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李玶教授在地震构造方面的研究为中国许多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9月10日19时38分,李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1]

李玶

目录

幼年

1924年3月,李玶出生于湖北大悟县汪洋店。李玶9岁才到武昌读湖北省第六小学。小学未毕业又逃难到重庆考取了南开中学。读到高中二年级时,来自大哥的经济援助没有了,他只得以同等学力考取大学,为此,他每天都晚睡早起赶学高三课程。他住在楼上,为不影响同学们的休息,他进出宿舍总是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尤其是早起更为注意。他摸着打开窗户,夹着教科书爬出窗外,借临窗的一根电线杆下到地面,然后在路灯下读书。那年,他一连赶了三个考场,连续考了9天。

大学时期

李玶考取了三所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医学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地质系和四川大学森林系,均名列前茅。当时中央大学就在重庆,李玶不忍远离病重垂危的母亲,便选定了中央大学地质系。李玶生长在山区,对山有特殊的感情。在山城重庆,他开始对山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大学里,他明白了山的形成是地质构造学研究的对象,因而,地质构造就成了他的首选专业。因成绩优秀,1947年李玶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调哈军工任教,写出教材《军事工程地质学》一书。1959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8年又划归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这是他一生工作的单位。

开始工作

1959年,李玶刚到地质研究所不久,组织上即令他带队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这让他怦然心动,既喜又忧。喜的是,他知道美国二战前经济萧条时期,罗斯福上任后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中有田纳西州水利计划,这计划和高速公路网计划一并刺激了美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美国的繁荣,长江三峡开发计划启动时,少年时代就饱经战乱之苦的李玶,把参与国家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看作是他人生的最大幸运。担忧的是,自己一直工作在教育战线,虽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实践经验,不知从何着手。

701勘察队

李玶克服了诸多困难来完成这项历史性的重任,他所在的团队为地质所701勘察队,他任队长。李玶先与一同事去三峡投石问路干了几个月,后陆续增人,由几十人增至上百人。李玶的队伍出没于三峡的高山深谷,攀山涉水,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歇息,时而借住老乡家,时而寄宿稻草棚或马厩里。时逢三年自然灾害,饥饿的袭击使全队的同志都浮肿了,多数时候以甜菜渣子、红苕等充饥。

在地域广大人力不及之时,李玶请求上级调来中科院唯一一架苏制直升机做空中目测勘察,机组成员全是周总理专机上的人员。这架直升机分别于1960年和1961年两次在空中如织布一样穿梭勘察了两个多月,飞行了几十条航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次直升机在云雾中迷失了航向,瞬间,云缝中显现出悬崖峭壁,眼看直升机要撞上去了,幸好驾驶员技术高超,急中生智,在千钧一发之际使飞机垂直急速上升,才使他们化险为夷,逃避了一场生死劫难。在李玶的带领下,701勘察队工作进展很快,最后以大量的考察素材做出了新生代以来三峡地区位于一个断块上的科学论断。这个断块是一个长方形,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75公里,南边是天阳坪活断层带,北边为马粮坪——板庙活断层带,东边是远安活断层带,西边为仙女山活断层带。现在修建的长江三峡大坝,就位于这个断块之上。李玶说,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三斗坪是一个天生的非常难得的好坝址,它的上面是峡谷,下面也是峡谷,仅在三斗坪处略敞开一些,而且地面裸露出来的是古老的花岗岩体,这个花岗岩体很厚,也很大。换句话说,三峡大坝就是建在花岗岩体之上的,可以说坝基异常坚稳。

对于坝区地震方面,李玶说在三峡大坎所在的断块内部仅有一些方向不同的细小断层,犹如一大块石头上有着细小的石纹一样,这些细小断层已不具备发生强震的地质条件。有可能发生地震的是断块东西的远安活断层带和仙女山活断层带的特殊构造部位。好在远安活断层带的这个特殊构造部位在坝址的下游,距离坝址有20-30多公里。值得重视的是仙女山活断层带的特殊构造部位,它位于坝址上游,三峡蓄水后正好横穿库区,距离坝址有20公里左右,有可能蓄水后会在水的静压、渗透、润滑、扩容失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水库地震。

但是李玶说这并不可怕,即使发生大震也不会影响大坝的安全。因为坝基下的花岗岩体有很好的减震作用,坝区的地震烈度不会大于V11度。烈度为某地区发生地震时对该地区的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V11度的破坏性还不会使一般民房倒塌。李玶还从历史角度考察了离坝区最近的强震情况。历史上,这一地区有记载的强震仅有三次:即公元46年发生的离坝区260公里的南阳地震,公元788年发生的距坝区230公里的平利地震,公元1631年发生的离坝区180公里的常德地震,有意思的是这三次强震都是6.5级。在近两千年的时间内仅有这三次强震,这反映出本地区地震活动水平并不高。而三峡大坎所在的断块内部并不存在上述三个强震发生地点的地质结构条件,故三峡大坝是非常安全的。李玶他们的勘察结果,当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认可。

社会兼职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大亚湾核电站技术顾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地震地质论证组副组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2]

研究发现

李坪先生研究地震构造已经有四五十年,考察了中国很多地震现场。他发现了强震发生断层的存在:即在地震带内,不是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强震;潜在震源区内,也不是任何地点都会发生强震,只有在强震发生断层上,才会发生强震。李玶所谓的强震发生断层(即6级和6级以上的断层)。长数十公里、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深可切穿地壳、断面凹凸不平,更有转折和分支,宽数米、数十米、数百米到上千米。断裂错动时强震发生断层板状体的内部,地震峰值加速度陡增;板状体外部,峰值加速度正常衰减。就是说只有在这个强震发生断层上,才会有毁灭性的破坏。

防震设计

李坪经研究发现以前的建筑物,大都没有防震设计;特别是唐山,建筑物大都没有防震设施,建材很差,为了御寒屋顶又特别厚,稍遇“摇晃”都可能倒塌,造成惨重的伤亡。李玶认为唐山大地震也存在强震发生断层;地震时,穿过唐山形成一条东北走向的洼槽,长约10公里、宽约0.1公里,存有积水,破坏最为严重;但当时人们并未认识到强震发生断层所在。

所以即使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只要不在强震发生断层上,8度(地震烈度)以上防震的建筑物均不会倒塌。当然前提是要求建筑物防震质量一定有保证,不能偷工减料。中国应该严格检查建筑物防震质量,杜绝新建筑物的偷工减料,对年久失修的旧建筑防震加固或危房重建,处于强震发生断层上的重要建筑也可以采取平移措施,搬离强震发生断层。而中国建筑物的平移技术已经很先进了,这是人类的一个福音。

三峡坝区防震

他的研究发现中国东部具有新生代断块升降运动的特点,并据此对三峡坝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评价,认为坝区不具备发生强震的危险,未来地震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断块外围的活动性大断裂带。

深圳核电站厂址断层活动

在深圳核电站厂址断层活动性评价中,查明了核电站外围活断层的分布,核岛地区无能动断层存在,这为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的选址取得重要依据;他还指出,由于地应力场方向的改变,只有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大断裂带,才具有发生强震的危险。此种认识已纳入有关的规范中。他还根据中国强震多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原地重复的特点,利用地震活动的停歇时间,为云南阳宗海电厂的扩建提供了地震危险性评价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人物评价

李玶治学严谨,思想活跃,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携后进、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国家和人民感情深厚,七十余载孜孜以求,他一生追求真理,无私奉献,始终关注国家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他淡泊名利、乐观豁达、为人宽厚。他的科学精神、学者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永远值得学习和景仰。[4]

工程地震学家李玶去世,享年96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