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瑞華 一曲悲歌冷月情

一曲悲歌冷月情(李瑞華)

一曲悲歌冷月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 一曲悲歌冷月情》中國當代作家李瑞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一曲悲歌冷月情

盛夏,我手捧一卷書——普藍色的封皮上,深邃的天際布滿星辰,閃爍着璀璨晶瑩的光暈,朦朧的夜色下,寥寥數筆白描,勾勒出女子頷首低眉,倚窗待月,這是春晨裝幀精美的長篇小說《望月》。輕輕翻開她,一段段悲歡離合、生死兩隔,逝者茫茫、生者含辛茹苦的故事沉沉而來……

五年前,我與春晨相識於老年大學。當最初得知她寫小說時,我不免流露出一臉驚詫,仔細打量着眼前這位氣質如蘭、古稀之年的大姐,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春晨的本名叫高秀蘭,曾在1987年文學期刊《娘子關》第一期,發表過一首抒情詩《春晨》。這首詩的刊登,吹開了她的文學之花,激發作者前所未有厚積薄發的創作動力。由詩及人,同時也讓我記住「春晨」的名字。 一部長篇小說絕非偶然生成,她是循着兒時的記憶拜訪長者,由最初千字小文,筆耕不輟,日積月累,多年不遺餘力潛心創作而成。

長篇小說《望月》於2019年由中國文史社出版,嘔心瀝血釀成十八萬字。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以家族為背景,父母為原型,沿着主脈一路探究延伸,穿越了半個世紀,抒寫了一部家族隱痛之作。情節跌宕起伏、曲折離奇,從不同生活側面,惟妙惟肖塑造出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當我閱讀這本書時,猶如電影畫面從眼前一幕幕掠過……

高懸的明月下,坐落在平泉鎮西頭的姜家大院通宵達旦,老老少少忙得不亦樂乎,一群小腳女人擠在廚房有的在案板上揉面蒸饅頭,有的揭開熱氣騰騰的蒸籠在雪白饅頭頂點紅。一群男人們從豬圈逮回一頭嚎叫的花毛豬,摁在一塊木板上,屠夫一柄尖刀刺入豬脖子……這番忙碌是財大氣粗的姜老太爺,為省城上高中的孫兒姜毓祿精心籌備的一場婚宴。

次日上午吉時,一位妙齡少女頭頂紅蓋頭被一頂大花轎晃悠悠地抬進姜家大院,在姜毓祿毫無知情的情況下,被家人從省城學校騙回家逼着和素未謀面的女子張碧玉拜堂成親。姜老太爺出此下策,想拴住孫兒將來掌管家族大業,而執拗的姜毓祿卻暗自打算連夜溜走。

入了洞房,一對新人默默無言,沉悶地有些透不過氣來。無奈伴着沮喪的姜毓祿跌坐椅子上,一把拽去披在身上的大紅綢和大紅花,隨手扔在炕頭端坐的新娘身旁。他不屑地瞟了一眼新娘,竟然發現她是一雙大腳,便好奇地走到新娘跟前,「噌」一下掀起新娘的蓋頭。這一掀,四目對望,深深被對方相互吸引……一番傾訴,幾許溫存。知書達禮的張碧玉讚許丈夫繼續返省城讀書,企盼將來闖出一番天地,帶她走出深宅大院開始重的生活。金雞啼曉,姜毓祿匆匆辭別新婚的妻子,連夜乘火車踏上返校的歸途。

學校畢業後,在外闖蕩的數年的姜毓祿,適逢「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一個熱血青年早已把家拋到九霄雲外,和同學們積極投身黃埔軍校。經過兩年刻苦訓練,姜毓祿在畢業典禮上被授予「中正劍」,成為一名合格的戰術軍官。在戰火紛飛的歲月,姜毓祿所在國民黨第六集團軍司令孫楚將軍麾下帶兵奮勇抗日,而平泉鎮的家人和妻子則在兵荒馬亂中四處奔波,天各一方,生死未卜。

兩年後,姜毓祿奉命太原做煤炭生意,為國軍籌備軍需供給。建立了穩定的收購站後,便急切趕往平泉鎮,終於見到朝思暮想漫長等待十年的妻子。久別重逢,張碧玉驚詫地望着眼前從天而降,瀟灑俊朗,威風凜凜,腰間佩戴中正劍的丈夫,熟悉又陌生,緩緩從記憶中搜尋,禁不住喜極而泣。

那晚上,小屋紅燭燃亮,映紅二人歡喜的臉龐,倆人述說着久別心事,姜毓祿才從妻子口中得知:姜家大院曾被日軍占領,一家人逃到姥姥家後山上住了三年,姥爺用鋤頭敲死一個日本兵後,被窮凶極惡的日本兵捅死,肚裡的腸子嘩嘩流出,舅舅死死抱住一個日本兵跳崖同歸於盡……夫婦倆依偎着,有說不完道不盡的話語。一床未動過的新花被覆蓋着二人的歡喜與憂傷。溫柔的夜,銀盤似的月亮高懸空中,明月為證,他倆成了真正夫妻。

一別十年,時間改變了容顏,卻未曾改變倆人相守的諾言。張碧玉允諾,為了減輕家裡爹娘的負擔,她準備帶走兄弟小五小六,自己承擔撫養。姜毓祿辭別了父母,攜妻子兄弟走出姜家大院,如願以償過上了如常的生活,相繼有了兩個女兒——大蘭和小蘭。 抗戰結束,國共兩黨展開殊死較量,國民黨仗勢欺壓百姓,共產黨為勞苦大眾贏得人心,贏得了天下。姜毓祿利用煤炭意暗中幫助過共產黨,好友鄭子林同學奉勸他棄暗投身革命隊伍,就在他猶豫不決時,蔣軍大潰敗後,迅速組織人馬潰退台灣。一份前往台灣的通知單上赫然寫着姜毓祿。他預感大難臨頭,悔之莫及,乘人不備惶恐逃回家,與妻子女兒作別。他深情地凝望着含辛茹苦的妻子,噙淚奪門而逃,在蒼茫的長夜裡,一路狂奔至機場,為時已晚。不久,姜毓祿被捕,政府以潛伏特務之名將其鎮壓。

讀到此,不免為張碧玉感到惋惜;倘若姜毓祿聽從好友鄭子林的勸告,那又會是怎樣情形?三弟姜毓胤當時也投靠了國民黨,在一次戰鬥中,當他看到屍體遍地,缺胳膊斷腿面目皆非、死傷皆是同胞兄弟時,便對老蔣產生疑慮,乘人不備悄悄從死人堆里爬出,一路乞討逃回家,才倖免喪命。他怎麼都想不到姜家最有出息的大哥,竟然會那樣不明智,自己走上一條不歸路,命喪黃泉。

萬般無奈,張碧玉失魂落魄帶着兩個年幼的女兒和兩個半不大的小叔子(小五、小六),一路顛簸輾轉,在火車陣陣呼嘯聲中,由南而北向老家平泉鎮方向奔去……

一個大雪瀰漫的日子,張碧玉拖着半不大的孩子疲憊不堪地回到了姜家大院。昔日姜家最風光的孫媳婦,如今卻是灰頭土臉落魄而歸。家裡許多人紛紛側目,冷眼相待,令張碧玉倍感淒涼:好在掌管全家的公公姜大喜慈愛,破例給風雨飄搖悽惶心酸的兒媳和孩子們吃了頓純白面荷包蛋特殊小灶,這讓張碧玉頗感溫暖。丈夫的遭遇,她尋機讓老人平靜接受,並委婉地告訴老人,遠方有了孫兒。老人一聽兒子留了後,自然安慰些許。看着公公婆婆行將就木病歪歪的樣子,她心酸不已,決定主動承擔侍奉二老的義務。這讓往日羨慕和巴結她的妯娌們很是嫉妒,冷嘲熱諷,惡語相加,並視她為「克星」,甚至把公公的死都歸咎於她,還被攆去大廳睡門板。一年又一年,她悽苦地煎熬着日子,識盡世態炎涼。

本來三張嘴在姜家蹭吃蹭喝就討人嫌,又逢大女兒上學要花費,姜家頓時掀起軒然大波,導致祖祖輩輩維繫的大家族開始分家。張碧玉面對姜家不公平的待遇,敢怒不敢言。而在市婦聯工作的姜二喜之女婉兒,俠肝義膽,持正不阿,力挺張碧玉狀告姜氏家族。愛財如命的姜五喜,立刻組織家裡一幫人馬,輪番上陣與張碧玉對簿公堂。最終法院公正判決——張碧玉贏回屬於自己應得的那份房屋和錢財,往後生活總算有了着落。時過境遷,春晨每每向人們提及此事,心裡總是充滿無限感激,是社會沒有拋棄她們這個「特殊」家庭,法官秉公執法才使孤兒寡母倖免於一難。

一場風波剛剛平息,女兒升學又成問題。丈夫生前好友鄭子林曾主動提出願為故去的朋友照顧張碧玉和女兒,她終未答應。「好女不嫁二夫」的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可眼下大蘭上中學需政審,丈夫的歷史問題讓張碧玉心煩意亂。為了將來孩子們的出路,迫不得已,她與共產黨員、老八路劉繼業重組家庭。

新組合的家庭不免磕磕絆絆,張碧玉比任何人都渴望過一份踏實安穩日。劉繼業從農村帶來三個兒子,因缺乏管教,個個沾染惡習觸犯法律蹲進監獄,使劉繼業的生活一度低迷沉淪又出軌。張碧玉以最大的寬容和隱忍,不計前嫌,使他迷途知返。為了這個七拼八湊的多口之家,張碧玉傾其所有耗盡心血,甘願把姜家分家得來的十三間房屋變賣填補家用。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一場突發的腦溢血,張碧玉含辛茹苦走完人生52個春秋。臨走時,劉繼業將張碧玉精心守護的心愛之物「中正劍」放入棺木,一同葬入黃土。

上世紀末,台灣和大陸恢復往來,姜毓祿在黃埔時的紅顏知己單珊帶着姜毓祿的兒子一一姜單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由此聯想,名字的諧音不正是江山回歸嗎?!多少憧憬在夢裡迴旋,歸來時卻是滿腹惆悵和失落。 單姍攜子故地重遊,徘徊在人去樓空不復存在的黃埔校園,隱約看到從那棵歪脖子樹後走出的姜毓祿,睹物思人,滿腦子占據臨畢業的最後一晚上一一「學友們狂歡操場上,席地而坐每人一瓶杜康,一個個喝得酩酊大醉……」月夜下,姜毓祿被人抬進小屋,竟然毫無所知發生的一切……隨着黎明的到來,世間絕美的純情碾為塵泥,姜姍吞下自釀的苦果,含笑化作永恆記憶

此時的單姍,塵封心底的往事在思緒里紛飛,滿腹對故土的依戀。情相連,水相連,一灣淺淺的海峽,多少年讓人望眼欲穿,她始終堅信未來,未來海峽兩岸統一不是夢!

小說《望月》,就像拉開了一幕人生大戲,它不僅是家族的隱痛史,也是民族歷史的變遷史。全書氣勢宏闊,凸顯了母親在大家族忍辱負重,勤勞善良,以委婉綿長曲折的故事情節而取勝。這部長篇小說是我市文學近年來可喜收穫,也是作者嘔心瀝血多年結出的文學碩果。小說歷史跨度之大,沒有一定寫作功力是很難駕馭的。好在春晨有豐富的閱歷和積澱,下筆遊刃有餘,以溫柔細膩的筆觸訴盡烽煙歲月中悲歡離合,令人意味悠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春晨以自己獨特的家族故事,譜寫出一曲人間冷月悲情歌。[1]

作者簡介

李瑞華,山西省陽泉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