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人物簡介

出生背景

李祐的外祖父陰世師,隋末與代王楊侑留守長安。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幼子李智雲被陰世師所殺,年僅十四歲。陰世師骨儀又讓京兆郡訪李淵家族的五廟墓葬所在並發掘;李淵入長安後,亦以陰世師、骨儀等拒義兵為由將其殺害。

李祐正是出生在這種背景之下。他具體的出生年月史書無載,墓誌所載享年業已失考,但是其生年的上下限可以判斷。現已知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生於620年(武德三年),又根據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貞墓誌所載其死於武后686年(垂拱二年),死時六十二歲可知,李貞生於624年(武德七年)。

===少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兩個月之後,登基稱帝,遂改封李祐為楚王

628年(貞觀二年正月),封燕王 ,並拜為同州刺史。不久,改任都督幽、易等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在此後直至636年(貞觀十年)的八年時間裡,又多次擔任幽州都督

636年(貞觀十年)正月,改封齊王 ,拜為都督齊、青、萊、密等五州諸軍事、齊州刺史。

638年(貞觀十二年),因為生病滯留長安,一直到641年(貞觀十五年),才前往齊州封地 。

累授方鎮

長慶元年(821年)六月,李祐出任檢校左散騎常侍、夏州刺史、御史大夫、夏綏銀宥(治今陝西靖邊北)節度使[1]

長慶四年(824年)三月,李祐在塞外築烏延、宥州 、臨塞、陰河、陶子等五城,以防備吐蕃。

寶曆元年(825年),李祐入朝任右金吾衛大將軍(一作左金吾衛大將軍 )。次年五月,因吐蕃入侵,出任涇州刺史、涇原(今甘肅涇州)節度使。

討平滄景

寶曆二年(826年),滄景節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竊取兵權,謀求承襲父職。次年,朝廷舉兵討伐,但戰事拖延日久。太和二年(828年)十一月,新任橫海節度使傅良弼在赴任途中逝世,朝廷命李祐出任檢校戶部尚書、滄州刺史、滄德景節度使(橫海節度使),參與平定滄景之亂。[2]

太和三年(829年)正月,義成軍的行營兵三千人在調防禹城的途中潰亂叛變,李祐與天平軍節度使崔弘禮合力將其誅殺 。事後,崔弘禮借天平軍二千人予李祐,以助其平叛 。二月,李祐率諸道行營兵擊敗李同捷,「屍藉十餘里」[3] ,趁勝進圍德州(今山東陵縣)。 四月,李祐攻拔德州,城中將士三千人逃奔鎮州。李同捷致信李祐,請求投降。李祐將李同捷的降書上奏朝廷。

驚變病薨

滄州平定後,諫議大夫柏耆奉詔前來安撫行營將士。李同捷請降後,李祐派大將萬洪暫鎮滄州。柏耆懷疑李同捷請降有詐,便率數百名騎兵赴滄州,尋找藉口誅殺萬洪,然後將李同捷及其家屬一併帶往京城。 [4] 李祐聽到柏耆擅殺萬洪的消息後,大為吃驚,病情自此加重。唐文宗得知後說:「李祐如果死了,就是柏耆把他害死的。」太和三年五月十八日(829年6月22日),李祐病逝 ,獲贈司徒 。文宗旋即賜已被貶為循州司戶的柏耆自盡。[5]

主要成就

屢伐叛鎮

李祐本為淮西牙將,他驍勇善戰,深受各路官軍忌憚 。 後為唐鄧隨節度使李愬計擒,受其厚待。 他建議李愬襲取蔡州,最終活捉叛軍首領吳元濟,平定淮西。 元和十三年(818年),隨李愬征討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破平盧軍於魚台(今山東魚台) 。[6]大和二年(828年),李祐出任橫海節度使,參與討伐叛亂的滄景留後李同捷。 至次年二月,李祐率軍擊敗李同捷,進圍德州(今山東陵縣)。 四月,德州被攻陷,李同捷投降,滄景之亂平定。[7]

完固邊防

任夏綏銀宥(治今陝西靖邊北)節度使期間, 李祐築烏延等五城,以防備吐蕃。又於蘆子關(今陝西靖邊縣天賜灣鄉樓關梁)北的木瓜嶺修築軍營,以防禦党項侵擾。他的這些舉措,完善了邊境的防禦體系。

軼事典故

李祐嫁女

李祐顯貴之後,許多公卿大臣都向其女求婚,李祐一一拒絕。一天,李祐大宴幕僚,聲稱要為女兒擇婿。大家都認為他一定是選中了哪家名門貴族。待到開宴時,還寂然無聲。酒至半酣,李祐領出一個坐在末座的將領,對他說:「我知道你現在還沒有成婚,今日我便把愛女託付於你。」當即為二人舉行了婚禮。後來,有人問李祐這麼做的原因,李祐回答:「我常見那些有地位的人喜歡和望族締結成親,可大族的子弟們長期習染於荒淫奢侈,往往得不到好的結果。我憑自己的韜略才幹才得到今日的位置,自己選擇女婿,何必要高攀追求虛名呢?」聽到此話的人都認為李祐見識卓越。[8]

膽落溫御史

李祐入朝時,向朝廷進奉馬一百五十匹(一作二百五十匹 ),唐敬宗拒而不收。侍御史溫造聞訊後,在紫宸殿彈劾李祐違法進奉,請按法治罪,敬宗下詔釋免。事後,李祐對人說:「當年我率軍夜入蔡州、活捉吳元濟都未膽祛,今天在溫御史面前竟魂飛膽破了。唉,這真是令人畏懼啊!」

參考文獻

  1.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以功授神武將軍,遷金吾將軍、檢校左散騎常侍、夏州刺史、御史大夫、夏綏銀宥節度使。
  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紀五十九》:傅良弼至陝而薨。乙酉,以左金吾大將軍李祐為橫海節度使。
  3.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八十九》:​李祐以鄭滑兵三千入齊而潰,(崔)弘禮悉斬之,為出鄆兵二千,祐遂大破賊,屍藉十餘里,祐望鄆拜曰:「活我者崔公也!
  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諫議大夫柏耆受詔宣慰行營,好張大聲勢以威制諸將,諸將已惡之矣。及李同捷請降於祐,祐遣大將萬洪代守滄州。耆疑同捷之詐,自將數百騎馳入滄州,以事誅洪,取同捷及其家屬詣京師。
  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諸道兵攻李同捷,三年,僅能下之。而柏耆徑入城,取為己功。諸將疾之,爭上表論列。辛卯,貶耆為循州司戶。李祐尋薨。……初,李祐聞柏耆殺萬洪,大驚,疾遂劇。上曰:「祐若死,是耆殺之也!」癸酉,賜耆自盡。
  6.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八》:武寧將李祐戰魚台,敗之。
  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夏,四月……李祐拔德州,城中將卒三千餘人奔鎮州。李同捷與祐書請降,祐並奏其書。
  8. 《智囊全集·上智部總敘·遠猶卷二》:李祐爵位既高,公卿多請婚其女,祐皆拒之。一日大會幕僚,言將納婿,眾謂必貴戚名族,及登宴,寂然。酒半,祐引末座一將,謂曰:「知君未婚,敢以小女為托。」即席成禮。他日或請其故,祐曰:「每見衣冠之家締婚大族,其子弟習於淫奢,多不令終。我以韜鈴致位,自求其偶,何必仰高以博虛望?」聞者以為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