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竹如,原名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1905年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城区庄科村 ,1942年11月2日牺牲时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 [1]

李竹如
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
出生 1905年1月5日
山东省利津县城区庄科村
逝世 1942年11月2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新闻工作者


他先在家乡读完小学,1922年到1925年,在惠民四中读初中。这时,王烬美、邓恩铭等共产主义分子在山东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李竹如在这里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2]

目录

个人生平

童年在家乡上小学,1922年到1925年在惠民第四中学读初中。这时的惠民已有了党的活动,李竹如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一年春节,他在门上贴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 1925年夏季以后,李竹如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和济南上高中。[1]

主要事迹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在济南正谊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和一些进步青年,集资办了一个名为《竞进》的周报,宣传革命思想。

1928年"五·三"惨案后,李竹如一度回到家乡利津,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团结一些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后遭国民党当局搜捕,他越城出走,再次到南京,考入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竹如担任了中央大学中共支部书记,带领学生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他和南京各学校以及外地到南京请愿的学生联合,先后冲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南京卫戍司令部,并捣毁污蔑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央日报》馆,

使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勒令中央大学提前放假。翌年春节,李竹如返回山东过春节,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受破坏,他无法返回南京,便先后到设在济南的一乡师和设在平原县的五乡师任教,并改名李一凡

。在五乡师,他与在该校任教的共产党员马霄鹏,用公开和秘密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抗日救亡,揭露蒋介石的反动面目,从而使五乡师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35年,李竹如和几个友人在济南创办了《新亚日报》,他亲自担任编辑,并为报纸撰稿,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夏,李竹如到上海,在上海文化界一些朋友的支持下,创办并主编《文化报》。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该报题了报头。报纸先后介绍了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丁玲等一些进步作家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作品。

1937年"八·一三"日寇大举进攻上海后,李竹如离沪奔赴延安。他一路上刻印《中共中央宣言》等文件,散发给民众,还团结了一些知识青年结伴而行,沿途进行抗日宣传。

10月,李竹如进入晋东南,被留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做宣传和民运工作。1938年开始,他先后担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兼总编辑、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副总编辑。5月,李竹如调任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6月29日随纵队到达山东沂蒙山区。

李竹如到山东后,担任的工作很多,其中为建立山东抗日民主政权所作的贡献尤其引人瞩目。

1940年2月,山东根据中央指示,成立宪政促进会筹备会,李竹如是发起人之一。他在《大众日报》发表了《开展宪政运动的准备工作》的专论,从理论到实践对这一工作进行了阐释。

此后,他被选为选为山东宪政促进会的执委和常委,后又担任组织部长,负责处理宪政促进会的日常工作。

1940年7月李竹如作为代表出席了山东各界人民联合大会,并担任了主席团成员,具体负责大会的组织工作。他在会上作了《战斗中的山东人民》的报告,当选为山东省参议会参议员、驻会参议员、秘书长,负责参议会日常工作。

他还当选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和教育组副组长、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和山东各界救国联合会总会常务委员[2] 。1942年初,李竹如担任了战工会秘书长,负责政府的日常工作。

人物评价

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烈士

2012年11月2日,是中国抗战史、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烈士,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李竹如同志壮烈牺牲70周年纪念日。

1942年,在对崮峪突围中李竹如同志壮烈牺牲,他也是大众日报社史上职级最高的烈士。[3]

建议请毛主席题词

1939年夏天,李竹如同志在山东抗战形势十分艰苦之时,随八路军第一纵队来到沂蒙山区。

这年初冬,他在大众日报发表了庆祝苏联革命二十二周年的纪念文章,是为他在山东开展新闻工作的开始。

1939年底,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毛主席发来题词:"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

主席的题词既是对大众日报的希望与鞭策,也是对抗日军民的庄严号召和指示。

请毛主席题词,正是时任中共山东分局民运部长李竹如的建议。他代表分局到报社主持研究纪念创刊一周年事宜时提议,并亲自起草电报稿。几天后,毛主席用电报发来了题词。[3]

"历史上从没有无立场的报纸"

1940年初,李竹如同志担任了分局宣传部长,并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

从一开始,他就以坚定的党的立场和清晰的新闻理念主导办报,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抗战三年来的宣传鼓动战》和《光荣的历史与光荣的任务--为九一记者节而作》等文中,它们分别发表于1940年的大众日报上。

李竹如同志认为,办报要讲科学性,要贴近当地实际、引导舆论,讲究方式方法,重视印刷与发行。他明确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也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新闻记者,'抗战和进步'应当成为今天中国新闻记者所共有的立场。

站在这一立场上,坚固地团结起来,并接受进步政党的领导,才能胜利地担负起光荣的时代责任。"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大众日报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中,在极端贫乏的物质条件下,成功进行了"联合大会会议"、"皖南事变"、"减租减息"等重大报道,特别是"皖南事变"报道,大众日报在当时全国报纸中领先。

作为管委会主任,他亲自撰写社论和文章,从1939年11月到1941年5月,在大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12篇,计8万多字,至于不署名的社论和专论就更多了。

1941年冬,鲁南区委书记赵镈英勇就义,李竹如率大众日报第一战时新闻小组,跟随分局鲁南巡视团到鲁南区处理危局,并在能"一枪打透"的危险境地中坚持对外发稿。

此时,大青山战斗刚刚结束,以近千人的牺牲换来了九千人的胜利突围,但形势依然紧迫。

12月8日,在行军路上休息时,大众日报电台队长刘承塾打开收音机,忽听到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他立即抄收后交给李竹如。

李竹如随即在鲁南区党委机关干部会上作了形势报告,他在总结沂蒙根据地的形势时说:"东白山,西白山,南北漫子宝山前,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牵。" [3]

起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

在对抗战进行呐喊鼓动的同时,李竹如还对山东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努力。

1939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参政会通过了要求国民党政府定期召开国民大会实行宪政的决议,蒋介石假装同意召集国民大会实行宪政。

为了揭露这种欺骗,1940年2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各界宪政促进会,与此同时,各解放区普遍开展了宪政促进运动,为在抗日根据地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做舆论准备。李竹如是山东宪政促进会筹备会的发起人之一,并具体负责筹备工作。

1940年7月,山东省抗日民主政府--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李竹如当选为委员和文教负责人。从此,山东3800万同胞第一次组织起来,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

1940年11月,山东根据地的临时参议会相继讨论通过了《山东省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等有关财贸、教育和减租减息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条例,这些都是李竹如组织起草的。

其中《人权保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其中规定"凡中华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职业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人民均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还根据山东的实际情况,规定"凡人民因犯罪嫌疑有逮捕之必要者,非持有逮捕状不得逮捕之"等。

《人权保障条例》经临参会通过后,在大众日报公开发表。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在全国也是一个先例。

李竹如在一系列的工作中,显示了一个革命组织家的才能。

有一个故事在大众报人中间广为流传:1940年春,李竹如到报社任职后不久,分局拨付给报社一笔款子,经理部长刘力子派会计去取,路程80里。

晚上开会,李竹如问刘力子:"钱取了吗?"刘力子说:"才去取。""几个人?""一个人。"李竹如马上说:"这笔钱一个人取放心吗?你别开会啦,快去。"他说:"不是不相信同志,是两人好商量,战争环境万一出问题,你也说不清。"

刘力子二话没说,拿起匣枪,连夜追去。二人取了款子后,情况果然起了变化,刘力子他们与地方干部取得联系,组织了民兵护送,才绕过敌军驻地安全返回报社。几十年后,刘力子仍无限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李竹如同志盯得紧,稍许松懈大意,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

血洒沂蒙年仅37岁

李竹如

1942年秋末冬初,日本侵略者在山东实行大规模"扫荡","战工会"机关向鲁中撤退,到达对崮峪时,已是第二天的早晨八九点钟,还没吃早饭,战斗打响了。

我军被八千余敌人包围,敌军将我军压制在东西长约一里、南北不过半里的山头上,敌人集中火力向我军阵地密集扫射、轰击。

在这种情况下,从黎玉、王建安和肖华等领导同志到军区、政府机关干部都行动起来,投入战斗。

李竹如在战斗中表现得沉着勇敢,毫无畏惧。中午,在战斗的间隙,他谈笑自若地鼓动大家:坚持到天黑,一定会胜利突围。

午后,数倍于我的敌人向我军发起一次次猛烈攻击,我方弹药打光,便用刺刀、石头与敌人拼杀,连续打退敌人八次进攻,一直坚守到黄昏。天黑后我军开始突围,李竹如在翻越山顶的石墙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那年,他才37岁。[3]

个人贡献

李竹如到山东后不久就担任了中共山东分局的宣传部长。

对党的理论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亲自兼任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理事长,不断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和报纸宣传工作,并亲自动手为《大众日报》写了许多社论、评论和署名文章。

1942年秋末冬初,日寇对山东实行大规模"扫荡"。李竹如随省级机关由滨海向鲁中区转移,11月2日在对崮峪遭到8000余敌人的包围。天黑后,李竹如在突围中被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37岁。[4]

社会评价

正当风华正茂的李竹如为山东人民的解放事业大展鸿图的时候,在1942年11月2日的对崮峪反"扫荡"战斗中,他被日军罪恶的子弹夺去了生命。李竹如的牺牲,令山东军民十分悲痛。

1943年5月4日,山东各界举行了追悼大会。《大众日报》头版以半版篇幅发表了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纪念李竹如同志,开展山东民主文化工作》的悼文。

延安《解放日报》也在头版刊载了追悼大会的消息。李竹如故乡父老,为失去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而悲痛。

为了缅怀他,中共利津县委、利津县人民政府为李竹如烈士建立了墓碑,雕制了塑像。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专门为墓碑书写了碑名,并题词赞颂"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4]

参考资料

1. 李竹如 . .中国青年报 . 2015-03-9 2. 李竹如 . .人 民 网 . 2015-07-24 3. 李竹如:中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烈士 . .新华网 . 2015-07-24 4. 李竹如 . .中华英烈网 . 2015-03-9


视频

李竹如:宣传新闻战线杰出组织者和活动家 2019-05-25

参考来源

  1. 李竹如 ,百度
  2. 李竹如 ,抗日战争记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