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老好接禮(王延忠)

李老好接禮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李老好接禮》中國當代作家王延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李老好接禮

李老好兩口子一宿沒睡覺,就是合計他家蓋豬圈接禮的事情。在賈家店這樣的村子,不整個名目把錢接回來,他們覺 得太虧了!

賈家店在綏化城和望奎城的中間,當年綏望公路沒通的時候,這裡是來往大馬車的必經之地。賈老國的爺爺,在這裡開了個大車店,就把村子立了起來。現在,雖然綏望公路繞開了這裡,賈家的那個老店也沒有了,但當年大車店猜拳行令的吃喝風卻在村里深深地紮下了根,家家戶戶比吃比喝,喜事喪事賽着操辦。沒有錢的人家,借錢也辦,想着法接禮。無論家裡多困難的人家,借錢也得隨往,這是莊稼人的臉面。辦着辦着,人們辦酒宴就辦上了癮,於是順枝生杈,生孩子也辦,過生日也辦,修房壘牆也辦,甚至母豬找公豬配種也辦,說是豬的新婚之喜。一年三百六十天,村里哪個月都有好幾個出彩的節目

那是合作化初年,村民們花錢隨份子,成了比冰雹還厲害的天災!

李老好家是個重災戶。老兩口五十多歲無兒無女,喜事辦不了;爹媽死的早,喪事也辦不了;出生的生日時辰讓爹媽 給扔到灰堆里去了,生日宴也辦不了。一年四季,老兩口子就是干隨禮,一個回頭錢也不見。隨着隨着,李老好就逼 出了一個好主意:他要蓋個大豬圈,上樑掛彩,把那些欠他人情債的人都請來,收收禮,往回找一找。

老伴說,對,小雞挨宰還撲棱撲棱膀子呢,咱倆就是得想個名目把錢往回整整。

李老好問,咱們蓋豬圈辦酒宴能來多少人?老伴說,村里人欠着咱們兩份人情。這些年修工壘垛都是你拿外牆皮,家 家苫房都是你占檐拿稍擰脊,比雇來的工夫匠乾的都利索;再說,家家戶戶的大事小情咱一家沒拉,一元兩元的都有 一點表示。我初步計算過,這些年你幫村里人二百多個工,隨出去的禮份子能有兩三百元錢。

李老好問,這些人情都能接回來嗎?

老伴說,當然當然,人心都是熱血包着,誰的下水讓狗叼去了?

李老好扳着指頭算,一家一家地數,要是辦置,保守的估計也能來一百人。

人數有譜了,辦置什麼樣的酒席呢?

李老好說,咱家從來沒有辦過事,這次一定要風光。大大方方,敞敞亮亮,讓大家吃好喝好,都伸出大拇指,說咱一 個好。

第二天,李老好兩口子就籌辦蓋豬圈的事。劉樹貴是大支客,跑跑顛顛地張羅着。他去外村買回來一口大肥豬,讓張 成閣在本村抓了十多隻雞,讓高小林到南河套買了一些魚,又打發人到惠頭鎮買來了不少豆油白糖。燒酒是從本村的燒鍋周老五家賒來的。正是農曆的五月,新鮮的青菜沒有下來,李老好就讓人到各家去要乾菜,捎帶是個通知。

李老好準備了二十五桌的酒席(每桌4人),八碟八碗,葷素搭配,走油掛漿,是村長家辦喜事的標準。

院子裡搭帳篷搭鍋台,借桌子借碗筷,人們忙忙碌碌地準備着。

劉樹貴從本村找來了大廚師王占山,又找來好幾個婦女切墩幫廚。洗菜摘菜,嘰嘰嘎嘎,李老好的院子裡真跟辦喜事 一樣熱鬧。

豬圈開工的正日子來了!李老好家的門前,擺着由幾根木頭釘好的木架,木架上掛着一個碩大的紅綢子大繡球。村里 人都知道,這是土木工程開工的標誌。

劉樹貴噼噼啪啪地放起了鞭炮,人們陸續前來賀喜。

李老好讓大明白擺開了賬桌,準備接禮。

大廚師王占山開始吱吱啦啦地顛他的大勺炒菜。

劉樹貴說,李老好這個好人緣,怕是二十五桌坐不下,要準備二悠。

大明白說,我這個小錢匣子也怕是裝不了,就用那個煙笸籮。

李老好裡屋外屋地背着手走,滿臉都是燦爛的笑容。老伴這話那話的搭訕着,嘴都合不上。

奇怪的是,來了那麼稀稀拉拉的幾十個人,就再也不上人了。廚師王占山急得直敲大馬勺。

劉樹貴說,有的人家或許還不知道。走,我給你們再去通通知。劉樹貴真會來絕的,他在大街上打着銅鑼大聲喊起 來:都來瞧哇都來看哪,李老好掛紅蓋豬圈啦!都來瞅哇都來瞧啊,來晚了喜酒喝不着啊!喊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 見上來人。李老好有些坐不住了,一把搶過鑼錘,自己在大街上噹噹敲了起來。老伴跟在後面,大吵大嚷着:大家都 來喝喜酒哇,啥時候人情都得有哇!

別說,他們的這招真挺靈,沒到中午,二十五張桌就坐滿了。裡屋外屋,炕上地下都是來賀喜的人。

大明白攏攏禮帳,一共收了二百八十八元。

劉樹貴對李老好說,行,這下子你全整回來了。

李老好樂得鼻子都歪了,揮着手高喊:開席!

就在這時候,呱呱鳥風風火火地跑進來說,不好了,趙鳳林媳婦喝了耗子藥,快找車送到衛生院搶救!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趙鳳林家生活困難,要把準備買咸鹽的錢拿來隨禮,媳婦不同意,兩口子幹了一仗。媳婦罵了趙 鳳林幾句,趙鳳林就把媳婦按在地上暴打了一頓,打的鼻子口出血。趙鳳林拿錢剛走,媳婦一股氣想不開就喝了耗子 藥。

人們用馬車把趙鳳林媳婦送到了鄉衛生院,洗胃灌腸子的好歹算搶救過來了。不過,村民把矛頭紛紛指向了李老好, 說他圖希撈錢,巧設名目接禮,好懸沒鬧出一條人命來。

李老好一股急火,就得了腦血栓,住院花了三百多元也沒有治好,走路一搖一晃的,總是像挎着筐一樣。[1]

作者簡介

王延忠,男,出生於綏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