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薰
李薰(1913.11.20-1983.3.20),出生於湖南邵陽,物理冶金學家、 [1] 中國冶金科技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2] 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畢業於湖南大學,1940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獲英國雪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獲冶金學科學博士學位,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 [3] 李薰早年從事鋼中氫的研究,進一步奠定了研究鋼中氫的科學基礎。他創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4] 在研究飛機引擎主軸斷裂的原因中,發現鋼中氫脆的奧秘和規律,證明了鋼的內部發裂是由於氫的存在引起的,並以擴散、溶解度和鋼的結構等,闡明了不同溫度下鋼材尺寸大小、時間與鋼中氫含量的關係,對世界各國鋼鐵技術一直有着非常重大的影響 1913年11月20日(中華民國二年),李薰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現屬邵東縣)仁鳳鄉井頭村(現邵東縣野雞坪鄉西湖村) [5] 。祖父是前清的舉人。其父在前清時是貢生,與蔡鍔同窗,民國初年,做過江西省南昌縣知事,李薰未及6歲時啟蒙於江西南昌省立第三小學,1925年小學畢業。 [1] 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在長沙市長郡中學初中畢業,考入岳雲中學。 [1] 1932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高中畢業考試,免試升入湖南大學礦冶系工學院礦冶工程系學習,連年獲得獎學金。 [1]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大學畢業獲工學士學位,任長沙楚怡專門工業學校教員兼做地質調查工作。 [1]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湖南省舉行公費留學考試,李薰報名應試,名列榜首,同年9月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深造,1940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應聘留校從事研究工作。 [1] 1940-1951年 在英國雪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研究生部工作,指導部分研究生。 1942-1948年間,關於鋼中氫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有價值的論文,為鋼中氫的研究進一步奠定了科學基礎,在理論與實際方面都有卓越貢獻。 [1] 1946年,中華國民政府曾授意中央研究院幹事薩本棟教授聘請李薰回國就職,他託辭謝絕。 1950年,雪菲爾德大學授予李薰冶金學博士學位。在英國,該校是唯一以冶金學博士命名其高級博士學位的學府,李薰是中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學者,李薰在謝菲爾德大學工作期間,主要從事鋼中氫脆的研究。 [1] 1950年8月,李薰取道香港回到中國,應中國科學院計劃局局長錢三強的邀請,回國籌辦冶金研究所。 [1] 1951年8月6日,中國科學院隨即成立了以李薰為主任的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籌備處,1951年冬,李薰等一行到東北勘址,踏上了經東北人民政府商定的瀋陽南郊五里河子。 [1] 1956年2月16日,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的科學家集中在北京編制國家十二年自然科學長遠發展規劃,李薰是冶金科學技術方面的召集人,並參加綜合組的工作,規劃出中國冶金事業發展藍圖。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後,又多次規劃全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他均負責冶金學科。後出任國家科委冶金專業組和冶金新材料組的副組長,高溫測試組和航空材料組組長,歷時20餘年。 1956年,國家編制十二年自然科學遠景發展規劃綱要,李薰主持冶金科學技術部分,規劃出中國冶金事業發展藍圖。 [1] [4] 1957年,訪蘇歸來,考慮到開拓噴氣和航天技術的需要,發展高溫和高強度是金屬和合金材料的動向,因而確定主攻高溫合金等研究領域;在研究變形高溫合金的工作進行到一定階段時,分析其生產上和性能上難以進一步飛躍,又提出採用精密鑄造工藝研究製造高溫合金渦輪葉片。 [4] 1960年,在李薰和葛庭燧的積極推動和親自參加下,先在長春召開全國性的有關位錯和電子論的學習班,接着在瀋陽舉行了全國金屬物理報告會,這是中國金屬物理學科進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 [4] 1962年起,國家又多次邀集專家規劃全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他均負責冶金學科。 [4] 1965年,國家科委成立稀土和鈮在鋼中應用的領導小組,他任組長,曾召開多次學術報告會,推動了全國有關研究工作。 [4] 1961年12月20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他多次規劃中國冶金學科的發展,並任國家科委冶金專業組和冶金新型材料組的副組長、高溫測試組和航空材料組組長、稀土和鈮在鋼中應用領導小組組長。並對鋼錳合金進行了開拓性研究,為促進中國低溫無磁和耐熱鋼發展做出了貢獻。 [1] 1978年5月,中國科學院設立瀋陽分院,任命李薰為院長。 [1] 1983年初,李薰為探討科研院所如何更好地面向冶金工業建設的新途徑,全面考察中國新建的冶金工業。由寶山鋼鐵總廠回京不久,即赴攀枝花鋼鐵公司、長城鋼廠、武漢鋼鐵公司等地考察,在考察中,途經昆明時,不幸於1983年3月20日凌晨溘然逝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