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李雪峰(1907年1月19日——2003年3月15日)男,生於山西省永濟縣,1932年冬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西互濟會,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
李雪峰 | |
---|---|
出生 |
1907年1月19日 山西省永濟縣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革命家、政治家 |
知名作品 |
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雪峰
出生地 山西省永濟縣
出生日期 1907年1月19日
逝世日期 2003年3月15日
職業 革命家、政治家
畢業院校 太原國民師範學院
人物履歷
1925年考入太原國民師範學院,在青年學生中組織和領導了讀書會和書報合作社,與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發行部取得聯繫。
1931年被保送到山西大學教育學院學習,李雪峰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
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山西互濟會黨組書記等職。
1934年至1935年9月,任中共山西省工委宣傳部部長,領導和組織青年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1936年1月至1937年1月,先後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參與組織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1937年1月,任直中特委書記、中共平漢線省委宣傳部部長,他發動和組織群眾抗日、指導「冀西民訓處」,組建冀西遊擊隊。還根據周恩來同志指示,率領一批平漢線省委幹部進入山西省太行山區,與129師會合,開始了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參與組建晉冀豫省委,任省委組織部部長,對開闢抗日根據地作出很大的貢獻。
1938年初至1947年11月,先後任晉冀豫省委書記、中共太行分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太行區黨委書記兼太行軍區政委,負責領導太行根據地地方黨的工作。李雪峰廣泛發動民眾,組織抗日武裝,在太行山根據地的對敵鬥爭中取得了很大成績。李雪峰在太行山工作戰鬥了10年,同太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戰勝了敵人和困難,使太行根據地聞名國內外。
1947年11月至1949年9月,隨劉鄧大軍轉戰大別山,參加了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先後擔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委、組織部部長、副書記,受命組建了第一屆中共河南省委,兼任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政委。
1949年6月起,歷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常委,中共中央中南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南土改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央中南局黨校校長。參與領導了中南地區的剿匪反霸鬥爭、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城市民主改革和恢復城市經濟三大運動、荊江分洪工程和武漢鋼鐵廠初建等工作,為解放初期的中南地區各項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1954年11月,先後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兼中共中央中南地區工作部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部長,中共中央工業工作部部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型國有工交企業黨組織的建設,協調中央工交部門與地方黨委和政府之間的關係,為蘇聯援建的大型工業項目的順利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6年9月當選為黨的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參加和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企業制度的建設工作,深入東北工業基地的廠礦企業,實地調查研究,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參與制定在企業中建立「黨委領導下的廠長(經理)分工負責制」、「職工代表大會制」等管理制度。
1960年9月,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一書記兼北京軍區黨委第一書記、第一政委。
1965年1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雪峰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農村基層,抓緊組織農村抗災自救,緩解和減少了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有力地貫徹了中央經濟調整的方針政策。他參與了我國第一部憲法和「工業七十條」、「農業六十條」的制定等工作。
1966年6月兼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
1967年1月至4月,到天津工作。
1968年2月至1970年12月任河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河北省軍區第一政委。「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四人幫」迫害,被隔離審查8年之久。
1983年6月李雪峰被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
1985年9月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被補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擔任職務
中共七大代表,黨的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八屆十一中全會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黨的九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列席了黨的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
人物逝世
2003年3月15日,李雪峰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2003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李雪峰同志的遺體在北京火化。
李雪峰病重期間和逝世後,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干、回良玉、吳儀、周永康、俞正聲、賀國強、曾培炎、王剛、李鵬、萬里、朱鎔基、李瑞環、宋平、劉華清、李嵐清、薄一波、宋任窮、李鐵映、何魯麗、陳至立、王忠禹、廖暉、劉延東、阿沛·阿旺晉美、張思卿、羅豪才、周鐵農、徐匡迪和李德生、肖克、張勁夫、段君毅、黃華、王芳、谷牧、楊成武、呂正操、馬文瑞、鄭天翔、劉復之、楊白冰、張震、孫起孟、李錫銘、王光英、吳階平、吳學謙、洪學智、任建新、錢正英、孫孚凌、胡啟立、鄧力群、張廷發、韓光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對其家屬表示慰問。[2]
組織評價
李雪峰同志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共產主義信念,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遵守黨的紀律,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鬥的一生,是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