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潺作品

李潺,生於1943年7月,漢族湖南武岡人,貴州大學結業[1]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名譽副主席,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湖南省廣播電視系統高級文藝職稱評委[2]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被加拿大世界書畫家協會、菲律賓中華書法學會、日本尚泉書道會、香港國際畫院、中外藝術博物館等海內外50餘家文藝團體聘為藝術顧問。現供職於湖南電視台,曾編拍《齊白石》、《墨海游龍》等電視文藝專題片50餘部,組織主持1988年龍年國際書法篆刻電視大賽、1992年中日百人書法展等一系列大型書畫活動,被譽為當代把書法與電視結緣的率先開創者、出色的書畫組織活動家[3]

國 籍 : 中國:

出生日期 : 生於1943年7月

中 文 名 : 李潺

民 族 : 漢族

目錄 : 1人物介紹 : 2社會活動 : 3藝術成就

目錄

人物介紹

李潺,生於1943年7月,湖南武岡人,貴州大學結業,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湖

南省廣播電視系統高級文藝職稱評委、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被加拿大世界書畫家協會、菲律賓中

華書法學會、日本尚泉書道會、香港國際畫院、中外藝術博物館等海內外50餘家文藝團體聘為藝術顧問。原任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湖

南省直書畫家協會主席、《湖南書畫》主編、湖南大眾傳媒學院美術系主任。現供職於湖南電視台,曾編拍《齊白石》、《墨海游龍》等電

視文藝專題片50餘部,組織主持1988年龍年國際書法篆刻電視大賽、1992年中日百人書法展等一系列大型書畫活動,被譽為當代把書法與電

視結緣的率先開創者、出色的書畫組織活動家。


社會活動

他於書法五體俱備,篆書蒼秀靈動,隸書古雅華茲,行書優美雋永,楷書剛正凝練,草書奔放跌宕,特別是其狂草縱橫變盪,張力四射,獨

具一格。他被中國文聯等單位評為全國百傑書法家。他於篆刻在秦漢印的根基上,攻「大寫意」,創草書入印,印路開闊,印風豪邁空靈,

生動傳神。他於畫主攻寫意花鳥,將書法之筆、篆刻之章、詩詞之意溶於畫中,既傳統又鮮活,並追求國畫的時代生命,故其畫不但具文人

的詩情畫意,而且賦時代的情調意趣。他的詩詞是性靈與情感的寫照,以真摯與平朴、含蓄與聯想引人人勝。他的書、印、畫作品分別人選

全國第二、三屆書法展,全國第三、五屆中青書展、全國第四屆正書展、中國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天津中國書法藝術展、中日篆刻展、西

冷印社國際藝術節、世界華人書畫展、中國名家書畫作品展,第十屆全國美展湖南區優秀美術作品展等眾多全國大型展覽,以及加拿大、日

本、新加坡、比利時、菲律賓等國的國際書畫展等。刻入衡山、翰園、屈原、常德詩牆、三清山、微山湖、大鼓園等三、四十餘處碑林。他

至今已有3000餘件作品為全國各地與海外展覽館、博物館、紀念館、碑林、名勝風景地、出版社展出、陳列、收藏、碑刻與出版。他的書畫

理論與評介文章數十篇發表於報刊或收入論文專集,並多次獲獎。他的詩詞選人《當代中華詩詞集》、《中華詩詞十五年年鑑》等數十部詩

詞專集,並多次獲獎。他於藝術多方面成績斐然,是一位當代詩、書、畫、印四絕中難能可貴的全才,人稱「湘江才子」。


李潺還先後應邀訪問表演於日本、新加坡以及全國許多地方。

藝術成就

他主編了當代第一部地方文學誌《都梁文鈔今編》(110萬字,湖南出版社出版)。他從小喜愛文學與書畫,青年時代在「磨劍血為水,吞霄

陰作陽」中艱苦磨礪,經歷了文革中的政治厄運。經過40餘年的艱苦奮鬥,他於傳統四絕的詩、書、畫、印卓有所成,先後出版了《李潺書

法選》(湖南美術出版社)、《李潺印選》(湖南文藝出版社)、《李潺手書詩選》(嶽麓書社)、《李潺畫選》(長城出版社)、《李潺藝術》(

天馬圖書公司)、《李潺書畫藝術展作品選》(長城出版社),同時主編出版了《龍年國際書賽獲獎作品》、《中日百人書法作品集》、《海

內外書畫家作品選萃》、《湖湘墨薈》、《湖南省直書畫論文集》、《湖南省直優秀書畫作品集》、《帛簡書法作品選》等書畫專集十餘

種。李潺多方面的藝術成就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今日中國》、《書法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導報》、

《美術報》、《湖南日報》等百餘家報刊近兩百次專題評介,錄入英國劍橋《20世紀世界2000名傑出人物傳記》、美國紐約《世界優秀人物

錄》、印度《亞太名人錄》、香港《世界華人傑出專家名典》、北京《中華名人大典》等500餘部各類名人辭書,錄入《中國古今書畫名家

選集》、《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百人作品選》、《21世紀中日書畫名匠集》、《中國美術古今名家選集》等300餘部各類書畫專集。作品被萬扇堂美術館收藏。


詞條標籤: 李潺

視頻

李家山水——畫家李小可和他的父親李可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