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村西有棵白桑(張一曼)

村西有棵白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村西有棵白桑》中國當代作家張一曼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村西有棵白桑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鋪天蓋地楊樹占領了鄉下的村里村外。各家各戶的日子,也像那村頭道邊的一排排楊樹,千篇一律少了些滋味。在吃穿不愁的幸福的現在,我卻越來越懷念那些有關楊樹之外的記憶。

老大如果還活着,村西的那棵白桑現在也該發芽了。

老大走的時候六十多歲,大前年。如果論年齡,我們這一輩人該叫他叔伯,小點兒的孩子要叫爺爺。見了面我們也喊聲「老大叔」,懂禮貌的孩子,會稚嫩地叫他一聲「老大爺爺」。

沒人記得老大的大名,村裡的人都這樣叫。年齡再大些的老人,按說該記得老大名字的。可是他們都說,自從老大的爹也走了之後,村裡的人就都喊他「老大」了。因為老大排行老大,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沒人刻意要記着他的大名,也就都忘了。

老大家在村西,記得他家大門外有一棵桑樹,結的桑椹是白色的。村南頭也有一棵桑樹,卻沒有老大家的白桑長得高,果實也不一樣,是紫色的。大人不讓我們多吃,說是吃多了紫桑葚要流鼻血。我們就去抅老大家的白桑椹,好像聽誰說過白桑椹吃了不流鼻血。

怕老大在家心疼,我們就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去。那棵白桑太高了,大多數時候我們也只是望桑興嘆。但畢竟是孩子,照樣樂此不疲地拿磚塊兒往樹上扔。記得有一次正扔得歡,老大回來了。我們撒腿就跑,瞬間沒了影蹤。第二天,我們七八個孩子剛匯集到一起,商量着準備玩什麼,二孬可跑過來了,說老大喊我們去他家。我們心裡嘀咕,擔心挨老大訓。但我們最終最終還是推推搡搡地到了老大家。

二孬趴在大門邊上,喊了聲「老大叔」。沒人應,我們就都喊了起來,「老大叔」「老大叔」。老大出來了,在堂屋門口站着,沖我們擺擺手讓我們進去。雖說一個村子,我們卻不經常見老大,即便見,也是遠遠的。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地看到老大。

老大高大,看起來也結實。那時他不過三十多歲,看起來結實,背卻已佝僂着。老大滿臉皺紋,他想笑着和我們說話,但最終也沒在臉上堆起笑容,就一句話沒說,自己進了屋。那時的房子都矮,老大家的更矮。屋裡黑黢黢的,像老大的臉色。我們試探着跨進屋裡,馬上可出來了,我們都受不了那屋裡的餿味兒。不一會兒老大也出來了,臉上的表情說不清是什麼,不是痛苦,更不是歡喜,卻也不嚴肅嚇人。只是那臉像是被打上了石膏,硬邦邦的。

老大出來的時候手裡多了一個竹筐。他把竹筐放在一塊兒用磚頭支起的石板上。嘴裡似乎說了句什麼,我們誰也沒聽清。說完他馬上往一邊站了站,怕驚着了我們似的。筐里好多桑椹,按說也不多,但那時在我們看來卻是多得很,白色的。那白桑椹,瞬間就被我們搶了個精光。抹抹嘴正準備走,就聽老大「唉」了一聲。我們看向他時,他卻一個字也沒說出來。

那竹筐里的白桑椹,是我們吃過的最甜最完整的桑椹了。可能是因為這個吧,我們對老大的關注也多了起來。

我大說,老大可憐,先沒了娘,第二年沒了爹。自己一個人把弟弟妹妹帶大,吃的苦夠幾輩子的了。從此之後,我們這幫孩子遠遠地看見老大,都會拖長了調調喊聲「老大叔——」。老大呢,看起來可開心了。

老大的爹走的那年,老大十二歲,弟弟八歲,妹妹兩歲。老大去世的時候,我剛好在家,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個駭人的信息。十二歲的老大,被逼着當上了兩個孩子的爹和媽。除了我大說過的那句「幾輩子」,我沒聽到任何有關老大把弟弟妹妹養大的具體情形,我便更加想象不到那是一個怎樣的艱難過程。即便聽到這個信息時我已成年,且多少經歷了幾次悲歡離合之事,但我還是被駭到了。

老大一輩子沒有娶親。聽村里人說他二十歲的時候,喜歡上了鄰村的一個姑娘。老大年輕時長得結實又帥氣,說是得了他爹的身板和娘的模樣。姑娘剛剛十六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對老大也是情有獨鍾。可是,姑娘的家人說啥也不同意。雖說幾個村裡的人都同情老大,甚至對他多少還有些欽佩之情,但舍了自家的姑娘還是萬萬做不到的。不過姑娘年齡還小,老大其實也不大,他們就那麼被愛情甜蜜地糾纏着,不想明天。有機會相遇或是相約的時候,只一個眼神,他們便能夠享受得着愛情的幸福。那兩三年,是老大活得最有光彩的兩三年。村里人照顧他家,讓老大的弟弟去村裡的小學教書,好歹是有了一個糊口且還算體面的工作。我想那時的老大或許會有一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覺吧。弟弟有了份工作,不操他的心了。妹妹一個女孩子,長大了總是要嫁到別人家的。可是問題就出在了妹妹身上。

妹妹長到十三歲,出落得愈加水靈,但也比別的女孩兒有着更多的心思。按說老大當時也只是個半大小子,很多時候,他琢磨不透自己這個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妹妹,就隨她去了。老大和鄰村的姑娘交往三年的時候,妹妹不幹了。一回家就用審視的目光觀察老大,持續了得有倆月。老大沉浸在愛情里,絲毫沒有察覺到妹妹的異樣。有天下午,老大帶着滿臉的笑意回家。妹妹看到後,先是钁頭一樣怒氣沖沖地從老大身邊過了一趟。見老大笑意不減,也不理自己,更氣憤了。來到老大身邊猛推了一下。老大蹬了她一眼,知道妹妹又犯毛病了。這下真的惹毛了妹妹。她丟下一聲狠狠的「哥」,扭頭回了自己的屋。

第二天,老大的妹妹不見了。從此,杳無音信

村里人背後說,老大的妹妹是太喜歡自己的哥哥了,不願讓別人搶了去。老大和那個姑娘從此更沒了下文。我媽說,自從妹妹不見後,老大瘋了一樣的找,尋不回妹妹,癔症了好久。怕老大會落下心病,她和村裡的幾個嬸子囑咐老大的弟弟,讓他多陪陪哥哥。於是,弟弟一下課就回家找老大說話,說學校的孩子,說家裡種的莊稼。就是不說誰家的兒子娶了媳婦,誰家的姑娘嫁去了哪個村子。老大聽着,卻很少接話。老大的話越來越少。

吃了老大家的白桑椹,加上我們這幫孩子「老大叔老大叔」地喊,慢慢地我們和老大竟成了忘年交。老大在家的時候,我們沒事兒就往他家鑽,竟再也沒介意過他屋裡那無法忍受的氣味。

老大又開始說話了,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老大又開始笑了,見了村裡的人開始用堆起的笑容打招呼。老大那張被打了石膏的臉,也不那麼黑黢黢的了。我在那臉上幾乎看到了幾分大人口中老大年輕時的帥氣。

不知是因為在我們這一幫孩子眼中的「老」,還是因為大人口中老大那幾輩子的苦,老大即便說了話,也有了笑模樣,卻活得跟孩子一樣。說是如孩子一般簡單,不如說是有些拙。在他的臉上,看不到我們在別的大人臉上常見的那種雖艱難卻堅定的神色,哪怕是遭遇過苦難後的無奈妥協,老大的臉上都沒有。老大就跟一個虔誠的的生活信徒一樣,看似簡單卻又讓我們捉摸不透。

不過,這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在我們這群五六歲的孩子眼裡,老大就是我們的老大。他總能拿出一些我們喜歡的東西,吃的玩的新奇的。我們的童年在物質上是貧瘠的,那物質上的貧乏,卻被老大給我們填得滿滿的。我們呢,就七嘴八舌地給他講村裡有趣的人,講村里發生的大事兒:大毛他娘天黑時又在村里罵街了,好不要臉,不就是一個破茶缸嗎;黑孩兒又打他老婆了,該打,誰讓她非要和黑孩兒八十歲的娘分家呢;朝民的妹子哭着從婆家回來了,有人說是被男人打了,還有人說回來的時候被他看見了,臉上有一塊青紫;巧兒的爸被抓起來了,聽說他又偷了別人家的東西,村里人說這次偷的東西貴重,被判了十幾年……我們和老大說村裡的人村裡的事,不說地里的莊稼。老大也給我們說,他說他當老師的弟弟,他說他地里種的莊稼。

老大和我們相陪的那一年,是我們童年裡最快樂有趣的一年。後來,我們要上學了。上了學,我時不時地會有一種老大就在身邊的錯覺。好像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是你要做壞事的時候想想媽媽,你可能就不會繼續做下去了。而那時卻是因為老大,我努力着讓自己往上長,筆直地往上長。這挺奇怪的。老大並沒有說過什麼要我們怎樣不要怎樣的話,我卻感覺這些所有的約束規矩都是他告訴我的。我猜想別的孩子也會有這種感受吧。因為星期天有機會再去找老大的時候,我看到好幾個孩子看老大的眼神起了變化,透着一絲羨慕,也或者是那種最最單純最最原始的崇拜。現在再去深思這個奇怪的現象,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七嘴八舌的緣故吧。誰也沒有意識到,我們七嘴八舌的時候,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套對人對事的判斷標準。五六歲的孩子多單純善良啊,那標準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最純樸的道理。我們的老大,他恰恰見證了我們這段成長的全過程!於是,這些道理就跟是他教給我們的一樣。我們的父母可是沒有閒工夫聽我們七嘴八舌。老大能夠留給我們的,只有弟弟的如何優秀和莊稼地里長出來的那句「人勤地不懶」。而恰恰又是這兩樣,讓我們看到了最樸實的生活真相,讓我們在小小的心中生出了最單純的對未來的美好嚮往。

老大一輩子也不會知道,他對於我,對於我們竟有如此的大作用。我們從來沒對他說過這些。再後來,我們一個個離開家,離開村子。老大家的白桑椹更是好多年再沒吃過。有一次在超市十塊錢買了一盒紫色的桑椹,說是一盒,也就七八個。那桑椹,肥肥胖胖的,還閃着光。吃在嘴裡卻沒有一絲的甜味,最終還是被我丟到了垃圾桶。

不常回家,我碰到老大的時候就更少。再見老大時已是六年前的冬天。剛到村口,就見老大要出村,手裡提着一大一小倆包裹,走得虎虎生風。我把車停在路邊,拉女兒下了車,對她說:「喊你老大爺爺」。女兒也乖巧,甜甜地喊了一聲「爺爺」。老大忙不迭地把包裹放在路邊的亂草上,打開包裹給女兒抓了一大把玉米花。老大雖然滿臉寫着喜氣,但看着還是老了。五六十歲的人,頭髮白完了。他說弟弟去縣城教學了,他說弟弟讓他到縣城的家裡去,他說過年也不回來了。「就在城裡過年啦!」老大說這些的時候,多幸福啊!似乎他大半輩子吃的苦都值了。不,幾輩子的。已經到了村口,我讓女兒先回村子找爺爺奶奶。然後堅持把老大送到了等公交車的路口。這便是我最後一次見到老大了。

到這兒,我本不想再繼續寫下去。因為如果生活到此止步,老大也算是苦盡甘來。如果不明方向的妹妹再有了音信,那麼老大的生活也稱得上是幸福圓滿了。可是生活還在繼續,生活里更沒有如果。

[1]

作者簡介

張一曼,漯河市舞陽縣太尉鎮初級中學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