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杜樂麗宮
圖片來自fr.vikidia.org

杜樂麗宮(法語:Palais des Tuileries)「杜伊勒里」(Palais des Tuileries)的名字來於該處的一座石灰窯(tuileries)。曾是法國的王宮,位於巴黎塞納河右岸。1564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其遺孀卡特琳·德·美第奇決定在羅浮宮[1] 西面約250米遠的地方另建新宮杜樂麗宮。

目錄

歷史

起因

1559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去世後,其遺孀卡特琳·德·美第奇決定搬出亡夫居住的羅浮宮,另建新宮。1564年,卡特琳·德·美第奇下旨在羅浮宮西面約250米遠的地方營建杜樂麗宮。

凡爾賽宮落成

1664年,路易十四命令園林設計師勒諾特(André Le Notre)重新設計了杜伊勒里花園的花壇和桔園。1682年,法國宮廷移往新落成的凡爾賽宮,杜樂麗宮被遺棄,此後100多年間被空置,其花園則成為巴黎市民喜愛的度假地。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巴黎市民於1789年10月6日集群前往凡爾賽宮請願,隨後將路易十六及其家人挾至巴黎城內,安置於杜樂麗宮。1792年8月10日,巴黎發生反君主制的暴動,暴民衝擊宮廷。9月21日成立國民公會,路易十六王位被廢,法國改制共和。此後不久,由於一名鎖匠的揭發,共和政府在杜樂麗宮內搜出了一處秘密夾室,起獲了國王和王后與奧地利、英國等敵國聯絡的大量秘密信件。此後杜樂麗宮先後被國民公會公共安全委員會占用。

拿破崙稱帝

1799年霧月政變後,拿破崙一世宣布杜樂麗宮為第一執政的官邸。1804年拿破崙稱帝後,因為凡爾賽宮的名字已與波旁王朝君主的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和專權統治聯繫在一起,懼怕搬入凡爾賽宮會激怒民眾。另外凡爾賽的宮殿建築過於龐大,經過大革命的劫掠和破壞,要恢復其往日的壯麗,在財力和物力上已不可能,故改杜樂麗宮為皇宮。

1814年拿破崙第一次退位後,路易十八也出於與拿破崙同樣的考慮,也沒有恢復凡爾賽宮的王宮地位,仍以杜樂麗宮成為復辟的波旁王朝的王宮。。

屢遭市民圍攻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期間,杜樂麗宮第三次遭到巴黎市民的圍攻,查理十世逃往凡爾賽。隨後建立的七月王朝仍以杜樂麗宮為王宮。1848年革命期間,巴黎市民於2月28日第四次圍攻了杜樂麗宮,殺死了守衛宮廷的大量瑞士衛隊士兵。

拿破崙三世時期

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改共和為帝制並自稱拿破崙三世後,杜樂麗宮再度成為皇宮。

拿破崙三世時期,還完成了持續半個世紀之久的杜樂麗宮-羅浮宮建築群擴建工程,在宮前圍起了面積巨大的「拿破崙廣場」。 拿破崙三世時期是杜樂麗宮的黃金時期,拿破崙三世對宮殿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翻建和重新裝修,宮內金碧輝煌,豪華壯觀,經常舉行各種盛大的慶典、典禮、宴會和遊園會。1855年維多利亞女王訪法期間曾下榻於杜樂麗宮中。 在奧斯曼男爵主持的巴黎城市改建工程中,杜樂麗宮的立面形狀成為巴黎主要幹道旁新建的各主要公共建築、飯店、公寓模仿的對象,這種被稱為「第二帝國式」的建築風格甚至傳到了英國和美洲。

寧願見其消亡,也不留給敵人

1870年7月19日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帶病出征,在色當戰敗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隨後成立的第三共和國面臨內憂外患。

1871年3月18日巴黎市民舉行起義,成立巴黎公社。1871年5月23日,法國政府軍攻入巴黎,公社當局見面臨失敗,下令焚毀巴黎的各主要建築,「寧願見其消亡,也不留給敵人」。在這一口號的慫恿下,大火燃燒了兩天,宮殿建築已被全部焚毀,只剩下外殼。與杜伊勒里宮相連的盧浮宮花廊和馬爾贊廊也被公社社員縱火燒毀,但存放有大量藝術珍品的盧浮宮主體建築——卡利庭院奇蹟般地倖存下來。

建築

設計師為菲利貝·德·洛梅(Philibert de l'Orme),當他在設計杜樂麗宮時,他參考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宮殿建築作為設計基調,將布局設計成南北向的長條形宮殿,西側的所有主要房間均面向西邊的杜伊勒里花園。

宮殿主體建築為兩層,一層為舉行禮儀活動的公用空間,二層布置國王及王后的臥室和起居室等私人空間。二層之上有閣樓屋頂。建築正立面中央為圓穹頂,兩翼為法式方穹頂。杜伊勒里花園的布局仿照美第奇太后的故鄉——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花園,布局對稱,並種植了來自義大利的檸檬、柑桔等植物。宮殿於17世紀初完工,由「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與羅浮宮相連,但最後卻於1871年被巴黎公社焚毀。

影片

palais des Tuileries

參考文獻

  1. 羅浮宮,historyline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