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杜甫《登高》賞析


杜甫

登高》古人有九月九日登高的風俗。這首詩就是代宗大曆二年(767)重陽節,杜甫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登高時所作。[1]

目錄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甚哀,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渚:水中小洲。回:迴旋。

落木:落葉。蕭蕭:風吹葉動之聲。

滾滾:相繼不絕,奔騰不息。

萬里:遠離故鄉,指夔州距長安遙遠,回京無望。常作客:長期漂泊在外。杜甫自乾元二年(759)棄官流寓秦州、同谷、成都,至大曆二年(767)在夔州作詩,顛沛流離近十年,所謂「一辭故國十經秋」。

百年:猶言一生。多病:杜甫患有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耳聾等多種疾病。獨登台:時逢佳節,諸弟分散,好友先死,孤客夔州,舉目無侶,故云。

艱難:一指個人生活多艱,一指國家世亂多難。苦恨:極恨。繁霜鬢:白髮日多。

潦倒:猶衰頹,因多病故潦倒,即《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所謂「形容真潦倒」意。新停:最近方停。時杜甫因病戒酒。濁酒:渾濁的酒,指劣酒。

賞析

相比五律,杜甫在七律方面的成就,更是對中國詩歌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於宮廷應制唱和,這類詩內容貧乏,語言也平緩無力。到了杜甫,不但在聲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發展了這一詩歌形式所蘊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樣,是固定的詩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當大的容量;在語言節奏方面,雖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兩個字,但經過杜甫的精心調節,卻可以產生多種多樣的變化。於是,七律成為一種既工麗嚴整,又開闔動盪,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的詩型。

登高、悲秋,這是常見的題材,七言、八句、平仄律,這是固定的格式,杜甫的過人之處正在於用這常見的題材和固定的格式,寫出了千古名篇。七律講求字句緊縮凝鍊,這首詩的首聯、頸聯和尾聯都是緊縮凝鍊的,每一聯中都包含了豐富的意思,而對偶又很精切。這首詩的四聯都由對偶組成,但又不覺板滯,一是因為首尾兩聯是似對非對的,讀起來很流暢,細看才發現是字字相對的;二是因為第二聯並不密集,而是疏朗平暢的。這使整首詩的節奏疏密相間,句式鬆緊變幻,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特色,從藝術表現手法來說,也正體現在這些地方。一般認為在七律里用疊字感覺像湊字,但這一聯里的「蕭蕭」、「滾滾」卻深受好評。用「蕭蕭」表現出漫天黃葉落下,用「滾滾」寫出江水的奔騰,蕭瑟中有躍動,悲涼中有壯闊,使整首詩變得氣魄宏大,格調雄渾,作者正是用這種氣勢恢弘的秋景襯托出自己壯志難酬、悲憤淒涼的心情。

被稱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也是一首正規的七律,但和《登高》相比,無論在思想情感還是表現方式上都截然不同:「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詩歌表現收復的喜悅。這種喜悅不僅表現在內容上,也表現在節奏上。律詩是要儘量把虛字鍛煉得乾淨的,這首詩卻用虛字結構起全文,「忽」、「初」、「卻」、「漫」、「即」、「便」,使全詩一氣流轉,節奏明快,很好地襯託了作者欣喜欲狂的心情。當然,韻腳的選擇也相得益彰。相比《登高》的「來」字韻,「裳」、「陽」等ang字韻更能體現開朗的情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