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順德
杜順德,兒科學專家,華西醫科大學兒科創始人。在降低新生兒破傷風病死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是中國蠶豆病的最先發現者和命名人。最早發現四川省存在黑熱病。在寄生蟲病、傳染病及其他兒科疾病方面亦有不少研究成果。
杜順德 | |
---|---|
出生 |
1900年9月4 四川省遂寧縣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科學家 |
知名作品 | 在中國最早發現並命名「蠶豆病」 |
目錄
個人履歷
1919年 畢業於四川省成都市華西協合中學。 1926年 畢業於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同時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 1926~1928年10月 任北京協合醫院實習醫師、神經科助理住院醫師及寄生蟲學部研究員。 1928年11月任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講師及附屬醫院住院總醫師。 1931年7月任華西協合大學寄生蟲學助理教授。 1933年7月在上海利士德研究院任寄生蟲學部研究員一年。 1934年7月任華西協合大學寄生蟲學副教授。 1937年10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兒科研究班攻讀一年,獲碩士學位。 1938年7月~1939年6月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任住院醫師。 1940年8月任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教授,兼成都實業街傳染病院代理院長。 1950~1958年任四川醫學院兒科教授教研組主任。 1950年6月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科學博士學位。 1950年7月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成都分會主任委員。 1974年 退休。 1985年11月26日因患肺炎、下消化道出血病逝於成都。
人物生平
杜順德,號滇光,英文名Du Swun Deho 1900年9月4日生於四川遂寧一個貧苦農民家中。他從小學到中學每學期都考第一名,年年獲獎學金。1919年自成都華西協合中學畢業。1920年考入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6年學完7年課程,於1926年畢業,同時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會醫學博士學位。1926年6月到北京協合醫院任實習醫師一年,接着任神經科住院醫師一年,又任寄生蟲學部研究員半年。他勤奮學習和工作,從而打下了牢固的醫學研究基礎。1928 年11月杜順德任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講師及附屬醫院內科住院總醫師。1931年任寄生蟲學助教授。1933年7月去上海利斯特研究院任寄生蟲學部研究員一年。1934年7月返華西協合大學任寄生蟲學副教授。
杜順德一貫關心勞動人民疾苦,不僅熱情、細緻地為勞苦大眾診治疾病,而且經常減免費用。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寄生蟲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1930年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的Two adut flukes in a hen's egg(一個雞蛋之二成蟲吸蟲)一文,報告他在一個雞蛋殼表面發現有西瓜子大小的血點,經顯微鏡下觀察,證實為吸蟲。1930年他還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了Preliminary report on a fluke found in shrimps in Chengtu and its envirens (成都及其附近蝦體之吸蟲初步報告),報告他調查425隻河蝦和溪蝦,發現173隻(占40.6%)感染肝吸蟲,而344 只池塘蝦中無一隻感染肝吸蟲,認為吃醉蝦是成都地區肝吸蟲病感染方式之一。
1931年他報告傷寒26例、副傷寒甲2例、副傷寒乙4例,其中維達爾(舊譯肥達)氏反應陽性者48%,合併腸出血15.6%,病死率15.6%。在報告中,他強調預防和護理的重要性。1931年他報告華西人體常見寄生蟲病有蛔蟲、蟯蟲、鈎蟲及瘧疾等。1931年他用鹼性龍膽紫染色法檢查出血液中梅毒螺旋體。此方法簡便、迅速,得到推廣。
1934年他從茂縣病人脾臟穿刺塗片中,找到利什曼原蟲,並給銻劑治癒,從而最早發現四川存在黑熱病。1943 年他又從汶川縣病兒胸骨穿刺塗片中證實黑熱病。為此他調查了四川16個縣區,證明這些地方均有黑熱病小流行,並證實當地人稱的"痹子病"就是黑熱病。
1937年他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在兒科研究班攻讀碩士學位一年。該研究班共有學員20餘人,最後僅6人畢業,杜順德名列第二。他的論文題目是One hour two dose blood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n normal infants and children(正常兒童的一小時二劑葡萄糖耐量試驗),當時美國給小兒作糖耐量試驗需多次抽血,而且抽血量大,杜順德將此法改為兩次抽血,並用微量法測血糖,得到導師讚許。
1938年7月至1939年6月,他任美國費城兒童醫院住院醫師。1939年7月至1940年6月轉到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任住院醫師。在美、加期間他生活簡樸,學習、工作刻苦,受到院方多次表揚和獎勵。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他日夜懷念災難中的祖國,乃於1940年8月返回成都,任華西協合大學內科教授。那時兒科還屬於大內科範圍,沒有單獨成科。他研究了國外兒科的發展史,深感兒科已發展成獨立的學科,因此,他反覆說服大學領導,在華西創建了兒科。從此他一心撲在兒科事業上,一方面抓醫療、抓質量,另一方面抓教育、抓育人。
1943年杜順德在華西首先報告一例牛痘腦炎。1945年他還向醫務界及民間介紹消滅臭蟲的簡單有效方法。
杜順德1974年退休,1985年11月26日因肺炎、下消化道出血、全身衰竭,搶救無效,於成都不幸逝世。
技術成就
致力於降低新生兒破傷風病死率
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大多採用舊法接生,新生兒破傷風患病率、病死率很高。經他觀察,新生兒破傷風的死因主要是頻繁抽搐,造成窒息及肺炎。據此他制定了新的醫療護理方案,而且身體力行。他整天守護在病兒床旁,觀察病情發展,細心掌握鎮靜劑的用量,管理好呼吸。
1947~1949年,經他處理的11例新生兒破傷風中,8例痊癒,病死率下降到27.2%,這在當時世界醫學文獻中也是絕無僅有的。杜順德將這一成功經驗,寫成《新生兒破傷風的治療》一文,在《中華醫學雜誌》上發表,並寫成英文稿寄給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他們對論文及研究成果評價甚高,認為有獨創性,乃於1950年6月授予杜順德該院最高學位——醫學科學博士。
在中國最早發現並命名「蠶豆病」
1951年4月~5月間,四川醫學院兒科收治了8例病兒,其共同臨床特點是突然尿呈醬油色,貧血及脾大。杜順德聯想到1944年他見過的2例和1947年見過的1例。他診斷為急性溶血性貧血,但病因是什麼不得而知。於是他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終於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查到地中海地區有一種類似的急性溶血性貧血是由於食用馬豆(fava bean)引起的。馬豆就是中國的蠶豆。接着杜順德對8名病兒的家屬補問了病史,得知8名病兒病前2~3天都吃過未煮熟的蠶豆,其中一例吃母乳的嬰兒曾吃過保姆嚼爛的蠶豆。這樣杜順德在中國最先將吃蠶豆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貧血命名為蠶豆病(俗稱胡豆病)。
他將這8例病案加上過去收治的3例,共11例,詳細寫成論文發表在1954年的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上。這一研究成果很快引起了國內醫學界的重視,隨後四川各地、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及浙江等省,陸續有蠶豆病的報告。截至1980年,華西兒科共報告蠶豆病500例以上。杜順德總結了蠶豆病的特點:發病多在3月~5月蠶豆成熟之季節,男孩多,嬰幼兒多見,大多在吃蠶豆後2天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杜順德當時認為蠶豆中有一種蠶豆素,能使個別人發生過敏而生病。但發病的內因是什麼,他一直在探索中。
1955年粵東地區發生蠶豆病大流行,患者達1000人以上。廣東省很重視這一問題,特邀杜順德及其在中山醫學院的長子杜傳書,進行現場調查。杜傳書對蠶豆成分進行了研究,並證實患者紅細胞內缺乏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因而發生急性溶血。杜傳書將研究成果寫成《蠶豆病》一書,該書198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杜順德對該書進行了評審,並寫了前言。他們父子的研究成果在全國推廣以後,蠶豆病的防治取得了顯著效果,病死率普遍下降到1%以下。
主要論著
1 Du SD.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mmon human parasites in West China.Border Research Society,1930~1931.111.
2 Du SD,Williams TH.Two adult flukes in a hen's egg,a report of finding.Chin Med J,1930,44:565.
3 Du SD.Preliminary report on a fluke found in shrimps in Chengtu and its environs.Chin Med J,1930,43:679.
4 Du SD,Best AE.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s in Chengtu,Szechwan.Chin Med J,1931,45:325.
5 Du SD.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of staining blood sporochetes.Chin Med J,1931,45:657.
6 Du SD,Best AE.Kala-azar in West China.Chin Med J,1936,50:273.
7 Du SD.Simple and rapid methods of staining Treponema pallidum.Chin Med J,1936,50:1283.
8 Du SD.Post-vaccinal encephalitis.Chin Med J,1943,61:124.
9 Du SD.Kala-azar in Szechwan.Chin Med J,1943,61:150.
10 Du SD.A simple method of destroying bedbugs.Chin Med J,1945,63A:244.
11 杜順德.新生兒破傷風的治療.中華兒科雜誌,1950,1:75.
12 杜順德.蠶豆病.中華醫學雜誌,1952,38:396.
13 Du SD.Favism in west China.Chin Med J,1952,70:17.
14 杜順德.蠶豆病(俗名胡豆黃).中華兒科雜誌,1955,41:131.
15 杜順德.蠶豆病:一例病理檢查報告.中華兒科雜誌,1955,41:143.
16 唐勝才,杜順德.傳染性肝炎所致低血糖性昏迷二例報告.中華兒科雜誌,1955,41:296.
17 杜順德.破傷風.見:諸福棠,等,主編.實用兒科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459~463.
18 杜順德.蠶豆病.見:郭迪,主編.系統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148;1965,143~144.
19 杜順德.食物變應性.見:蘇祖斐,主編.實用兒童營養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311~321.
20 杜順德.蠶豆病.見:秦振庭,主編.小兒血液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5,293~297.
21 杜順德.破傷風.見:諸福棠,等,主編.實用兒科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465~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