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宗稷

楊宗稷
楊宗稷
原文名 ZongJi Yng
出生   1863年  
湖南寧遠縣清水橋
逝世 1932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號:時百、九嶷山人
職業 古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知名作品 《琴粹》4卷
《琴話》4卷
《琴學漫錄》2卷
《琴鏡補》3卷
《琴瑟全譜》3卷
《琴學問答》1卷
《藏琴錄》1卷
《碣石調·幽蘭》的文字譜
《廣陵散》等

(1863年-1931年),字時百。自號九嶷山人。湖南寧遠縣清水橋人。清末民初琴學(古琴)大家,被稱為「民國古琴第一人」。師從黃勉之,「得吟猱之法」,自創「九嶷派」,曾任北京大學古琴教授。著名弟子有管平湖等,其子楊葆元亦為著名琴家。好收藏,收購古琴五十三張,輯成《藏琴錄》。編有《琴學叢書》。

目錄

個人簡介

楊宗稷(1863-1932),自號"九嶷山人",近代琴學大師,中國古琴"九嶷派"創始人。曾任北京大學古琴教授。著名弟子有管平湖等,其子楊葆元亦為著名琴家。好收藏,收購古琴五十三張,輯成《藏琴錄》。編有《琴學叢書》。原姓歐陽,其祖父名歐陽上珍,父名歐陽字字重,號世任。母為李氏,時百生於1863年(清同治三年) 寧遠縣地處湘南,風景如畫茂林修竹,南有名嶺九嶷山,歐陽家族為大家族家道中上,大排行至三十四弟元安,三十六弟治安,部分北遷家族改姓楊。

人物經歷

漢唐為古琴鼎盛之時,「君子無故不撤琴」,「家弦戶誦」,即可知幾近今日之「流行音樂」。但宋代以來,古琴逐漸衰落。專家認為此乃古琴太難操作,同時又受域外樂器之衝擊使然。直至民國初年,始有楊宗稷先生為振興古琴「為之整理,發揚而光大之」。

他年幼時即讀書習字功課良優,尤愛唱歌通韻律愛器樂。古時流傳的伯牙子期的故事,致使他對古琴尤為酷愛。楊宗稷20歲開始學習古琴,並為之痴迷。1901年,清政府管學大臣張百熙聘其為京師大學堂支應襄辦。1904年,他被選為學部理事。1906年,調任郵電部侍郎。

1908年,他到南京拜全國着名琴師黃勉之為師,由於刻苦鑽研琴技,藝業大進,達到心弦合一境界。當時黃先生己教琴數十年學生百餘人,學生中有軍機大臣張之洞,皇親貴戚溥桐,葉詩夢,史蔭美,賈闊峰等人,而惟獨喜愛學生楊宗稷,稱其對古琴有靈感。此後也證明楊宗稷的成就較為顯着。此時他對古琴愛已成癖,不但能繼承黃老先生之精髓還能發揚己之長。於市肆上購得各種古琴譜,對古琴、琴書、曲譜更有研究與發展。首先楊時百對古琴譜之指法韻律覺得標註不夠確切且繁雜,因而導致當時的彈法因人而異,甚至難於繼承古人留下真實韻,彈奏多有失誤。隨即他開始整理所有古琴曲譜並廣收古琴典籍進行整理勘誤。數年後其師嘆曰「吾不如也」。

1911年,他開始搜集古琴,既進行研究還將有缺陷古琴進行破腹修理,直至復原滿意為止,同時也買賣古琴。在手中古琴經常為二十餘張,而經手古琴近百餘張,如「風鶴」琴為其所得第一琴為五知齋徐俊監製,遂將其居室首名「風鶴琴齋」,其中有名藏琴五十三張。雖仍不能與宋宣和(宋徽宗趙佶1119—1125年)之「百琴軒」比美,巳知足矣。

1915年起,他在京開辦了「九嶷琴社」掛牌辦學教琴,此後在琴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嶷派」因此得名。在1915年至1932年即民國四年至民國二十一年這十八年教琴期間正是時局動盪年代。官員們去職以後閒來無事,學琴交友以供消遣,時百教琴有時獨奏有時合奏,有時將那大瑟也取出與琴合奏可謂興趣盎然,每日都是在節日中度過一般。

1917年後,楊宗稷專門從事古琴教學和琴學理論研究,自號「九疑山人」,稱自己的居室為「半百琴齋」,並舉辦「九疑琴社」。

1920年,楊宗稷與虞和欽張友鶴明淨和尚等古琴學家相聚談琴,遂萌發組織「琴會」之念,不久即成立「北京琴會」,是為民國以來北京有琴會之始。琴會不但交流古琴技藝,而且重在對古琴的考證、學術、論說和琴譜諸多方面的研究。一時之間,南北同仁紛紛效仿成立琴社。如太原「元音琴社」、南京「青奚谷琴社」、上海、蘇州的「今虞琴社」,長沙也成立了「愔愔琴社」,使民國時期的古琴藝術掀起了一個多年未見的高潮。

1922年春,他受聘到北京大學教授古琴。同年冬天,又受閻錫山之聘到太原教授古琴。桃李芬芳,聲名也因之鵲起,一時有眾多慕名而來的學琴者。

1928年(光緒33年至民國17年),楊宗稷用21年時間寫作的《琴學叢書》成書,約四十萬字,是集古今此類書之大成。按他修正的注法指法嚴謹,彈奏不致有誤且一通百通。了解者均能合奏,音律明快和諧可謂集古今於一。他於1911 年開始木刻《琴與叢書》,並於1911年開始陸續出版。直至1931年(民國二十年)前後用了二十一年才完成此巨着。共兩函四十三卷十四冊。

1932年,楊宗稷因病辭世,享年63歲。

人物成就

楊宗稷是當時公認的琴學宗師,不但琴藝精湛,而且對古琴深有研究且著作頗豐。一生主要著述有:《琴粹》4卷、《琴話》4卷、《琴學漫錄》2卷、《琴鏡補》3卷、《琴瑟全譜》3卷、《琴學問答》1卷、《藏琴錄》1卷,後人合刊為《琴學叢書》。

《琴學叢書》是楊時百編纂的一部重要的古琴研究的琴學專著。其中將古曲譯成通行簡譜,對指法要求作了詳解,使後來學古琴者有章可循。曲譜部分有32首,附有工尺板眼。並對現存最早的《碣石調·幽蘭》的文字譜,以及《廣陵散》等久已絕響的傳統名曲也作了點拍的嘗試。書中除了曲譜以外,收錄了大量的琴學資料,所涉及文字部分面亦很廣。此書從1911年到1931年間陸續成書,共43卷,約70萬言。在《琴話》、《琴粹》部分提出以琴傳聲,如鏡臨物然。並分析這種反映不外象形、諧聲、會意三端。承認民間曲調對琴曲起到豐富發展的作用。認為一意追摹古調則難為聽者。因此,楊宗稷也被人稱為「民國古琴第一人」。

楊宗稷晚年在北京設「九嶷琴社」傳琴,現代着名古琴大師管平湖曾從其學,其子楊葆元亦能琴。楊宗稷其他弟子中知名的還有李靜(伯仁)、關仲航等。

琴學觀點

楊宗稷的琴學觀點散見在《琴學叢書》的各卷中,如《琴余漫錄》:「予謂琴之有譜,猶字之有碑帖也。其琴曲,則碑帖中之《蘭亭》座位也。臨《蘭亭》者,未必人人酷似右軍。臨座位者,或變而為松雪。究之西子嫫母,作者自有千古定評;燕瘦環肥,不妨各自從其所好。……然則琴無古音乎?曰:琴以音為古,不以曲為古。如碑帖之有字,字為古。」把古琴的傳譜比喻為書法之碑帖,而琴人的感受猶如臨摹字帖。因此古琴之古在於音,碑帖之古在於字;至於按譜鼓琴所成之曲,則與臨摹出來的作品一樣,是個人的感悟。其中的道理也好似每個人的宗教體驗都是別人不可替代的,重在自己的體悟。楊宗稷的琴樂觀點對今天琴界仍有着深遠而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