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傑
楊寶傑 |
楊寶傑,首都博物館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博寶鑑寶網特邀專家、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鑑定中心金牌鑑定專家、青銅器、玉器、雜項鑑定專家。 [1]
從事文物工作20餘年。先後參加編寫《首都博物館藏古璽印》《首都博物館藏印選》《玉器之美》《首都博物館藏硯選》《北京文物大系青銅卷》《首都博物館藏銅佛》《中華古硯》等書。從事首都博物館文物徵集工作。 [2]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文物鑑定家
民 族 ---- 回族
國 籍 ---- 中國
人物簡介
■ 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鑑定中心金牌鑑定專家
■ 青銅器、玉器、雜項鑑定專家
■ 首都博物館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楊寶傑談收藏
收藏貴在持有平常心
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太平盛世,"收藏"一詞逐漸進入了人們的生活視野。
收藏,顧名思義,即收集保藏。可以說,在物質生活不斷豐盈的時代,通過進行文物、藝術品收藏來豐富與充實精神生活成為當下大多數人們行為方式。
當品類繁多、形式各異的文物及藝術品由於自身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而同時被賦予了市場價值時,以陶冶情操、滌盪靈魂為目的的收藏活動很快被追求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態所取代;
單純體驗收藏樂趣的過程,品位其中韻味被各種失衡的心態所覆蓋。
於是,種種啼笑皆非甚至荒誕不經的行為正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藏家中發生,而雜項鑒寶專家楊寶傑老師則稱,追求藏品背後的經濟利益不應成為收藏的初衷,文物、藝術品收藏貴在持有一顆平常心。
安徽一趙女士攜帶據說是由祖輩流傳下來的煙斗到北京權,做真偽、年代、價值的鑑定經鑑定,該煙斗用普通木枝為杆,煙斗用銅錫製成,煙嘴套瑪瑙距今幾十年的歷史,市場價值2000元人民幣左右。
然而,此前,趙女士將此煙斗送至上海、安徽某拍賣公司,具她介紹說拍賣公司分別給此物估價1300萬人民幣和600萬人民幣的高價為她拍賣,按拍賣公司的規矩,拍賣之前需交大至估價的1%作為他們的前期運作費,對一般家庭的趙女士而言,討價還價後,運作費用還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實在舉棋不定,琢磨來琢磨去擔心拍賣公司給他們估價會不會太底,錢交了不打緊,別把她們家祖傳下來的寶物讓拍賣公司給賤賣了,那就吃大虧了。
經與家人再三商量,決定到北京找權威的鑑定機構鑑定鑑定。從趙女士鑑定前的神情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她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仿佛中了巨額頭彩似的,不斷的述說着將來的用錢計劃。
但經這麼一鑑定,巨大的估價反差使趙女士的心理產生了莫大的失落感與衝擊感,似乎已經裝入口袋的巨款一夜間被人搶去了久久無法面對現實的打擊,氣憤、怨恨之情油然而生,情緒異常激動,切忽略了鑑定的真正目的。
市場的殘酷,沒有正確良好的心態以及對事情、物品的基本判斷能力,可謂收藏又有幾多悲涼?由此也更折射出了拍賣行業發展的幾多亂象?
中國《拍賣法》有關條款對造假、拍假行為的縱容和袒護,才是亂象的根源。
因此,有的拍賣公司,只管收錢,明知道它是假的,也收,將價值低廉、甚至毫無價值的廢品說成真品、國寶,是當下混亂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普遍行為,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此外,很多鑑定專家違心鑑定亦根源於三類特殊藏友的態度:第一類是有的藏友自恃高傲,他們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甚至是某行業的精英、專家,飽讀收藏群書,自認為對書本上介紹的國寶級文物了如指掌,對於鑑定專家的意見聽不得半點。
第二類是有的藏家專收高檔稀有器物,一出手就是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的"國寶級文物",如果鑑定專家說其藏品為假,便立刻翻臉,甚至對專家恨之入骨、伺機打擊報復。
第三類是期待靠收藏來改變命運的低階層藏家。他們的藏品或是自己購買,或是家傳之物,本人對藏品期望過高,希求一夜致富,而當藏品被鑑定為假後,他們便失去清醒與理智的頭腦,對專家進行罵爹罵娘式的瘋狂人身攻擊。
銅器、雜項鑒寶專家楊寶傑先生稱,藝術品收藏的最終目的並不應在於藏品價格的高低,而在於從收藏中尋覓收藏的樂趣。
抱着投機的心態而終日做着發財夢,一旦藏品的真實價值與期望值相差甚遠,便做出過於極端的語言及行為反應,這種收藏心理被稱為"病態收藏"。為了避免病態收藏心理,楊寶傑對廣大藏友提出了九字箴言:
勤學習、慎交友、平常心,具體來說,1.勤學習。藝術品收藏是一門學問,它要求藏者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更要具備邏輯學、化學、生物學等等自然科學常識。
所謂藏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地學習,對藝術品收藏才能從盲目的無知走向正確的認知。
2.慎交友。在藝術品收藏圈內,要結交比自己水平高的朋友,才能學到東西;如果結交的只是酒肉朋友,那麼上當受騙的機率便大大增加,因為販賣假貨的往往是這樣的朋友。
3.平常心。這是藝術品收藏最為珍貴卻也最難持有的心態。
只有摒除浮躁,持有平常心,才能真正體會到收藏樂趣而非將收藏視為一種壓力,進而從收藏中不斷獲得藝術知識的學習與文化品位的提升,在當下全民收藏的時代,平常心對於提升中華民族整體的文化涵養與藝術欣賞水平更是大有裨益的,這也是藝術品收藏的終極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