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立微,原名楊詔,1917年5月出生,四川省川東道重慶府巴縣南彭場人氏。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以後,日軍大舉進攻中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領大小官員於11月17日撤離南京,3天後的11月20日在武漢宣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隨着武漢會戰、長沙會戰之後,清華北大等各大專院校被迫遷移西南,重慶除了有沙坪壩重慶大學裡面的中央大學,還有1939年從武漢遷來的中華大學,繼續辦學、教書育人,堅持抗戰。

楊立微
出生 1917年5月
國籍 中國 四川省
別名 楊詔

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發布名令宣布重慶為陪都。楊詔老先生那時候還是一個中學剛畢業的青年,自巴縣的南彭到重慶城考入中華大學大陽溝校區,學習中國文學專業,讀的四書五經、練的琴棋書畫,深受國學正宗的教育薰陶,經歷了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的那些風風雨雨的日子,一面躲轟炸,一面學文化,為中國未來奪取勝利、建設國家之需而努力學習。

目錄

人物經歷

楊詔先生在抗日戰爭期間的中華大學畢業以後,因為成績優異、文字功底好,加上又有人舉薦,而被重慶市民政局錄用,到秘書室擔任秘書。抗戰期間的重慶市政府在新橋至山洞到林園一帶設立了新歌區,當時的歌樂山郊區辦公處處長范埏生(1941年起任),1947年升任重慶市民政局長。范是四川富順人,畢業於四川陸軍講武學堂,楊森早期也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他算是軍長楊森的心腹。1948年4月楊森繼張篤倫之後任重慶市長。

1949年11月,劉鄧二野大軍解放西南在即,國民黨當政的重慶危在旦夕,蔣介石任命的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楊森,以重慶市長的身份還兼任重慶衛戍司令部總司令,范局長被調任衛戍總部任參謀長。因為楊森需要一個擅長文字工作的人代他寫信回復批文,那時新官上任慣常舉薦人才,於是就在1949年11月15日,由范把楊立微先生舉薦到楊森的衛戍總部做了十六天的秘書。

12月1日重慶解放前夕,他隨楊森率領的國軍逃跑。當跑到遂寧的時候,重慶的地盤丟了,楊森不能再稱重慶衛戍總司令了,於是蔣介石任命楊森為川陝甘邊綏靖公署主任,受命負責指揮屬下20軍等部隊阻截解放大軍追擊不成,後繼續往成都方向一路逃跑。當時范調派楊詔和卓國放二人受命到楊森身邊擔任秘書,負責寫信回復。由於要發工資,每人每天記發四個銀元。因為是在逃跑路上,楊詔老先生回憶當秘書實際也沒有多少工作要做。楊森當時實行「日日令」,在成渝路上真下了一道命令委任楊詔為「中校秘書」(有檔案為證),因此後來歷史上就真稱他為「楊森的秘書」了[1]。。

楊森因為1913年身為川軍熊克武5師營長與滇軍黃毓成作戰失敗被俘,險遭殺頭, 幸而遇見時任滇軍將領的朱德而救過他一命。1926年8月朱德旅歐回國後,受國、共兩黨委派到萬縣的楊森部隊說服他同北伐軍合作,楊闇公冉鈞等中共重慶地委組織四川國民近五萬人,沿江水路兩岸示威大遊行,聲援遭到英國軍艦9月5日炮擊傷亡的楊森部隊(史稱「萬縣慘案」),劉伯承朱德等組成的中共重慶地委軍委,與陳毅童庸生等一起組織了我黨獨立領導川軍革命的第一次軍事起義:瀘順起義。當時的第一路軍黃慕顏司令帶領的起義部隊,歷史上最早打出了「四川紅軍」的旗號(據中華民國史料記載),因而受到國民黨蔣介石電令徵召川軍各路軍閥一起征剿,1927年5月起義在瀘州最終失敗,後有一部分被打散的起義部隊,投靠到楊森部隊旗下才得以安身立足。

1933年10月,楊森受蔣介石令參加對川陝根據地的六路圍攻,任第四路總指揮。1935年奉命率部圍堵紅軍長征,他派了第一、四旅在敘永圍堵紅軍,第二、六旅在大渡河布防,他寫信給朱德要求互不侵犯。因此朱德總司令回信說「只要他不圍堵紅軍北上,紅軍也不打他」。於是他派部隊虛以委實的假裝圍堵紅軍,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客觀上也幫助了紅軍突破國軍圍堵。因為這些與我軍的交情,1949年12月,楊森派人與劉鄧大軍的劉伯承代表柴軍武、任白戈等銜接,要求放過他被圍困的部隊和正在轉移的財物,劉伯承拒絕了他的要求:有多少槍繳多少槍,就是繳械,別的不談。楊森只得跟着蔣介石跑台灣,在成都鳳凰山機場乘機起飛離開了大陸,跟着蔣介石在台灣去做了蔣介石的「總統府上將國策顧問」。

秘書楊詔等逃到成都附近金堂的國軍官兵,先後起義加入了解放軍二野劉鄧大軍的部隊。楊老先生回憶當時有位解放軍華中軍事代表劉叔度(富順人),來接收起義部隊,因為他倆時常在一起見面接觸,軍代表通過談話、觀察與審查後,知道楊詔其實本身不是楊森20軍的軍人,所以把他和其他31位較有文化的舊政府人員選送到成都的二野軍大,編入學員隊伍進行學習改造,據說是預備的土改幹部。楊詔被軍大安排在教3團俱樂部兼管圖書,因此他也藉此機會學習了解放軍南下部隊帶來的很多新知識。

在二野軍大成都分校學習到1952年3月份,因為軍校陸續又來了許多華東的土改幹部,他們早期的第一批學員必須畢業,根據需要轉地方工作了。當時給他發放的證書是「解放軍二野軍大革命軍人(連職)」,領導委派楊詔帶隊,領了米糧、軍服、被子、鞋襪等給養,由他背着61位學員的檔案,從成都帶領這批轉業軍人轉重慶工作。接下來再分配到土橋李家沱的巴縣縣政府報到,楊道南縣長親自出面迎接,讓老人家印象非常深刻。到了巴縣,他被分配投入土地改革的查田定產、填發土地證等工作。一年時間工作結束後的1953年,楊昭轉到白市驛區福壽場中心小學擔任六年級的班主任,後來還教過我四舅舅。他在地方上工作還志願參與了解放初期的肅反工作,並被評為積極分子。

1957年由於鼓動知識分子提意見,他說了「城鎮戶口的人買個饅頭還要二兩糧票」之類的話,引而被批判定性為挖社會主義的牆腳,劃入右派,取消公職,發落到福壽場西合三隊當農民。因為經常被派去承擔抬石頭之類的重體力活兒,所以也鍛煉出了他一身強健的體魄。打倒四人幫以後,黨中央開始撥亂反正,他就開始時常搭我父親的車進城,找政府申請落實知識分子的政策。1978年年末終於如願以償,他再次回到教師隊伍,調到松嶺鄉當老師。那時的鄉還稱公社,書記是後來的巴縣縣委書記和重慶市國安局長戚萬林,兩人經常一起下鄉工作。由於戚書記的推薦,他到了巴縣魚洞,輔助政府恢復縣政協的工作,任政協常委兼修史志到1982年退休。因為解放以前的《巴縣誌》都是文言文,所以政府抽調楊老這位中華大學畢業的國學之士來將其翻譯成白話文。政府聘請楊老先生擔任了新縣誌編委會副總編輯,負責編排解放後的新縣誌,現在這本書有範本收藏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文津館。

憶老人

老人家一生坎坷,歷經磨難,但是年高九十九歲的他,晚年還在巴縣政府的支持下組建了雲篆山書畫院,每年春節開展書畫義務活動,在魚洞街頭免費為市民寫春聯,還堅持每年辦一次書畫展覽。在年高近百即將封筆以前,他專為巴南區委揮毫題贈了兩幅作品留存為念。作為院長的他,發自內心的說:不管歷史如何滄桑, 但是我仍然感到人生滿足;人應該對國家、對人民都要有所貢獻,我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這些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如此的關懷和照顧。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自我離開重慶到北京的十多年來,時常回憶起小時候住在江津與巴縣交界的福壽場,那裡曾經居住過的一位歷史名人: 楊立微老先生。可是,那時候大家都說他是國民黨軍閥楊森的秘書,文革期間老人家因此很受了一些壓制。1977年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老先生調離福壽場, 就沒有再見過面,讓人印象深刻的他是一位銀髮、瘦削的文化人。

因為老父1949年12月在長壽葛蘭老家,受他的小學老師孟先生(中共地下黨員)的啟發,到石堰區政府報名參軍,加入了解放重慶的二野12軍36師,在司令部擔任過肖永銀師長的通信員。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以後,1951年3月開始抽調第三批入朝部隊,12軍抽調人員上朝鮮戰場(志願軍12軍31師、36師,守衛上甘嶺戰役的主力部隊),老爺子早晨聽到緊急集合號排隊報數,按照「單號出列、雙號留下」劃分前線與後方人員時,因為列隊排在雙數而留在了涪陵師部留守,負責在酉、秀、黔、彭至湘西一帶剿匪。抓到投降的國民黨軍殘匪經教育改造,符合要求的選送朝鮮戰場戴罪立功,留守部隊負責在後方支持保障朝鮮戰場守衛上甘嶺的12軍主力部隊補充兵員。朝鮮戰爭結束後的1953年,父親自12軍36師司令部通信員轉駐涪陵機要交通局,跟着肖光明局長傳遞機要文件。2005年10月25日,原12軍31師(36師)番號還健在的老戰友們,為重修12軍的軍史在重慶鵝嶺公園重聚,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那次老戰友聚會以後,老父親總時常提起肖局長的夫人楊靜誼的話,說她有個伯父叫楊詔,是個國民政府時期在重慶市政府求職的知識分子,想尋找他老人家的下落。

為解了父親的這個心結,2014年的春節,我們父子倆開着車,通過舅舅們提前打聽提供的線索,頗費了一些周折。好在重慶市巴南區魚洞鎮這個地方不大,最後尋訪到山頂上一居民小區,終於找到了闊別多年的楊立微老先生。老人家精神矍鑠,年近百歲,仍然還在堅持撰寫書法、誨人不倦。老人家一見多年不見的老父親,對他記憶中那位英姿爽朗的軍人印象很深,但是老父現在也是年過八旬有餘、耄耄之年的垂垂老者了,形象不比當年,讓老人家實在感嘆不已!兩位老人一說起肖局長的夫人楊靜誼,楊立微先生確實有那樣一位叔伯弟兄的侄女,家鄉所在巴縣一品、南彭一帶。原來我們在福壽場早就認識了三十多年的楊立微老先生,就是肖局長夫人的伯父楊詔。

參考資料

  1. 楊軍:百歲老人楊立微先生講述四川解放前後的歷史故事 中紅網—中國紅色旅遊網,發布時間;2016-02-01 16: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