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東井
東林東井 位於台灣金門縣。烈嶼鄉東林聚落的「東林東井」,開鑿於宋寧宗嘉泰4 年(1204),為宋林彥智所興建,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堪稱為全金門最古老的井。並已於2007年經金門縣文化局審議通過列為縣定古蹟[1] 。東林東井係以長160公分、寬40公分、厚11至13公分的石板,從井底砌垣到井口,形成一個每邊長130公分的正方形井體。這些同樣大小的石板,每塊的左下角和右上角,各鑿一個長15公分、寬20公分的缺角,砌法採用正凸和反凸相間的砌法構建而成。在朝向北面的那一片井欄之中心部分,刻著三行直寫的楷書,由右而左是「嘉泰甲 子春林 彥智捨」九個字,朝南的那一片井欄的中心部分,也刻著兩行直寫的「大德乙 巳重修」六個楷書字,由於此片朝南,長期受陽光曝曬,使花崗石面已經剝落許多,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德」和「重」兩字,因在石中央而較清晰,另四字在邊緣,剝落較多而不甚清楚。[2]而東林東井與國姓井是烈嶼當地頗有年代的兩口古井,值得旅人前往一遊及參觀。
目錄
景點介紹
東林東井為方型井,井口與井體同大,一般井則是井口比井體小,它也是金門此類型井中最大的。基台的石板為24片花崗岩呈放射狀排列,是少有的排列方式[3]。
其源由始自宋高宗(1127-1162)末期,洪姓先祖出仕於朝,因耿直,忤權貴,乃撥遷烈嶼,後林姓也陸續來此地繁衍成族,從北面井欄上的「嘉泰甲 子春林 彥智捨」刻字,為林彥智出資興建(目前並無相關文獻記載林彥智的生平),開鑿於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據今已八百餘年,另於南面井欄上刻「大德乙 巳重修」,於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 重修。[4]
位於東林5號大厝埕前的東林東井,有別於一般井皆為井口小於井垣,東井卻是井垣與井口一般大,井的四周加砌一座方形台基,上鋪有24塊長條石板,每塊皆由井欄向四周呈放射狀排列,由上下看,猶如24塊石板向四方射出。井上刻有楷書,因年久部分字體已剝落,因其富有歷史文化價值,現已列為縣定古蹟,也是大小金門兩島保存最久的水井之一。值得旅人前往一探究竟[5]
金門區最大古井的縣定古蹟
位於烈嶼的東林東井是當地頗有年代的兩口古井之一(另一古井為國姓井)。該井建於南宋寧宗嘉泰四年(西元1204年),為宋林彥智所興建,為金門最大之古井,構法特殊,距今約八百年;之後於元朝成宗大德九年(西元1305年)又重修一次,距今也約莫七百年
[6],於2007年經金門縣文化局審議通過列為縣定古蹟,大概是目前國內僅存歷史最久的古蹟。
[7]其中在2004年,因鄉村整建,於古井周遭鋪設階梯與花崗石地坪,並於古井上方增設不鏽鋼護架。 東林東井內緣邊長130公分,外緣邊長160公分,深4.5公尺,以11層花崗石板堆砌而成,底下10層的井垣(由高度推測)由長160公分,寬13|15公分,高40公分的花崗石板圍成方形砌築。另一部分為井體周圍砌築高52公分,四邊長約235公分的方形基臺來保護。該古井的特徵:—般的井,井口比井垣小,而此類型的井口與井垣同大,也是金門此類型中尺度最大的(內緣邊長130公分)。另外基台石板不同於一般垂直或水平走向,以中心向四面成放射狀排列,也為少見。目前因地下水質受污染,井水目前無人使用。井欄北面上的「嘉泰甲子春林彥智捨」與南面的「大德乙巳重修」刻字,因時間、自然因素破壞,花崗石面材料剝落許多,字跡辨別不易。歡迎旅人若有安排到小金門時,可抽空前往參觀此一有歷史意義價值的古蹟[8]
視頻
【20210825金門day1_全程PCR+烈嶼一日遊】
【「金門」五天四夜自由行|探索戰地風情、玩遍五鄉鎮|金門旅遊推薦】
【【金門 EP.1】翟山坑道 後浦十六藝文特區 文臺寶塔 明遺古街 金門城北門 高粱酒酒史館 葉氏酒釀蛋 微醺咖啡 名記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