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松竹映画

松竹映画株式会社

来自 澎湃 的图片

松竹映画松竹映画株式会社,亦译“松竹影片公司”。日本电影企业。1920年由大谷竹次郎创建于东京蒲田。迁址于神奈川县大船,多拍摄市民生活题材的喜剧类电影。拍摄的著名影片有《晚春》、《二十四只眼睛》、《寅次郎的故事》、《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等。 [1]

目录

松竹映画100年,多少日本影史第一从这里诞生

2021-05-14 11: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Boulevard des Capucine)大街十四号的地下咖啡馆里举办了一场放映活动。兄弟两人为到场的人们展示了用摄影机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电影,在这里拥有了它的第一批观众。

1895年12月,在地球另一端的日本京都,大谷松次郎,白井松次郎两兄弟成为歌舞伎剧场“新京极阪井座”的经营者,纵跨日本影史一个世纪“松竹电影帝国”,其历史序幕就此拉开。

“松竹”的诞生 从“歌舞伎”到“电影”歌舞伎座

大谷松次郎、白井松次郎两人开展歌舞伎演出事业的关西地区,恰恰是日本最早接触“活动写真”(电影刚进入日本时的名称)的地方。在贸易往来频繁的关西口岸,商人们对舶来的新品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1896年,在贸易港口神户的一家旅馆,商人高桥信治组织了日本首次电影放映活动。

在技术革新暗流涌动的世纪更迭时期,松竹公司在松次郎兄弟的经营下,从京都到大阪,再到东京的浅草,野心勃勃地拓展着戏剧演出事业的版图,迅速成为戏剧演出界屈指可数的企业。与此同时,松次郎兄弟两人将目光转向了20世纪末最重要的发明——电影。

1919年,以归山教正为中心的先进知识人士在日本掀起了“纯映画运动”,他们希望能够改变社会将电影视为低俗娱乐的看法,谋求建立电影作为艺术表达的新的评价体系。在这之前,初来乍到的日本电影不论在创作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无法摆脱传统戏剧的强大影响力。电影,是舞台在摄影机上的衍生品,是“戏剧的附属物”。(四方田犬彦)松竹映画合名社(松竹キネマ合名社) 因此,在大谷松次郎和白井松次郎兄弟决定成立“松竹映画合名社”之前,他们知道,电影要实现独当一面,需要不同于过去的产业结构,需要一群热衷探索的创作者来建立新的艺术表达。于是同年,松竹派出团队远赴美国,去到洛杉矶考察当时好莱坞的电影体系。

翌年的1920年,“松竹映画合名社(松竹キネマ合名社)”正式成立,这家公司就是今天松竹映画的前身。

“梦之都,电影之都,我们的蒲田”

1920年成立之初,松竹不仅从美国引进大量拍摄器材以及电影人才,还效仿好莱坞,于同年4月成立了“松竹演员学校”,同年6月,松竹曾经东京郊外的蒲田村(如今为大田区蒲田地区),松竹建立了第一所专属片场“蒲田摄影所”。

担任“松竹演员学校”校长的,是当时在日本国内大力推广戏剧改革,日本现代剧的奠基人小山田薰。在小山田的主导下,1921年导演村田实在蒲田摄影所拍摄了现存的最早的松竹电影《路上的灵魂》。松竹第一作《路上的灵魂》(1921)

影片的舞台设定在外国人带领开发的别墅区“轻井泽”。作品中借鉴西方文学的电影台词,大胆的影像剪辑和镜头表现手法,这些前所未闻的表达不仅昭示着松竹在电影事业上的野心,也是“纯映画运动”影响之下,日本创作者追求电影艺术的见证。

1928年末,小山田薰不幸因病逝世。但是他追求电影艺术性的精神和实践,为之后的松竹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创作血液。他率领的 “松竹演员培训学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六个月,从中却走出了日本电影早期最优秀的一批影人:日本时代剧之父“伊藤大辅”以及松竹现代市民电影的先驱“牛原虚彦”。

1929年,导演五所平之助在蒲田拍摄了电影《父亲与儿子》(父亲とその子)。片中的主题曲《蒲田行进曲》随后成为蒲田摄影所的所歌。欢快的歌声唱着:“春之蒲田,花之蒲田,电影之都”。

2年后,五所导演了日本第一部有声电影《夫人与老婆》,日本电影迎来了有声时代。周边工厂聚集的蒲田地区,因为噪音问题不再适应电影拍摄的条件。1936年,松竹关闭了蒲田摄影所,将片场搬迁至东京南边神奈川县的镰仓市市大船区。

蒲田摄影所存在的16年间,为松竹今后的电影帝国打下了地基:松竹电影在这里开创了以都市新生活为题材的,独树一帜的 “蒲田调“电影;日本第一部有声电影在这里诞生;牛原虚彦、清水宏在这里留下了大师之作,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等日本电影大师从此踏上逐梦之路,一代风华的时代女星田中绢代在这里出演了一部又一部佳作……

1924年,正值30岁的年轻制片人“城户四郎”出任蒲田摄影所所长。他就任后,在电影制作和人员结构方面对松竹进行了全面改革。

一方面,城户上任后,摒弃了当时松竹主打明星阵容的电影路线,而是将导演放在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位置,确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片场制度。片场制度从明星到导演的转变,基于城户对电影的认知:电影在成为商品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件作品。

在蒲田摄影所,以导演为领头、剧本、摄影、美术、道具等制作人员形成一组,片场会给每位导演安排专门的房间,只有该组的成员才享有资格进入。于是有了:清水宏导演=“清水组” 牛原虚彦导演=“牛原组”,小津安二郎导演=“小津组”。

每个组成员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起。摄影所内还另外备有群众演员专属的房间,以及孩童演员的房间,以供各组摄制使用。这种自上而下,各个成员工作高度集中的制作体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导演的创作自由,以及最后电影的产出质量。

创作者们对艺术无止尽的钻研精神,在松竹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设备先进的片场,专业的演员供给,以及松竹最引以为傲的,以导演为中心的“导演制度”。

城户四郎担任所长期间还制定了松竹电影基本调性——“小市民电影”路线。

他希望导演创作故事简单,清新明快的,表现日常粗茶淡饭,呼应昭和现代风貌的小市民电影电影 ——“蒲田调”电影。这便是贯穿松竹蒲田时代,以及之后大船时代的松竹电影主色调。

于是在1923年,松竹推出了小市民题材的电影作品《父亲》(岛津保次郎),奠定了之后蒲田调作品的基色。当时在片场为这部影片担任摄影助手的是,刚刚入社的小津安二郎。

1923年,小津进入松竹映画的摄影部,担任摄影助手。在这个时期,小津进过的“岛津组”牛原虚彦导演的“牛原组”,抑或是同期好友清水宏。他们均是蒲田调现代电影的代表作者。

时值城户四郎将松竹电影转移至描写大众生活的小市民路线,以及推崇导演中心的片场体制改革时期。

进入19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近代都市的快速发展,市民阶级不断扩大。1923年日本遭遇了关东大地震,东京几乎全城覆灭。自然灾害的破坏愈发加深了当下社会和过去的断裂,大众希望摆脱灾难造成的阴霾,渴望着全新的,现代的生活方式。

关东大地震后,先于松竹成立的电影公司“日活株式会社”决定将摄影所搬迁至京都。蒲田成为当时东京唯一一所仍在投入使用的片场。城户敏锐地抓住社会大众的心理诉求,并利用蒲田地理位置的优势,倡导用电影捕捉市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变化。

小津在松竹做了4年的摄影助手之后,在1927年执导了自己的首部长篇,时代剧《忏悔之刃》。紧随其后的第二部作品则变成了现代生活题材的市民电影。 之后,在1930年小津在蒲田摄影所一举拍摄了《结婚学入门》《我落第了,但……》《大小姐》等以大都市东京为舞台的7部电影。当时的小津作品深受卓别林,刘别谦等好莱坞喜剧类型的影响,瞄准新生活方式下普通人的生活,以傲人的创作成绩,成为松竹电影新风尚的引领者。

二战前后的松竹 日本动画的开创者《蜘蛛与郁金香》

1936年,松竹片场从蒲田迁移到大船。进入有声时代,松竹电影依然坚持着现代都市“市民电影”的路线。1939年日本全面进入战时时代,直到1951年美军占领时期结束,电影人的创作被意识形态的控制攥住了喉咙。

值得一提的是,在战时的1941年至1945年期间,松竹在东京成立了“松竹动画研究所”。在战时特殊时期,研究所在日本军国政府海军部的命令之下开始了国策动画制作。担任动画研究所所长的政冈宪三,成为开创日本的动画之父。

虽然战时的电影制作面临着资金短缺和物资匮乏的严峻现实,但松竹动画研究所得益于军部丰厚的预算投入,大胆实践动画制作的创新。1943年,政冈宪三在松竹动画研究所创作的《蜘蛛与郁金香》,是日本第一部使用赛璐珞制作完成的动画作品。它有着抒情的童话故事和音乐剧的独特表现形式,其制作方法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动画制作,是日本动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1945年,松竹动画研究所制作了其最后一部动画《桃太郎 海之神兵》,该部作品是日本首部动画长片。《桃太郎 海之神兵》之后在大阪的剧场“松竹座”上映,上映首日坐在观众席上的一位年轻人,便是被誉为战后日本动画巨匠的“手冢治虫”。

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 《卡门归乡》

1950年代,日本进入电影全盛时期,主流电影公司确立了从制作到发行再到放映的完成产业链。松竹电影则回归了战前的小市民电影路线,同时以《你的名字》(1953~1954)和《爱染かつら》(1962)为代表的情感题材作品收获了大批女性观众。《爱染かつら》(1962)

在美军占领结束的1951年,松竹率先和富士公司合作,制作了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由木下惠介导演,高峰秀子主演的《卡门归乡》。

影片讲述了高峰秀子饰演的农村女孩前往东京闯荡,成为了脱衣舞女郎后衣锦还乡的故事。作品中延续了“蒲田调”电影中的明快色彩和幽默情趣,诙谐中不失人文关怀,刻画了战后日本农村和都市之间的价值冲突。

在松竹制片厂刚搬迁到大船时期,当时才刚入社没多久的木下惠介获得岛津保次郎导演的赏识,被提拔为岛村组的副导演,也在之后的创作中继承了后者坚实、深沉、温情的创作风格。木下惠介 之后,木下惠介导演创作了《日本的悲剧》《二十四只眼睛》《楢山节考》等杰作,逐步确立了情感、喜剧和社会议题的三大主题,和东宝的黑泽明一并成为50年代日本影坛最受瞩目的导演。

松竹新浪潮 不破不立的电影新势力1954年,日本最大元老的电影公司,日活宣布再度回归,声势浩荡地四处网罗优秀的电影人才。日活的强势复活动摇了当时的日本电影版图。日活、松竹、东宝、新东宝、东映、大映,日本六大电影公司展开了群雄逐鹿的局面。

1960年代,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运动此起彼伏,松竹的小市民电影届时已无法在精神层面上引起新一代的共鸣。面对日活焕然一新的强劲实力,以及公司原有创造力的衰退,松竹的制片人城户四郎大胆决定采用新人导演。

1959年,大岛渚在进入松竹五年后,拍摄了长篇处女作《爱与希望之街》,为松竹电影带来有史以来的一抹异彩。紧接着翌年,大岛创作了聚焦战后年轻人精神状态的《青春残酷物语》《太阳的墓场》以及引发巨大争议的《日本的夜与雾》。日本影评界将大岛和同时期的松竹导演筱田正浩、吉田喜重并称为“松竹新浪潮”。

虽然筱田正浩和吉田喜重在松竹只待了短暂的时间,之后便加入日本艺术电影独立制作公司ATG。但不论是筱田深受日本传统戏剧美学表达影响的《心中天网岛》还是吉田喜重在《秋津温泉》里对传统爱情电影的另类探索,两人的美学表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松竹这片丰沃的艺术土壤。

制片厂时代的终结和《寅次郎故事》《寅次郎故事》系列 在1960年代,松竹在尝试推崇新人导演的“浪潮”反面,继续坚持着对小市民电影的推崇。

1961年以电影《二楼的陌生人》步入影坛的山田洋次导演便是大船调的最大继承者。1969年,山田导演创作了电影《寅次郎故事》系列,为1920年代蒲田时代开创的松竹日常喜剧带来了焕然新风。山田洋次 该系列故事的主人公是寅次郎是一位成日里到处流浪的小摊贩,每一部的故事围绕着他行走江湖,在日本各地遇见的人情冷暖,以及回乡历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而展开,每一部之中还必定会出现寅次郎没有结果的求爱插曲。

然而,在学生运动声势高涨的60年代,在权力对抗,呼吁社会改革的热血激情之下,山田洋次的作品看起来平淡无奇,无关痛痒。它们似乎是松竹这个曾经的电影巨头在时代变革的汹涌波涛拍打过来之际,在慌忙之中搭建起的摆渡船。

1995年,《寅次郎故事》因为主演渥美清的去世被迫终止。2000年,松竹关闭了大船摄影所。大船摄影所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仿佛按下了一个时代的休止符。《寅次郎故事》系列电影近乎30年的生命,成为日本电影制片厂曾经辉煌时代的最后记录。

从1920年创立之初,日本社会经历了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带来毁灭性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荡,再到世纪更迭,松竹电影创作从未有过间断。《蒲田进行曲》(1982) 1982年,深作欣二导演拍摄了以蒲田制片厂为舞台的影片《蒲田进行曲》,为曾经那些日以作夜的造梦岁月献上了一首悲情而激昂的赞歌。电影人们不眠不休,日复一日地在这里挥洒汗水。一代又一代的影人在这片土壤成长起来。电影之光,经由他们走出工厂的大门,继续点亮外面的世界。

参考文献: 松竹の映画制作の历史: https://www.shochiku.co.jp/cinema/history/archive/shochiku-history1/ 滨田尚孝, 2020 “松竹第一主义― 松竹映画の100年” 田中真澄, 2003 “小津安二郎と清水宏の蒲田时代” 四方田犬彦, 2014 “日本映画110年” 高峰秀子, 1994 “私の渡世日记”

参考来源

  1. 松竹映画株式会社, 豆瓣电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