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雀
松雀 |
中文学名: 松雀 |
松雀[1](学名:Pinicola enucleator)为雀科松雀属的鸟类。体重48-57克,体长192-213毫米。是一种体型较大而尾长的雀。分布于北欧、阿拉斯加、西伯利亚、萨哈林岛、阿穆尔河流域、乌苏里斯克、蒙古、北美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等地,多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区、栖息于山地森林以及尤喜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形态特征
松雀雄鸟额、头顶、枕、后颈、头侧和颈侧玫瑰红色,眼先和经过的一条贯眼纹黑色,眼下区灰色,颊和耳羽玫瑰红色。背、肩暗灰褐色或黑色,羽缘玫瑰红色或深红色,轴纹淡色,下背和腰玫瑰红色,尾上覆羽灰色,羽端玫瑰红色。两翅和尾羽褐色或黑色,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粉红白色或白色羽缘和端斑,两翅叠合时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翅斑。内侧飞羽外翈羽缘白色,外侧飞羽外翈羽缘粉白色。颏灰色,喉、胸、上腹和两胁玫瑰红色,腹灰色,尾下覆羽基部黑色,羽缘灰白色,腋羽灰色。
雌鸟头顶橄榄黄色,枕和头侧暗橄榄黄色。背、肩鼠灰色,羽缘橄榄黄色或橙黄色具暗色条纹,腰和尾上覆羽橄榄黄色或橙黄色,两翅和尾同雄鸟,但中覆羽羽缘白色,下体灰色,喉、胸缀橄榄黄色。
幼鸟和雌鸟相似。
虹膜暗红色或褐色,嘴黑褐色或铅黑色,下嘴较淡,脚黑褐色。
生活习性
迁徙:松雀在中国为冬候鸟。每年10-11月迁来,翌年3-4月北迁。
习性: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冬天常常结成小群到山下。在树上枝叶间,有时也下到林下灌丛中或地上活动和觅食。对人不太惧怕。性活泼,常频繁地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飞上飞下。善于藏匿,遇到惊扰,立即藏于树叶丛中或飞走,飞行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
叫声:鸣声为响亮悦耳的颤鸣加笛声及颤音。叫声为似笛的哨音teu-teu-teu,中间音最高。群鸟进食时作轻啾啾声。告警时发出似喘息声[2]。 食性:主要以松子、橡子等树木种子、果实和叶芽为食,也吃灌木果实、种子和草子。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
栖息环境
松雀是一种环北极泰加林鸟类。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尤其喜欢混杂有、桦树和杨树的针叶林和混交林,繁殖期间多栖息在西伯利亚山地森林、泰加林和苔原森林地带。冬季有时也到林缘次生杨桦林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农田防护林中活动和觅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5月初即开始成对占区鸣叫。营巢于针叶林或以针叶树为主、混杂有杨、桦树的混交森林中。巢多置于松树侧枝上近树干处,距地高2-4米。巢呈杯状,主要由细的松枝、枯草茎、草叶、细根等材料构成,外壁还掺杂有一些苔藓和地衣,内垫有细草茎、软的碎片、苔藓和羽毛。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蓝色或淡蓝色、被有暗色斑点,卵在大小为26毫米×18毫米。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在北美、欧洲及亚洲的针叶林,一般在北纬65°以北的地区。冬季南迁。
分布状况:甚罕见。亚种pacatus偶见在黑龙江越冬;kamtshatkensis于黑龙江西部、辽宁,据报道还见于四川南部及东部[3]。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1 | 松雀阿拉斯加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alascensis | Ridgway, 1898 |
2 | 松雀加利福尼亚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californica | Price, 1897 |
3 | 松雀温哥华岛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carlottae | A. C. Brooks, 1922 |
4 | 松雀指名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enucleator | Linnaeus, 1758 |
5 | 松雀加拿大东南部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eschatosa | Oberholser, 1914 |
6 | 松雀加拿大西部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flammula | Homeyer, 1880 |
7 | 松雀堪察加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kamtschatkensis | Dybowski, 1883 |
8 | 松雀加拿大中东部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leucura | P. L. Statius Müller, 1776 |
9 | 松雀加拿大南部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montana | Ridgway, 1898 |
10 | 松雀加拿大南部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pacatus | Bangs, 1913 |
11 | 松雀萨哈林岛亚种 | Pinicola enucleator sakhalinensis | Buturlin, 1915 |
目录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