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襄
林伯襄,(林伯襄,字襄,教育家,1878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开启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 林伯襄主张“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旨在放眼欧美,培育人才。在任4年中,他广罗有识之士,辛苦经营,培养了大批人才。林伯襄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更是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
林伯襄 | |
---|---|
出生 |
1878年 河南信阳商城 |
逝世 | 1956年11月26日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襄 |
职业 | 教育家 |
目录
人物简介
[1] 林伯襄,字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第一任校长,著名教育家。1878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商城。1903年创办了“明强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被任命为省教育司科长。后在河南省议长陈善同的推荐支持下,负责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2年,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正式建立,林伯襄出任校长。在任4年中,他广罗有识之士,辛苦经营,培养了大批人才。
林伯襄家学渊博,幼读经史,14岁即赴汝宁府应试。戊戌政变后,林伯襄到易姓家馆课徒,等待科举试期。后抛弃举业,在亲族帮助下,于1903年创办了“明强学堂”。甲午之后,林伯襄考入河南优级师范,一年后又考入上海公学修业,与国学高才胡适同窗,受《时务报》、《申报》及西方进步思想之影响颇深。1908年修业期满回乡兴教,以教育兴国为主旨,在明强学堂任教,提倡新学,注重实用,开民国风气之先。林伯襄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广收弟子,曾有河南五县(光山、潢川、固始、息县、商城)“圣人”之称,求道者甚众。1910年。他应邀到开封,受聘为河南优级师范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被任命为省教育司科长,力举“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在河南省议长陈善同的推荐支持下,倡导效法欧美,引进西学,谋求富国利民之良方,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正式建立,林伯襄被任命为校长。在任的4年中,他广罗有识之士,辛苦经营,培养了大批人才。1912年4月29日,林维镐与王敬芳、王印川等人联名在《大中华报》发表“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之倡议,各方群起响应。经河南省都督张镇芳提议,河南省临时议会议决,立即筹设一所主学外语,以派遣赴欧美留学生为主的预备学校。经陈善同举荐、委任林伯襄为校长。择定开封铁塔以南,历代河南乡试重地“河南贡院”东半部为校址。林伯襄上任不足月余,9月1日便发布《河南提学司招考留学欧美预科学生广告》,首届设英文科两班,招录体肢健全、语数优异的12至16岁高小毕业生,毕业后择优公费派出欧美各国大学留学,或升学或任教。9月下旬,首届140名新生入学,中国近代历史上这所全新的学校在开封古城正式诞生了。
当年全国共有三所此类高校,另两所是北京清华学校和上海南洋中学,并列为全国留学生培训基地。作为培养出国留学生的摇篮,预校原定学制四年,后依例上海南洋中学改为五年。此类学校当年国内少有,教学无模式可循,主要以西方教育为蓝本。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启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首任校长林伯襄主张“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旨在放眼欧美,培育人才,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旧式教育的开放式大学。林校长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更是著名的爱国者,所书“刚毅宁静”条幅示人,正是他一生人品的真实写照。
生平事迹
林伯襄,幼读经史,14岁赴汝宁府应试。1903年创办了“明强学堂”。甲午之后,林伯襄考入河南优级师范,一年后又考入上海公学修业。1908年修业期满回乡兴教,在明强学堂任教。1910年。他应邀到开封,受聘为河南优级师范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被任命为省教育司科长。在河南省议长陈善同的推荐支持下,倡导效法欧美,引进西学,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正式建立,林伯襄被任命为校长。
1916年袁世凯自立为“洪宪皇帝”,一向革新掌校四五年的林校长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称病辞职返乡不出。1922年和1930年两度应邀于出山,重归省教育厅复任科长、教育款产处处长等职,因不愿与国民党同流合污而两度愤而辞职。1938年河南省政府盛邀出任省政府秘书长要职。他坚辞不就。1934年7月林伯襄任职期满,因脑病加剧怕耽误工作,表示不再任职,遂回家休养。
商城县解放后,林伯襄当选为金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参加建政工作。1949年解放后,省政府吴芝圃主席代表人民政府邀请林伯襄为人民服务,出任省教育厅首任副厅长,并当选为第一届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商城县解放后,林伯襄当选为金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参加建政工作。
1954年,省人民政府迁至郑州,林伯襄因体力不支,未能随往。1956年11月26日病逝于开封。
林氏家人
林伯襄自幼生在书香之家,其父林维垣是黉门秀才。南溪林家本是望族,素有诗书传家之遗风,好学、兴学造福桑梓。据族谱记载,林氏远祖早年逃荒要饭流落南溪落脚一所寺院内,靠勤奋劳作繁衍光大起来。他家教虽严,但绝不限制子女言行。林伯襄青年时与林维镐(号新武)及林琴舫在南溪林氏祠创办新式学堂明强学校,林维镐任校长,林伯襄任学监。
堂伯父林琴舫,任中华民国国会议员,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袁派人暗杀于北京。民国总统冯国璋曾亲往赠匾吊唁,民国政府发给五千元大洋抚恤金,遗属用这笔钱购买了田产,到解放后土改时却被划成了地主成份。
林亮是红军时期干部,在清华大学学习时与蒋南翔、姚依林等一起参加了“一二·九”学潮,曾两次被反动当局逮捕押往南京陆军监狱,被营救脱险后到新四军做政治工作。后历任豫皖苏军区组织部长、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校长、十八军随营学校校长、十八军先遣支队党委副书记暨政治部主任、西藏拉萨市委首任书记、云南红河州委第一书记、个旧市第一书记、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职。林瑛抗战时期就读于上海新闻专科学校,为了拯救民族安危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历任文化教员、干训队长、军区文工团长等职,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先后在信阳地委、行署,灵宝县人委等部门工作,不幸英年早逝,30多岁即离开了我们,此乃后话。
林新武后担任河南省首届省议会议员,积极参与了河南预校的创办工作,力促议会通过此决议。
长子林承萃,1904年在出生,天资聪颖,幼承祖训,先在南溪小学启蒙,少年时期考入笔架山蚕桑学校。在父亲民主思想的熏陶下,1923年到广州大学预中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深恶旧社会之黑暗,1924年只身出走九江声言“胸中有大不平事,需外寻同志共求办法”。因父亲在开封供职,抵汴后就读于河南省立第二中学高中文科,从此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高中毕业后,受河南党组织派遣到广东黄埔军校入第五期学习军事与政治,时年22岁。他在校功课好,颇具文采,赴粤前修书一封致乃父,陈明革命志向,并撰写对联“碧血溅成真世界,头颅换出自由花”,表达了自己投身革命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在校期间参加了平息陈炯明叛乱的战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大肆地进行“清党”活动,因不满蒋介石倒行逆施被其逮捕入狱,在黑暗中度过了三年的牢狱生涯。1930年冬获释到上海党中央所在地,在中央训练班和中央军委工作,成为职业革命家。1933年被叛徒出卖,在工厂遭国民党逮捕,后押往南京,敌人用尽酷刑他坚决不泄密,两月后被活埋于雨花台乱石丛中,就义时年仅29岁。他英勇就义的壮举尘封了16年,直到1949年解放时,其父才得知真相。可叹白发人送黑发人!烈士是一座丰碑,如今他的事迹被陈列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第六展厅的首位,永远激励后人。
满门贤士
林伯襄先生一生追求光明,以教育兴中华志存高远,他的言行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学生中,在国、共两党中担任要职的不计其数。1956年11月16日,先生以79岁高龄在开封谢世,省党政军领导前往吊唁告别。2002年河南大学诞生90周年,海内外校友在校园里塑造了一尊先生铜像,以缅怀一代宗师林伯襄先生的历史功勋。
林校长常说“人应当走一步一个脚印,决不能马马虎虎”。他的身体力行堪为师生表率。他平时生活俭朴,衣着朴实,常被人误认为是校工。他学识广博、才华过人,国文、英文、数学、史地等各科俱佳。一俟得知有学生对授课教师讲课有不满意之处,他便立即前去听课,了解情况,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若有教师告假,他必以身补缺莅临授课,决不以此贻误学子课业。他爱生如子,常手提马灯巡视校舍,给睡觉的学生掖掖被褥,直至深夜方离去归返。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每次参加出国留学考试,预校被录取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大学河南籍考生录取数的总和。首届英文科毕业时,参加河南省公费留学生考试,分给预校20个名额,其他大学河南籍考生也是20名。但考完后,预校的考生被录取20名,其他大学仅录取10名,才达半数,可见预校外语程度明显优于其他大学。
教育思想
林校长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德高望重,成绩卓著,是著名的教育家。1903年在林氏祠堂筹办以“明耻”、“强邦”为宗旨的 “明强学堂”,设策论、格致、博物等课目,教化山民,一时招收豫、鄂、皖边区一带青少年入学受教育者达一二百人。 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林伯襄先后到开封河南优级师范和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深造。他崇尚新学,更关心时政,与河南在沪之革命志士交往密切。毕业后,1908年林伯襄返归故乡,在明强学堂继续执教,提倡新学,力主实用,得河南五县(光山、潢川、固始、息县、商城)“圣人”之美誉,享有极高威信。
民国成立后,百废待举,“强国”成为他此时教育思想的灵魂。林伯襄应邀至汴、任河南教育司科长时,联合九位知名人士,在《大中民报》上发布一篇《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力陈办学之必要,倡议引进西学,谋求强国富民之道。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河南贡院旧址上成立。
当时全国同类学校只有3所,其他两所是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和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林伯襄从事教育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他自己特点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教育致国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
第一,“以教育致国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他办教育是以强国为目的,以爱国主义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基础。
林伯襄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清王朝极端腐败,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国家命运岌岌可危的时代。严酷的现实教育启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痛切地感到,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自己强大起来,而强国必先广启人民知识,要广启人民知识,就必须办教育。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03年他以“明耻”“兴邦”为宗旨办起了“明强学校”,招收豫鄂皖边区一带一二百名青少年入学,并自任教习。民国成立以后,他极力主张学习西洋,发展实用科学。他倡议派遣优秀青年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用于我国建设。他还向省议会陈述自己的育才计划,经省议会决议,由他负责在河南筹办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为此,他全力以赴,日夜操劳,以旧贡院为校舍,延揽省内外知名人士来校任教。预校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校长,更是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在以后的几十年教育生涯中,他实行的许多措施,提出的许多建议,都是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强国为目的的。“强国”是他这时期教育思想的灵魂。
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二,重视教师的作用。他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他说:“办学就要办得有个名堂,没有好的教习,学生能学到什么?”为了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付出了巨大心血。
首先是严于择师。在他任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时,选聘教师有严格的标准:政治上、开明、进步、爱国;业务上,是有真才实学的国内外名流。为聘到优秀教师,他往往亲自把关。凡新聘教员,必先到校试讲,他亲自听其一二周课,然后再决定是否录用。对于不合格者,决不聘用。为聘优秀教师,不惜重金。其次对被聘用的教师在教学上有严格要求。他对学生有意见的教师,必亲自听课,促其改进。他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还十分尊重和关心他们,他不仅在全校学生中大力倡导尊师之风,而且自己率先做出榜样。家在校外的教师,上下班因路远或风雨,他总是以车接送。在他的辛勤工作和亲切关怀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应聘名流云集,人才荟萃,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新颖实用
第三,教学内容新颖实用。他办的“明强学校”和“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都无成规可循,总的指导思想是提倡西学,以西方教育为楷模,以实用为目的。如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一二年级开设的英文、国文、数学、物理、中国历史、化学、中国地理、体操、图画等这些新颖的课程内容不仅摆脱了当时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的窠臼,而且与近代其他学堂也不尽相同。
对学生严格要求
第四,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他曾说:“人应当走一步一个脚印,决不能马马虎虎”。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从一开始,就注意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各个环节上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在招生过程中,择优录取,严格把关。凡考生,虽学历不限,但对学生质量的要求,却一视同仁,决不降低标准。对已被录取的学生,三月后学校进行甄别考试,不及格者,令其退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好课以外,还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学生上进,如课堂提问,随堂考试,期末考试等。学校将期末考试成绩列榜公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不仅教师管,校长和学监都关心。学监坚持查堂、查自习,风雨无阻,始终如一,—旦发生问题,及时解决。他作为一校之长,亲临教学第一线,若有缺课情况,他便马上代授。他对学生亲切关怀,严格管理,曾制订严格的校规校纪、功过条例,对违犯校规的学生,不论何人,在耐心劝诫的同时,均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为保证校纪落实,不仅让学监早晚检查,他本人也经常在夜晚打着灯笼查斋。对学生仪表要求朴素大方。他重言教,更重身教。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林校长的教育和影响下,团结、朴实、求是、创新的校风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逐步形成。
注意筹集教育经费
第五,注意筹集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办好教育的经济基础。对教育经费的征收、管理和合理使用,他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教育厅主管教育经费时,与教育界人士协力筹划,主张契税独立开征,统归教育部门办理,以期保障专款专用。他建议各校会计由教育厅直接委用,还建议成立教育机关会计训练班。他任河南教育款产处处长时,提议减低税率和罚项,广开税源,结果税收由年280万元增至350万元,税收从此稳增。
林伯襄在任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的4年时间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4年间,招收有第一届英文班150余人,德文班14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考取国内其他大学继续深造。他们刻苦勤奋,后来大都成栋梁之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作家、艺术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资料
1. 林伯襄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3-10-14]
2. 《河南日报-百年河大名人印记》林伯襄——中原高等教育的开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