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濟
家庭背景
生於着名的福州東瀚鎮林家,其曾祖林灼三、祖父林福熙均為清朝進士,並任知縣。父親林鼎昌(本名斯璧,字西智)畢業於京師大學堂法律專業,並擔任過北洋政府大理院和南京政府最高法院的法官。母親郭鳳詒出身福州望族郭家(祖父為清朝湖廣總督郭柏蔭,父輩曾經有5人全部通過科舉考試)。堂叔林澍民為着名建築師,林斯登為着名地質學家。同輩中,林同驊、林同炎為美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林同驥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同奇為學術思想研究專家。
第一任妻子為美國人Adline Gray,抗戰期間在昆明因無法適應當地生活,身體堪憂,被迫離婚返回美國。林後直至1963年母親病逝後和上海王大珍女士結婚,葬於美國南加洲。
生平
16歲畢業於北京崇德中學。1926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旋即赴美留學,在密歇根大學攻讀國際關係和西方文學史,1928年獲得學士學位。1930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碩士學位,1933年獲該校政治學博士學位。
1930年至1932年在加州大學和奧克蘭米爾斯學院任講師,講授中國文化史。1930年,用中英文發表了《日本對東三省的鐵路侵略:東北之死機》一文,預測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34年回國,任天津南開大學政治學教授,直至1937年抗戰爆發。1937年至1942年任雲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2年至1945年任北碚復旦大學比較政治學教授。期間與雷海宗等創辦《戰國策》雜誌,言論右翼反蘇,人稱「戰國策派」,是抗日戰爭期間有影響的知識分子派別,客觀上與國民黨政府政策合拍,甚至被認為有法西斯主義傾向。郭沫若《斥反動文藝》中將戰國策派歸為藍色,指其為國民黨的文化特務。1945年至去世,一直任上海復旦大學英語及西方文學教授。1948年曾在上海創辦海光圖書館,因時局變化夭折。
1958年被劃為右派。文革期間遭到迫害,一次批鬥中因支持不住被送醫院治療。
1978年接受記者採訪,質疑最高領導終身制,發表在《大參考》上。1979年右派脫帽。1980年受邀赴美講學之前,曾與胡耀邦會面並對中國未來發展進言。兩月後訪美,發表演講「對中國人心靈的尋求」。期間心臟病突發,病逝於加州大學,胡喬木發去唁電。
求學經歷
年少喜讀《莊子》及《左傳》。
16歲在北京崇德中學(現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畢業,考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高等科。
20歲赴美留學,專攻國際關係和西方文學史,兼及文學、哲學。
1928年起,先後獲得密歇根大學學士學位、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碩士、博士學位。
其後在密勒士大學及加利福尼亞大學講授中國文化史。
1931年,東三省淪亡,深深震動了他的心靈。林同濟意識到:這是一個講求「力」的時代,「力」是一切。於是在他心裡開始盤旋着這樣一個強烈而堅定的認識:
(1)西方人的人生觀是力的人生觀;
(2)西方文化是力的文化;
(3)而力的組織,自文藝復興以來,就愈演愈顯著地以民族為單位,國家為單位;
(4)到了廿世紀,國與國間的「力的大拼」已成為時代的中心現實;
(5)在日本全面侵略急轉直下的關頭,中國唯一的出路是「組織國力,搶救自己」。
以「力」為母題的思想逐漸產生,這是林同濟後來提出的「戰國時代」、「尚力政治」說的基礎。
1934年,以《日本在東北的擴張》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比較政治學博士學位。
任教經歷
同年回國,先後在天津南開大學、西南聯大和復旦大學任教。
1945年應美國國務院文化部之邀,赴美講學。
1947年遊歷歐洲,訪問了英、法、德、意等國家的文史哲學者和作家。
1948年回國,在上海創辦海光圖書館。
新中國成立以後,任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講授英國文學史、英美小說、英國戲劇、莎士比亞讀評、翻譯理論等課程。
1980年赴美講學期間病逝。
成就
是有影響的莎士比亞專家,曾經翻譯多部莎氏着作,但只有《哈姆雷特》手稿保留下來。另外,他也是李賀研究專家,但未出版專着。他在畫論方面提出的「宇宙感」,為大畫家朱屺瞻所傾倒,朱的着作《癖斯居畫譚》中有專門記載。
主要着作
- 《天地之間:林同濟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 《哈姆雷特》,戲劇出版社
參考文獻
- ↑ 本處以及其他未註明敘述均參考林同奇《林家才子——回憶長兄林同濟》和《林氏家風》,出自其《人文尋求錄》一書(新星出版社,2006年)